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证角度看“境界”说

2017-03-16 00:55李丽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境界

李丽

摘 要:“境界”本身是一个复杂、丰富的概念,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定义来概括其全部内涵。为了更形象深刻地认识“境界”说,本文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归纳出境界的“有与无”“有我、无我”“优美与宏壮”“造境与写境”“出与入”“工与拙”“大与小”“隔与不隔”八个辨证角度,来对“境界”说做一解读。

关键词:《人间词话》 境界说 辩证角度

《人间词话》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诗论方法与西方经典哲学理论相贯通,构建了一个关于“境界”的丰富体系。该书通篇围绕“境界”展开,但只对境界做了描述性的规定,并没有对“什么是境界”做出明确的界定。本文试图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切入,归纳总结出“境界”说中存在的八组辩证关系,借此对“境界说”做一解读。

一、境界的“有、无”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有境界”要求写景取诸自然,体物得神,要让读者顿悟通透,如“细雨湿流光”句写蒙蒙细雨洒落在春草叶上,留下滴滴水珠,微风吹过泛起流光,可谓“摄春草之魂”。若刻板描摹、只求形似,便是“无境界”。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毅雕鞍骤”句用十三个字只写了一个人骑马楼前过,毫无境界可言。“有境界”还要求取诸己心,写真情实感。如诗人的不平之鸣、愁苦之言,甚至所谓的“淫词”“鄙词”。若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便是“无境界”。如“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一类矫揉造作的字句。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才谓“有境界”。如“绿杨楼外出秋千”,在绿树粉墙的包围中,秋千高高扬起又落下,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或可以瞥到秋千女青春的身影,听到笑语喧闹之声,整个意境荡漾着春天的气息与诗人惬意愉悦的心情。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是从自我感情出发,对客体进行加工整理,使外物成为内在感情的表象,是情外化为景。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孤”“闭”“寒”“斜阳”“暮”都是作者主观情绪的映射,饱含孤独凄清的失落感。投注景物上词句描绘的景象就显得非常黯淡,显现出一种悲壮性。“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即强调客体存在的真实性,主体意识被客体化,是景后隐藏着情。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是诗人之见,有主体的存在,但在一见的瞬间,菊、篱、南山、诗人已融为一体,在淡远静穆的景物中,诗人忘记自身的存在,境中虽有我,心中却无我。词中的物我关系也是和谐的,外物与“我”无冲突,“我”与外物完全相融,是愉悦安适的美,顯现出一种优美性。

三、境界之“优美”与“宏壮”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把赏心悦目的自然风物作为审美对象,诗人与外物不存在利害冲突,心境始终平静淡泊,与万物化合共存,因而境界“优美”。把强烈激越的感情作为审美对象,诗人与外物冲突决裂,心境由激动转向平静,因而境界“宏壮”。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着眼于微雨中吐着水泡的鱼和微风下斜掠而过的燕子,“宝帘闲挂小银钩”着眼于室内用小银钩挂起帘子的动作,而“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着眼于夕阳下猎猎的旗帜和大风中的萧萧马鸣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着眼于雨雾中的亭台楼阁和朦胧月色下的渡口。前者描述的意境并非不如后者的境界,优美和壮美作为审美的不同取向,不存在价值判断,没有优劣之分。

四、“大境界”与“小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王国维所谓的“大境界”是如“落日马鸣”“雾失楼台”般的宏阔与朦胧,诗境在广阔的场景上铺展,诗人掌控着众多的意象,给人以伟大、壮阔、雄浑的感觉,具有激荡人心的效果。这与美学上的“崇高”范畴有所联系。“小境界”则如“细雨微风”“宝帘银钩”般温丽清朗,诗人关注身边的寻常物,予人以细致、优美、柔和的感觉,具有平和人心的功效。这与美学上“优美”范畴有所联系。可见,境界之大小是作者当时所遇所感之境,与作者生活息息相关,只是诗人的写作意图,无关修养胸襟。不同的境界有不一样的美,境界大小之分本身并不含有任何判断价值。因此,崇高不可优于优美,即境界之大小也无优劣之分。

