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状况调查与设计研究总结

2017-03-16 09:21王珺珺
现代园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城市道路

王珺珺

摘要: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六大要素,结合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条件及现状,总结出合肥市海绵城市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園;城市道路;城市建设

2000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陷入“水火”两重天的境地。当我国南方连续迎来强降雨时,上海、常州、合肥、佛山等多地均会遭受暴雨侵袭,各地“看海”剧情不断上演;然而,在山东半岛等地则会出现大面积干旱。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水问题凸显:缺水严重、内涝频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对水资源的自然调蓄能力“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在长期粗放式发展模式下,城市多实行“快排式”排水防涝手段,不重视水的循环利用,加之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标准建设不到位,雨水排不掉、雨水全排掉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城市内涝、缺水问题交替出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重视保护水环境、保持水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则已成为大势所趋。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

(1)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的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2)蓄: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因为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3)滞: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4)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该把雨水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我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6)排:是利用城市竖向设计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排掉雨水。

当雨峰值过大时,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2 国际海绵城市实际案例思路

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管制的国家,目前德国的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主要包括: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另外,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宗旨,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强调源头控制、自然与生态措施以及非工程方法。

3 合肥市地理位置及气候分析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庐阳”。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面积27.8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3%;水面7.6万hm2,占10.5%;林地2.47万hm2,占3.4%;其他用地34.73hm2,占47.8%。

合肥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面积3000hm2,库容量2.45亿m3。此外,三县一郊还有中小水库455座。水利库容5.1亿m3。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亿m3,多年平均拦蓄量9.6亿m3

合肥市气候湿润,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面广泛粘土覆盖,丘陵岗地渗透性较差,地下水比较贫乏。

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数据显示,合肥的年平均降水量如下图所示:

主要降水量在6月、7月、8月3个月份,最高降水量达173.3mm。合肥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如下图:

合肥市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高达448.1mm,且在6月、8月两月的最大日降水量均在330mm以上。

以下是合肥市的累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通过对合肥市的降水量分析可以得到:合肥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夏季降水量是冬季的4倍,降水强度大。春季降水量比秋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1年内的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很容易给合肥市带来洪涝或者干旱。

4 合肥市城市道路系统积水现象

当合肥遇到强降雨时,合肥市道路排水能力为每小时40mm。在雨势较急时,降雨量则已经远远超出排水能力范围。城市便会出现严重的积水问题。如下图:

强降雨不仅考验着城市道路排水能力,也考验着水库运行能力。目前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都能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运行。

在2010年曾出现因超汛限水位,开闸泄洪,部分圩区出现积涝的现象。

每当遇到强降水時,在合肥城区北一环张洼路下穿桥、阜阳路下穿桥和全椒路立交、望湖南路、省立友谊医院东区周边、芜湖路万达广场大门口等23处低洼路段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积水深度(不包括下穿桥)20~30cm。

5 合肥海绵城市“海绵体”探索

合肥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紧邻巢湖,犹如一方巨大的簸箕,排水不是强项。合肥城市防洪曾经存在诸多软肋:排水设防标准低,城市排水系统仅能应对30mm左右的降雨;老城区2/3的排水管网没有改造,雨污管网超负荷运行,极易导致内涝。

5.1 城市绿地公园

一般来说,在自然植被条件下,总降雨量的40%会通过蒸腾、蒸发进入大气,10%会形成地表径流、50%将下渗成为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城市建设打破了这种雨水分布格局,很多城市过度硬化、绿地偏少、湿地被占,土地丧失了吸纳渗透的能力,内涝愈演愈烈。合肥“海绵城市”建设首要的理念应该是“造湖”“造绿”,通过生态屏障渗、滞增强“锁水力”。

从2010年开始,合肥完成造林6.7万hm2,在城区形成了6大片总面积约10万m2的公园布局,建成滨湖森林湿地公园、柏堰湖生态湿地等。

这些公园湿地不少都有景观水体,能够起到吸收与蕴含雨水的作用。公园道路、花圃等细节也采用了新型透水材质,并在地下埋人人工灌渠,一旦遇到暴风即可将周边的积水顺着地势汇集,被植被吸收。

研究表明,绿地径流系数约为0.2,意味着80%雨水渗透到地下,而水泥或沥青硬化地面为0.9,表示90%雨水靠地下管道外排。新建这么多湖泊湿地,相当于增加4倍多的地下管网排水能力。

5.2 道路管道系统

近年来,合肥的地下管网有些“动脉硬化”:雨污不分、狭窄不畅。

自2010年起,合肥启动排水设施专项治理,全市的地下管网被切成2894个网格,逐一整改、验收、管理。2013年开始,合肥对298个老旧小区进行管线改造,对制约排水的管网瓶颈进行加宽升级,管线从原来直径20cm变为如今平均直径80cm。

在通过对合肥市城市建设的调研中了解到:

“渗”、“滞”、“蓄”的“海绵”功能在合肥市的建设中已经大力运用到实践中。

而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素“净”、“用、“排”将是合肥市下一步的建设着力点。

蓄水重新利用,让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循环。随着主汛期结束和高温来袭,调蓄池中收集的雨水将被用于园林绿化景观浇灌、市政喷洒等用水。以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循环,调节城市气候。

“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制定更细更高的标准。比如人行道使用雨水可渗透的透水砖;改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提升绿地汇集雨水、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修建下沉式广场,平常供市民休闲,汛期发挥调蓄池作用。

综合管廊建设,打通城市地下动脉。合肥将建设约152km干线管廊,不仅热力、给水、中水等管线管网要布设到这个“地下长廊”中,未来燃气、雨水等管线也要纳入其中。

6 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状况研究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1 多功能屋顶花园系统

屋顶花园不但降温隔热效果优良,而且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地地面,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6.2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营造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压力。

6.3 雨水花园渗透系统

能够尽可能地使宝贵的降雨不白白流走,减少雨季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减缓土地沙漠化,可以道道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

6.4 河道净化治理系统

合肥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以通过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机械、化学和生物过程,使进入河道水体的径流污染物毒性减弱,污染程度降低。河道护岸带还能影响河道的泥沙搬运和沉积。

6.5 多功能蓄水系统

雨水收集的整个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初期弃流——过滤——储存——回用。完成了这4个阶段,就是一个雨水收集的全过程,也就是雨水收集系统。

6.6 城市综合管廊系统

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控、监测、防盗、报警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系统。

6.7 开放空间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停车场的雨水,储存净化再利用,减少雨水的排放量,可以使干旱,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可用于植被的灌溉,车辆的清洗,景观水的循环,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水资源。

7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合肥作为一个老城区占有相当比例的城市,相对新城区,对老旧城区的城市建设需要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是,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在城市中多添置一些“海绵体”的有效举措尤为重要。充分调动自然的积极性,给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 禾初)

猜你喜欢
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施工期间交通安全管理分析
百度Apollo平台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昆明市城市道路停车泊位管理办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