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政 青海省门源县农牧和科技局 810300
仔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
陈云政 青海省门源县农牧和科技局 810300
仔猪水肿病是由特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导致的一种常急性致死性的肠毒血症。通常发病急、病程短,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仔猪水肿病一般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每年气候骤变的春秋季节更易发病。易感猪多为断奶前后的仔猪,4月龄仔猪也偶有发病,病猪多为体质健硕、营养良好的仔猪,通常只在个别猪群流行,很少大面积传播。
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多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该病病原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饲养环境差、通风不良、温湿度过高、饲料过于单一或精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长途运输、天气骤变、断奶转群等因素影响下,极易导致仔猪胃肠功能紊乱,破坏肠道内正常的微生态平衡,使得致病性大肠杆菌快速增殖,并大量产生肠毒素,进而诱发仔猪水肿病。
该病多突然发病,发病初期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四肢运动障碍、偶尔体温升高。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出现头面部水肿,并伴有神经症状,部分病猪前肢跪地、后肢直立。部分病猪口吐白沫,四肢呈游泳状划动,触碰或捕捉时反应比较敏感,叫声嘶哑,表现惊厥。病猪常在48小时内死亡,较大病猪病程可延长至7天左右。解剖可见猪体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胃壁水肿最为严重。
(1)加强饲养管理。提前预防是防治仔猪水肿病的关键,猪场饲养管理水平与该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日常饲养时保证饲养环境的干净清洁,舍温湿度适宜,控制适度的饲养密度及光照时间,勤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尽量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对养殖场内环境、圈舍、地面、用具等定期消毒,以此彻底消毒灭源。保持产房干燥和清洁,消灭圈舍及环境的致病源。避免突然断奶和更换饲料。仔猪断奶转群前后,应对产房及保育猪舍彻底消毒,常采用喷洒2.5%的氢氧化钠进行严格消毒。加强疫苗免疫,对7~10日龄的仔猪接种水肿病疫苗,降低发病率。
仔猪日粮饲料应多样化,可适量添加一些优质的青绿饲料,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他营养物质,仔猪缺铁性贫血除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以外,还会使其继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水肿病的发生,因此应补充铁元素。一般情况下硒补充量为0.3~0.4mg/kg,维生素E补充量为0.15~0.20g/kg。为减少固体饲料对断奶仔猪肠胃的刺激,避免感染仔猪水肿病,通常在7日龄开始诱食,饲喂代乳料混合少量的植物蛋白的日粮,可有助于提升仔猪适应力。保证猪只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多种维生素,提高仔猪的抗病力。断奶仔猪宜少食多餐,通常于断奶后3~4周内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食醋或柠檬酸来提高仔猪胃内酸度,既有益于乳酸菌繁殖,还可抑制大肠埃希氏杆菌及其他病原菌的繁殖,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消化酶的活性,能够有效控制仔猪水肿病及腹泻病的发生。
仔猪断奶前后使用各类驱虫剂进行驱虫,可避免寄生虫侵蚀仔猪肠黏膜,进而防止致病菌侵入破损肠黏膜而导致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实际生产中可在饲料中添加复方氟苯尼考粉等药物进行预防,连用3~5天。或定期给予磺胺类、金霉素、喹诺酮类、呋喃唑酮、新霉素、维生素B粉、亚硒酸钠及维生素E等来防治仔猪水肿病。
(2)治疗方法。对该病应及早诊断和快速治疗,以对症治疗为原则。目前仔猪水肿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常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疗法。早期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发病后期治疗效果不好甚至无效,常将抗过敏、消肿和抑菌同步进行。养殖人员应及时发现并隔离病猪,加强护理,尽量降低病死率。根据水肿仔猪的感染程度,控制日粮中蛋白质含量,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对伴有心力衰竭的重症仔猪,可同时使用强心利尿类药物,有助于促进病猪血液循环和体内水肿液的排出,以此减轻心脏的压力,促进病猪快速康复。对整个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0.05%的氟哌酸预防,连续3~5天。20mL20%的葡萄糖注射液+30万单位硫酸卡那霉素+lmg地塞米松+2mL维生素C注射液联合静脉推注,连续用药1~2次。皮下注射1~2mL安钠咖注射液或肌肉注射1~2mL呋喃苯胺酸注射液,连续用药1~2次。按照0.5mL/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强力水肿消注射液,2次/天,连续注射2~3天。按照10mL/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注射2~3天。中药疗法:冬瓜皮、白术、茯苓各9g,木通、陈皮、石斛、泽泻、猪苓各6g,水煎后分两次服用,每天1剂,连服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