五、“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现实故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造境”即虚构之境,但非杜撰臆造,它在自然人生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创造。“写境”即写实之境,是作者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描摹,但非机械摹写,仍要包含着诗人的理想。二者创作出发点虽不同,但均源于自然社会。写实派作家“写境”即“典型化”,这就离不开理想。理想派作家“造境”,是对自然事物的重组,离不开现实。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是描摹杜甫的真实生活,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境界提升,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将“造境”与“写境”融洽结合。

六、境界中的“出”与“入”

“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是一种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怀抱真性情与热心肠,对一草一木都全身投入体验。“出”即能超越具体事物,以更开阔高远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人生。好的作品要“出”“入”结合,既能用心体验生活,又能超越一己情感。只“入”会缺乏高远的情怀;只“出”则显得虚浮。“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皇帝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宋徽宗作品只“入”未“出”,自哀自怜,溺于一己之悲欢,缺乏对人生的深刻观照。而李后主既“入”且“出”,以心血创作,触动了一种人类共同的哀伤,因而词作更感人肺腑。可见,因诗人心灵体验层次的深浅,作品境界也会有差异,但这在于作者的内在修为,无关外在景物及客观思维。

七、境界的“工”与“拙”

境界之“工”与“拙”最见作者功力。功力深的词“工”,功力浅的词“拙”。作为同种情、景的表達,语言运用的工拙决定了作品的层次。“‘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诗人给景物以人性的动态,“闹”字精确勾勒了春意盎然的热烈氛围,满满都是春日生命的律动。“弄”字则传递出了一种怜香惜玉的爱抚之情,亲昵、温柔且恬静。若将“闹”字换为“满”,“弄”字换为“伴”,意思虽同,但境界全无。“满”只表明春意之浓,像一副色彩浓郁的油画,是静态及视觉上的春日;“闹”却平添了春日的动感,更立体地表现了春日的热烈,像一部场面热烈的电影,更引人入胜。“伴”字只表达出花与影的共存关系,缺乏了更深入的互动,“弄”更增加了一种人性的抚慰爱惜在里面,将整个花影的意境勾勒得温情脉脉,让人心旌摇曳。这就是境界之“工”的重要之处。

八、境界之“隔”与“不隔”

“不隔”即写景抒情要直接,要鲜明生动、真切自然。“隔”即虚浮矫饰、遣词做作,多用“代字”“隶事”等,破坏了作品意象的真切性,使读者如雾里看花。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不隔”,因其直观描绘了雨后荷花的清新、飞动、妩媚,读者毫无障碍地感受到了荷花的勃勃生机。而《念奴娇》《惜红衣》二词“隔”,因其缺少对荷花直接真切的描写,诸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的句子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秋荷美好的。“池塘生春草”一句“不隔”,因文辞浅显直白,自然地表现了塘边春草的鲜嫩和欣欣向荣的生气,传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隔”,因用“池塘生春草”与“春草碧色,春水碧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来代写春草,堆砌典故反倒遮掩了春草之景,离别之情反不真切,缺乏直观美。苏轼写诗“不隔”是因为其诗境界开阔,不隐讳曲折,能表现真情真景;而黄庭坚诗喜用典,讲出处,充满曲折性和学究气,难明其中真味,因而“隔”。

以上诸组对比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裂或极端解读。在此仅作为一个思考角度,企图对“境界”说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陈晓春.王国维“境界论”述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0.

[3]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21.

[4] 聂振宾.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M].大连: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5] 程相占.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J].文史哲,2003(3):70-74.

[6] 曾大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价值——纪念《人间词话》问世一百周年[J].文艺研究,2009(10):58.

作 者:李 丽,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境界
境界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文学教育思想探微
最高境界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