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玲+祝莹莹
摘要:“九评”是1963年至1964年中苏论战高潮期间,中共为驳斥苏共的《公开信》而公开发表的九篇文章。“九评”在阐述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时代与革命道路问题时,既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关键词:中苏论战 “九评” 赫鲁晓夫
从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共领导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与和平过渡问题上产生的分歧开始,到1966年3月中共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中国和苏联在这十年时间里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史称“十年论战”。而中共的观点主要表现在1963年至1964年发表的九篇评论苏共中央给苏共全体党员的公开信的文章中,称为“九评”。这一事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今天我们反过来看这一段历史,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客观评价中苏论战中的“九评”。
一、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的价值与不足
怎样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斯大林的个人评价的问题,它涉及到能否正确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问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问题。赫鲁晓夫在《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简单粗暴地否定斯大林显然是不正确的。在《二评》(即《关于斯大林问题》)中,中共认为,对待斯大林问题,必须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对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而不能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不根据历史事实,主观的、粗暴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直到今天,这种科学的批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而且,斯大林时期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能仅仅用“正确”或“错误”两个词就可以做出判断的,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包含的战略构想与实际运行中复杂阻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必须要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回到斯大林时代,通过真实而全面的把握历史信息来做出评判。应该说,中共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党的领袖人物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但是,在“九评”中,中共对斯大林的评价走向了一个极端,从之前的“三分错误,七分成绩”转向全面的为斯大林辩护。甚至为了批判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中共不只是维护斯大林的旗号,而且维护斯大林模式。更重要的是错误地将社会主义等同于斯大林模式。中共在“九评”中的这些观点,不利于对个人崇拜问题的源头和危害性进行深刻地认识和分析,“文革”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不能不说与“九评”有很大的关系。
二、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价值与不足
中共在《三评》和《九评》中强调,社会主义不能学习资本主义要与其划清界限。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政治上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行社会主义教育。这些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具有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道路,促进发展的积极意义。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指导价值。
在“九评”中,中共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突破教条主义,亦不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当时,苏联和南斯拉夫为了活跃本国经济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中共却在“九评”中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例如,企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利润刺激来增强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企业之间可以自由竞争,向国外争取贷款援助,允许私人工商业和服务业等存在的措施。中共认为苏南实行的这一系列改革政策全部都是“复辟资本主义”。实际上,中共在“九评”中的这些观点表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允许进行任何的改革开放,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三、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价值与不足
中共在《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即《五评》)中,针对苏共的观点指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要认识到两种可能性的存在,即承认有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同时也必须承认帝国主义有发动世界战争的危险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在两方面都做准备,因而才不至于毫无准备,措手不及。此外还指出了世界战争爆发存在的危险性,甚至资产阶级会使用暴力镇压革命,国内的革命战争也会出现。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这些观点完全是站得住脚的。此外,这种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也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九评”对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与危险性过分的进行渲染,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必定会发动战争。过分地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与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号召全世界各国人民联合起来进行革命战争,推翻资本主义,从而将世界战争可能避免的提法渐渐地弱化,强化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四、关于“三和两全”问题上的价值与不足
“三和两全”是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提出并逐渐完善的理论。“三和”问题,即赫鲁晓夫认为的现代国际局势发展的三个原则问题——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两全”问题,即苏共对国内阶级状况的分析是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苏联变成了“全民国家”、“全民党”。对于国内的情况,苏共认为,苏联早就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内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阶级斗争已经不存在了。在现阶段,国家已由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全民的国家”,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为“全体人民的党”。在外交政策上,苏共强调,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特别由于苏联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帝国主义不可能轻易的发动核战争。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是可以实现的,因而“和平过渡”也是可能的。在《六评》中,中共强调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一种是赫鲁晓夫实行的,另一种就是列宁和斯大林的和平共处政策,并用后者的观点批判前者。在《九评》中,中共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对苏共的“全民国家”、“全民党”进行了驳斥。中共这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中共在“九评”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很多观点陷入了绝对化的倾向。苏共提出“三和两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本国实践的具体情况所提出来,符合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而且赫鲁晓夫的改革给苏联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基本上解决了困扰苏联的粮食问题。苏联的这些改革措施在今天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九评”对苏共的这些批判又加深了国内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同时改变了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正确主张,重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
实践证明,“九评”是一把双刃剑。在党和国家关系问题上,必须要看到反对苏共的“老子党”和“指挥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九评”在反对苏共大党、大国沙文主义中的积极意义,强调各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在今天仍然是站得住脚的。从“九评”中所使用的气势磅礴的激烈言词,可以看出反对苏共大党、大国沙文主义的坚定,在外来的欺侮面前,毫不妥协的英雄色彩,这是令人自豪和值得肯定的。“九评”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总体上来说是正确的,对于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本文为省社科规划《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11B042)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