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红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医院检验科,云南弥勒 652399)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实际中体现了检验准确率高、用时较少、利于操作等长处,得到检验人员的较多使用;可是因为通过该仪器难以对细胞形态做出辨别,所以,在形态学检验中仅是将其看成筛选的工具;对存在疑点或者出现异常的各类标本必须运用显微镜做全面复检,以防止由于发生误诊、以及漏检的情况[1],而产生医疗纷争。所以,二者配合使用得到了关注。本文对本科室在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进行住院治疗的597例患者选择了将该仪器配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镜检,以求了解二者配合在血常规检验中体现的实际价值,结果如下。
以随机的形式选出本科室在2016年2月—2017年8月进行住院治疗的597例患者,全部患者都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之后采集血常规标本;然后,按血细胞形态学复检的要求采集样本。其中,男性共325例,年龄均处于24~63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1.3±6.1)岁;女性共272例,均处于25~6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9.2±7.5)岁。
选择SYSMEXXS-8001新型全自动高级血细胞分析仪、并辅以原装专门配备的试剂;选择Olympus CX 21全新光学显微镜;此外,还有EDTA-K2(即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管、以及瑞氏染液(自行调制)。
通过真空采血的方式采集2 mL肘静脉血,置于BD企业制造的EDTAK2真空洁净抗凝管里面,慢慢颠倒将其混匀,于室内常温下2 h内完成整个检测,且推制厚度符合要求的血片2张。采取瑞氏法进行染色。让阅历较广的资深技师依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来实施镜检,并对细胞的实际数量、以及形状、类别与大小等,做细致的观察。含有:(1)WBC分类的统计:每人相应的各张血涂片均是分类为200个WBC,且对形状细致观察;(2)对PLT、以及WBC数量粗略统计;(3)观察PIT、以及的RBC的实际大小与形状;(4)是否存在巨量的PIT与PLT汇集;(5)是否存在血液寄生虫、以及有核类的RBC。全部标本的测试和复验都是在5 d内做好,尽量防止结果出现变异。
选择SPSS 13.0专门统计包对临床检验中获得的全资料根据涂片镜检的要求来处理,计数资料采取%来表示,以卡方检验。P 值小于0.05表明组间对比存在着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SYSMEXXS-8001新型全自动高级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试的597例标本中共有206例DC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占到总数的 35.51%。与涂片镜检分类结果相对比,两组MO(单核细胞)与E0(嗜酸性粒细胞)、以及NE(中性粒细胞)与BA(嗜碱性粒细胞)、还有LY(淋巴细胞)依次是:0.601、0.817、0.951、0.863、0.903,由此可见,选择SYSMEXXS-8001新型全自动高级血细胞分析仪之后,能对BA与LY、以及NE 和EO产生理想的分类结果,在该检验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对MO的分类结果相对较差。
血细胞分析仪在使用上存在的限制、加之血细胞外部状态的多变与复杂,使得仪器难免的显示假阴性、以及假阳性[2],所以,该仪器最好用于对形态处于正常的细胞进行测试,而对存在病理上改变的这类细胞则需实施显微镜测试[3]。由上述看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实际统计血小板与白细胞、以及红细胞、还有特征强烈的白细胞分类方面更为适合;而显微镜检测试则对不成熟细胞所做的分类更为适合。
相关研究认为,在血常规检验上选择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能体现明显的临床意义,可是难以将显微镜镜检完全替代,该仪器尽管可提供血细胞实际数量与其他有关数据,且可报警以及提醒有异常情况的结果[4],但难以做到直接提供血细胞目前关于形态改变的精准信息,尚需通过显微镜镜检来给予确认。
本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新型全自动高级血细胞分析仪之后,能对BA与LY、以及NE 和EO产生理想的分类结果,在该检验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对MO的分类结果相对较差。这和覃平良等研究结果[5]基本相符,说明检验结果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对血常规检验来讲,最好是以血细胞分析仪来配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这样,能确保检验高效、快速的完成,属于目前临床检验的最理想选择。
[1] 邢俊,颜俊青,宋星宇.血细胞自动化分析后血涂片复审的现状、对策与设想 [J]. 海南医学,2015,22(7):214-215.
[2] 朱新建,钟小强,刘翠玉,等.血细胞分析仪报警提示与镜检血片结果相关性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7(3):266-267.
[3] 刘云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11):209-210.
[4] 赵佃波.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5,2(11):324-325.
[5] 覃平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13(10):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