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科普了吗?
为什么人老了会变矮小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副教授黄霖对此进行了解释。“老缩”现象很普遍。黄霖介绍,人老了,身高总要比年轻时矮一些。有些老人还会出现驼背情况。黄霖解释,身高的降低可由两种原因所致:其一,椎体病理性骨折。当脊柱发生骨质疏松时,不经意中会发生椎体微小的骨折——压缩性骨折,导致椎体楔形变、双凹状或压扁,形成“驼背”,使得身高变矮。其二,椎间盘老化退变。连接椎体的椎间盘可因老化而退变脱水,椎骨间的空隙变窄,使身高变矮。由于椎间盘变薄,抗压能力减弱,椎体在受到轻微压力时,也容易发生骨折,可导致身高进一步变矮。
他提醒,老人要小心“骨脆脆”致残。黄霖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我国60~69岁老年女性的发病率高达50%~70%,老年男性发病率为30%。骨质疏松症使骨骼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由于骨质丢失最先发生在松质骨区域,所以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松质骨丰富的区域,即椎体、髋部(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部)、手臂等。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在人的一生中30~40岁时骨量积累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量会逐渐下降。为了避免发生骨折,首先要考虑针对骨质疏松症,我们应该以人为的方式进行干预,使成骨活动和破骨活动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调节骨的新陈代谢,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形成,改善骨的质量。同时,预防“骨脆脆”,老人更要动起来。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加强防摔、防碰、防跌倒措施,摄入足够的钙质及维生素D,并减少盐的摄入,戒烟限酒。对于绝经后骨质快速流失的老年妇女,可适当外服雌激素或植物雌激素,控制骨质流失。
(来源:羊城晚报)
自然界的花儿不仅形态各异,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那么,鲜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
原来,花瓣中含有各种色素,正是因为这些色素,才形成了花的五颜六色。造就花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叫做花青素,它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控制花的粉红色、红色、紫色及蓝色等颜色变化。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溶液中,它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比如一串红。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碱性较强,会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而当它处于中性环境的时候,则是紫色,比如桔梗花。
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三变,比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也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产生了变化,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的花颜色变化。
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类胡萝卜素,也有一定作用。这种色素“色如其名”,呈现出的色彩类似胡萝卜的颜色。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比如,黄色的迎春花花瓣内色素的主要成分就是类胡萝卜素。
此外,影响花朵颜色的色素还有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至于白色的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原因。而绿色的花,则是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花瓣组织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光的折射、反射,从而影响花朵的颜色。同时生态因子也会影响花色,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会影响花瓣细胞的pH值,酶、糖含量、花青素的稳定性等,进而影响花色素的合成或者导致有些花色素的分子结构改变,造成花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作者:张凡)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一种电子人工视网膜,临床试验中给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失明的患者植入这种人工视网膜后,患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大阪大学教授不二门尚等人发明的这种电子人工视网膜主要包括一副带有CCD图像传感器相机的眼镜,一个安装在头侧部可收发相机拍摄图像信号的电子元件,以及一个5毫米见方、可将图像信息再现的微型电极片。
使用时,相机拍摄的图像信息传输到头侧部的电子元件中,再转换为电信号传输到微型电极片上。这样,事先通过手术安装在失明患者眼球上的电极片就可发挥类似视觉细胞的功能,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让患者重见光明。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球中的感光组织视网膜出现异常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症状包括夜盲、视野狭窄、视力低下等,严重时可致失明。
对3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失明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植入电子人工视网膜后,患者可沿着白线行走或者辨别出桌上的碗筷。研究人员说,他们还将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人工视网膜改良后有望使患者视力恢复到0.1左右。(来源:新华社)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在这其中,因网络交易而造成的损失占很大部分。当传统方式已经不能保护网络交易的安全,保护身份信息变得越来越难,网络交易被盗刷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交易安全让人担心,互联网金融也变的“不那么美”了。仅靠身份认证已然无法辨识身份盗用和交易欺诈,怎么办?“行为认证”的出现,为网络交易筑起另一面更高效的“盾牌”。
由上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蒋昌俊带领的团队为网络交易筑起了另一面更高效的“盾牌”——构建了以用户行为认证为基础的风险防控机制。
所用的设备、系统、软件,浏览网页、下载、消费……我们在网络上的每一个细小行为都会留下痕迹,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如同指纹一样难以复制,具有比密码更加复杂且细微的特点,蒋昌俊说:“该技术通过采集和分析用户在系统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建立用户行为数据挖掘的要素路径与标准规范,为每个用户构建了基于PN机等模型的表征独特行为习惯的‘行为纹理’。”买家即使用户名、密码被盗,系统也能根据买家的这些“行为纹理”,快速、准确判定此交易是否可信,从而决定是予以放行或是报警。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