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圩发电公司 陆明智
实施运行标准化管理 提高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平圩发电公司 陆明智
本文简要介绍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重点探讨火力发电企业如何在运行管理领域实施标准化管理,通过剖析运行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结合平圩发电公司运行标准化管理,就运行两票三制的标准化管理提出建设性方案。
标准化;管理;安全;经济
标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推行标准化管理,完善各项制度,明确主体责任,细化各项标准,严格执行流程,增强广大员工对科学管理的理解,真正树立起科学管理的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随着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日益提高,火电厂运行值班由机、电、炉单专业分散的管理模式已逐步被全专业集控值班所取代。运行值班人员数量锐减,专业素质由单一而精通走向全面但相对肤浅。因此,传统的运行管理模式已不可能适应现代化大容量机组的安全运行需要,必须建立更加规范、精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标准是指为取得全面的最佳效果,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事物和概念,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成果,标准化是标准从制订一实施一修订一再实施等一系列循环的活动过程。
依据标准的适用范围,一般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依据标准的使用对象,一般分成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的对象既可以是“有形”的物(如产品、材料、工具),也可以是无形的“物”(如程序、方法、符号、图形)。企业技术标准的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等。
管理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它的对象是“事”。它为合理的组织、利用和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相互关系,以及行政和经济管理机构行使其计划、监督、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准则。它是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手段。
工作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它的对象是“人”的工作、作业、操作或服务程序和方法。由于工作标准是“人”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目前主要由企事业单位自行制订,它包括管理、操作和服务等岗位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与要求、工作质量考核等方面的标准。具体体现了某一工作岗位上相应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要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和管理先进的企业相比,我们的很多企业做事情往往是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做法,缺乏统一的程序和规则。相同的一件事情,不同单位在工作流程上可能不一样,同一岗位性质的不同人员办理方式上可能也不一样,甚至于相同人员今天办理和明天办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工作随意性大,其结果必然是管理混乱,缺乏应有的效率和秩序。最简单一个例子就是运行现场的工作票问题,同一张票,张三接收时认为票面及安全措施是合格的,而李四却认为票面或者安全措施存在问题,不合格,要求打回去重新开票。造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工作标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标准,而是没有过细过硬的标准,或是没有严格执行标准,凡事经验主义。
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技术标准是核心。在发电企业运行管理领域,建立技术标准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设备厂家的技术规范,并结合企业运行管理实际,制定运行标准技术文件,其具体体现形式可以为运行规程、系统图、操作票(卡)(以下统称“操作票”)、工作票、检查卡、试验卡等。
作为电厂基础资料的系统图,应该满足工作人员拿着这张图就可以找到现场对应的设备;现场的所有设备,特别是涉及检修隔离的设备,系统图上必须反映。但是有几个厂的系统图做到这一点了呢?其中主要问题有:图纸与现场实际存在不符,遗漏设备较多,特别是测点、取样点、疏水、排汽(气)及其他辅助设备等。
系统图的标准化的管理,应做到以下基本点。首先是图例,由于图纸反应的信息量有限,不可能把每个设备的命名编号全标出来,很多设备,特别是辅助设备,在图纸上一般只用一个特定的符号表示,因此在编制图纸之前,应充分做好图例解析,并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每个图例的含义;其次是完善现场设备的命名编号,设备命名编号就是运行检修人员的眼睛,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主要设备的挂牌,而忽略一般辅助设备,命名编号不规范不完整,容易造成混淆。我们知道,很多误操作事故就是因为设备命名编号问题造成的;最后就是跟踪管理,当系统或设备经过改造异动后,应及时修订系统图,完善设备挂牌。
与系统图相比,规程更是发电企业的核心管理文件。其基本任务:一是规范各指标控制标准,包括:国家及相关行业标准、设备规范、控制曲线等;二是明确各类操作的原则性程序;三是主辅设备正常运行的监视与调整;四是制定各类异常及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
目前的运行规程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实用性差。一是该细的没有细。作为指导运行指标控制标准的行业标准不细,对主要技术监督标准没有体现,或体现很少,往往只侧重设备规范或控制限额,而在处理设备规范方面,普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几乎把设备台帐套搬到运行规程中,重点不突出。二是该粗的没有粗。浏览各厂的运行规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各类运行操作、检查占用了大量的篇幅,而这些又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操作卡或检查卡使用,因此,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应该重点突出管理规定和原则性操作步骤,至于详细操作步骤应通过操作卡、检查卡来补充。三是修订不及时。对于运行规程,一般规定3—5年修订一次,这点基本都能做到,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远远不够,因为每年可能都有设备改造,或行业标准更新,因此,规程修订应结合设备异动或技术更新及时补充修订,落实到操作人手中,并进行相关培训。四是管理平台落后。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规程的管理仍沿用传统的纸质模式,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因此造成管理滞后就在所难免。
