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春,景彦杰,张建华,李桂琴,丁香君
(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的调查研究
陆生春,景彦杰,张建华,李桂琴,丁香君
(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寻其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现状,以便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采用生活取向测量表(修订版)、希望特质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26名中职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表明:(1)男女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职女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均高于中职男生;男女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友谊、家庭和学校满意度分量表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职女生学业、自由和环境满意度分量表得分高于中职男生。(2)不同年级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与生活满意度均显著相关。
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扭转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开始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多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从学科理论框架层面的建设逐渐转向对希望、满意、乐观、感恩、宽恕等具体概念的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实践应用领域[1,2]。
乐观和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所关注的两大重要心理品质。乐观不仅是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更是一种接纳、努力的态度。大量研究表明,乐观的个体拥有较强的免疫力,乐观者能够更多地寻求社会支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3~5]。Snyder等人将希望定义为“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和信念(路径思维),以及个人对自己能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和信念(动力思维)”。希望理论认为,高希望水平的个体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因此也更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重要价值的目标[6,7]。
有研究者通过对2002—2014年我国期刊发表的关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成果进行计量分析[8],结果表明:已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与阐述,对中职学生的优势及问题干预的关注力度不够。2015年5月20日,笔者在CNKI检索平台中分别以主题“中职学生”并含“希望”和“乐观”进行全库检索,结果分别检索到文献369篇和235篇。逐条分析上述检索结果的内容摘要,尚未发现针对中职学生希望或乐观主题的实证研究文献。故本调查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寻其乐观品质和心理品质现状,以便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选取一、二、三年级831名中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星平台制作问卷,正式测试前邀请学校计算机教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填写与提交培训。实际发放问卷831份,收回问卷831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0%;经筛查可得有效问卷826份,有效率99.40%。调查对象男生553人,女生273人;一年级学生279人,二年级学生270人,三年级学生277人;年龄16~19岁。
1.2 研究工具
1.2.1 生活取向测量表(修订版)在本研究中用于测量中职学生的乐观品质。本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Scheier和Carver编制,共6个题目,包括3个正向描述题目和3个负向描述题目。采用5点评分标准,先把负向描述的题目反向记分,然后所有题目相加求出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越乐观。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8[9]。
1.2.2 希望特质量表 在本研究中采用5点评分标准测量中职学生希望品质。本量表以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构架,适合15岁以上人士自评。量表共12个题目,其中4个题目测量路径思维,4个题目测量动力思维,4个题目用于转移被试注意。本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0.84,再测信度为0.80,具有良好信、效度[10]。
1.2.3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在本研究中采用5点评分标准测量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该量表由张兴贵编制,共36个题目,包括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6个分量表。本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0.93,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为0.80~0.85,且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11]。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借助问卷星平台制作电子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1 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在乐观品质、希望品质及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1 不同性别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比较(±s,分)
注:*P<0.05,**P<0.01,***P<0.001
维度 男生(n=553) 女生(n=273)t值乐观品质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生活满意度15.52±2.73 10.00±2.34 8.60±2.10 14.65±3.61 13.71±4.78 15.84±2.93 16.48±4.10 11.77±3.19 12.75±2.79 85.19±15.56 16.67±2.32 11.12±2.13 9.36±1.90 15.01±3.28 13.85±4.91 15.86±2.39 17.23±3.32 12.34±2.94 13.10±2.16 87.39±13.18 -6.327*** -6.910*** -4.993*** -1.375 -0.401 -0.114 -2.828** -2.496* -1.992* -2.121*
针对不同性别中职学生的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职女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均高于中职男生;男女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友谊、家庭和学校满意度分量表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职女生学业、自由和环境满意度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中职男生。
2.2 不同年级中职学生在乐观品质、希望品质及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年级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比较(±s,分)
注:均P>0.05
维度 二年级(n=270) 三年级(n=277)F值乐观品质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一年级(n=279)15.91±2.70 10.46±2.20 14.77±3.53 13.86±5.00 15.95±2.73 16.97±3.69 12.07±2.98 12.82±2.55 86.45±14.74 8.84±1.98 15.99±2.73 10.26±2.52 8.71±2.10 14.79±3.69 13.75±4.81 15.91±2.83 16.66±4.25 12.01±3.27 13.09±2.69 86.22±15.41 15.90±2.66 10.38±2.28 9.00±2.12 14.75±3.30 13.66±4.67 15.67±2.73 16.53±3.66 11.78±3.10 12.68±2.57 85.08±14.40 0.278 0.506 1.373 0.011 0.111 0.847 0.957 0.664 1.715 0.672
对不同年级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见表3)
表3 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与生活满意度均显著相关。
3.1 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在乐观品质、希望品质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在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职女生得分均高于中职男生。与现有的以初中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初中生乐观品质量表得分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同时初中生乐观品质量表得分(x=21.76)比中职学生(x=15.90)高(t=-63.04,P<0.001)[9],初中生希望水平量表得分(x=22.2)与中职学生(x=19.22)相比较高(t=-22.14,P<0.001)[12]。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维度得分偏低且存在性别差异,这符合目前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同较低及对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关注有差异的现状。因此,要加强对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的培养。
3.2 不同年级中职学生在乐观品质、希望品质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中职学习阶段,学生的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不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出现显著性变化。为了提升中职学生积极心理水平,对于不同年级中职学生都应关注其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的培养。
3.3 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职女生得分高于中职男生。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友谊、家庭和学校满意度分量表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职女生学业、自由和环境满意度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中职男生。同时,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及各维度得分均与乐观品质、希望品质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也验证了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与沿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11.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3):6-10.
[3]马艳.国内乐观研究述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95-97.
[4]温娟娟,郑雪,张灵.国外乐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29-133.
[5]张晓明.乐观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2-114.
[6]陈燕飞,苗元江,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99.
[7]张青方,郑日昌.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430-433.
[8]景彦杰.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2—2014年)[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2):141-143.
[9]刘艳丽,林乃磊,杨绍清,等.初中生乐观品质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94-1095.
[10]廉串德,陈人语.跨文化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12]杨旭芳,郝娜娜.延安市中学生希望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3):47-49.
(*通讯作者:景彦杰)
G455
A
1671-1246(2017)03-0108-02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子课题“中职学生乐观品质和希望品质培养的实证研究”(109100A-151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