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寻找校外科技活动的有效切入点

2017-03-17 00:01孙萌
教育界·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能力科技

孙萌

在义务教育阶段,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是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校外科技活动作为校外活动的重要方面,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校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校外科技活动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教育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核心所在。

一、校外科技活动在发掘青少年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能力之于民族进步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驱动力。当今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与其说是人才之间的个体竞争,不如说是整体民族创新能力的比较和竞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在21世纪初,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就制定并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水平越来越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这也取决于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可见,加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教育,尤其是想方设法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意义。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到21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年之际,我国要想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下的青少年作为这一宏伟的“中国梦”的缔造者,必须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校外科技活动区别于课堂教学的特点

第一,校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青少年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校外科技活动不受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的限制,给了他们更多创造的自由,让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课堂上没有或很少涉及的信息。这样,青少年不仅能对已有知识加深理解并巩固记忆,而且还能拓宽视野,增长见闻。

第二,校外科技活动以兴趣为基点,对青少年因材施教,探索个性成长。课堂教学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由特定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向固定学生群体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而具有較强的局限性。校外科技活动内容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变,场地可以自选,师生能够自主安排时间,在差异化中满足不同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不同需求,使需求各异的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在更多的体验式学习中获得知识。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有助于任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因材施教。

第三,校外科技活动对于学生智力、创造力、协作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众所周知,校外进行的科技活动其主要实现形式是学生的亲自实践,从活动筹备到进行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通过发挥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经受脑力和体力的各种锻炼,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都将得到提高。

三、校外科技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制度缺陷

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传统“八股教育现代版”,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新八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模式为国家建设和改革培养了很多人才,但它的弊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首先,应试教育的评价指标是静态的,在静态指标下,通过标准性、具有规范性答案的试卷来统一考核教师和学生,一把尺子量到底,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都只能体现为静态水平,主观能动性强、创造力活跃的教师和学生却无用武之地,渐渐地“泯然众人矣”。其次,在灌输式的课堂上,教师只顾在黑板上忙着写,学生只顾在座位上埋头记,师生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课堂氛围沉闷。再次,“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式磨灭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学生对课堂和书本内容的学习和消化方式只是单纯性记忆,创新性思维严重不足。最后,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和社会接触,知识和实践从一开始就脱节了。总之,应试教育模式不但加剧了“千军万马挤独桥”的残酷升学竞争,更造成了青年学生创造性和团队精神的缺失。

(二)校外科技项目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目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以知识型项目和技能型项目为主,而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的整合型项目较为缺乏,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高科技知识的研究型项目更加稀缺。

四、寻找有效切入点,通过校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校外科技活动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就当前人才培养的总体趋势和最终目标而言,教育者应当把校外科技教育与学校课堂教育相衔接,建立起校外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相通的有效管道,开展“拓展型”“研究型”的青少年科技课程和项目。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科技活动也要强调个性化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区别于他人的特殊的社会存在。从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上来说,个性化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同义词,没有个性化,就无法创造。这也提示我们,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习惯。

要想使科技活动体现个性化,广大教师首先就要解放思想,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全面发展本身与个性发展并无矛盾,也要改变对“教育平等”概念的误读,承认差异,鼓励竞争。其次,不能抑制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勇敢质疑。第三,因材施教的原则永不会过时,教育者应当正确而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依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等具体情况实行差异化教育,鼓励学生在争论中领会并把握新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不是直接把钥匙交到学生手中。

(二)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科技活动

团队协作,顾名思义,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既与其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又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发挥着巨大作用,团队协作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未来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共享、交流与协作。创造性既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者从小就要培养他们乐观的性格和自信的人格,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在科技活动中,我们应该努力让青少年学会在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集体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

(三)凸显科技信息的前沿性

校外科技活动受教学大纲的约束较少,指导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青少年的活动状态,并能够及时地将前沿的科技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得到补充和完善。并且,校外科技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亦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多渠道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四)校外科技活动亦须“两手抓”

校外科技活动也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应该将理论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的模式转变,采用参与式、讨论式、自学辅导式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课堂灌输一课后放任一比赛突击”的怪圈中跳脱出来,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应该着力改革现有的科技竞赛方式,增设现实模拟竞赛环节,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科技难题,把科技理念渗透到竞赛内容中,使实践教学更加切合社会实际。

猜你喜欢
青少年创新能力科技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科技助我来看云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