各企业都建立了严格的运行操作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是关于操作的基本原则,各级人员的职责,操作票的管理等制定的规定,是属于管理标准范畴。标准操作票是针对每个操作任务制订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是属于技术标准范畴。
建立完善标准操作票,是运行标准化管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电气一次设备的操作,基本都使用了标准操作票,但对二次设备的操作,标准票较少或较粗。热机主要系统基本都使用了标准操作票,但大多没有做到精准。各种试验及切换操作,辅助系统的操作基本没有使用标准操作票,还停留在凭经验执行操作。
一份标准操作票应该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一是具有操作风险提示,让操作人事先明白该项操作的主要风险,提高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特别是对于重大操作,操作前进行风险分析。二是操作步骤完整,操作人员对照操作票逐项操作后能正确完成操作任务。我们现场很多操作票,特别是热力系统操作票,往往只有主要设备的操作步骤,而对于如疏水、排气、取样等辅助设备的操作没有细化,再加之系统图不健全,现场设备标牌不完善,难免不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隔离不彻底造成检修事故。三是需要量化的操作要求应明确具体数值,避免出现类似“微开”、“少许”、“适当”等词语。在我们的操作票、规程中经常会发现微开某某阀门、适当控制某某参数等字样。这些非量化的模糊要求,往往会使操作人难以掌控,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把握尺度的差异,就有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正如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对照他们的菜谱成为一个标准的厨师,但按照中国的菜谱做菜,你永远成不了一个标准的厨师。因为在我们的中餐菜谱中,“盐适量”、“油少许”的词语太普遍了,以至于同一道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即使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也会出现不同的味道。
相对于操作票来说,工作票由于涉及的管理部门多,专业面广,绝大多数电厂还停留在手工开票阶段。各厂对工作票管理的要求尽管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过硬的标准工作票,经常造成在工作票签发、接受、许可过程中因签发人、接受人、许可人执行管理制度的差异,发生争执,反复开票的现象屡见不鲜,既耽误工作时间,又容易发生因重要安全措施遗漏造成安全事故。因此,作为运行技术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作票标准的建立必须尽快纳入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日程。尽管编制标准工作票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工作,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启用,不仅为工作人员节省争执所用的大量时间,而且大大提高检修工作的安全性。
工作票标准的建立,重点就是依据工作票管理制度,制定各系统设备检修的标准工作票库。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针对各项可能出现的检修工作任务,一一编制标准工作票,统一存放到工作票库中。编写的内容主要是工作票中的工作任务、安全措施等相对固定部分。这样一旦需要,工作票签发人即可从库里调用所需的标准工作票,并根据实时情况补填工作票负责人、工作时间等可变内容,履行工作票其他手续。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发工作票开票软件系统,实现工作票从填写、签发到许可、总结等所有工作计算机程序化完成。对于使用第一种方法,开始编写的工作量大,并要不断结合设备系统的改变进行更新,同时对工作票的相关管理,不能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实现,但是工作票涉及的相关人员便于掌握,使用方便;对于第二种方法,不仅对软件开发技术要求很高,而且要求电厂从员工到设备均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技术依赖度高,同时对工作票涉及到的各级人员要求熟练掌握工作票程序,但是一旦建成使用,会使工作票的管理带来极大方便,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
设备检查卡是运行规程的有效补充,包括设备投运前检查、正常运行检查、备用中的检查和特殊情况下的检查。对于设备各种状态下的检查,均应制定标准检查卡。标准检查卡的制定应做到检查内容全面、参数量化并兼顾合理的检查路线。目前设备正常运行检查一般都使用标准检查卡,但是对设备备用中的检查和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检查没有做到单独建卡,一般还是凭经验。另外对被检查设备的参数量化要求方面不够细化。
实施标准化管理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这一有利工具。目前,管理先进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由传统的MIS系统升级到ERP系统。就运行领域标准化管理来说,不论是MIS系统还是ERP系统,只要注重软件开发的实用性,均能够满足需求。信息系统要做到相关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能随时查阅或打印运行规程、系统图、设备台帐、操作票、工作票、检查卡、试验卡等技术文件。
企业标准化管理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关键在于员工的认识,特别是企业最高领导的认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做好长期推广标准化管理的心理准备,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技术投入,确保管理标准完善,技术标准精细,工作标准合理,提高安全经济运营水平。
本刊保留所有文字、图表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编辑邮箱:emiunite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