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梅
摘要:本文着眼于提升退耕还林事业的总体建设质量,对树种选择的有关问题展开相应探究,以期推进退耕还林措施的落实进度。
关键词:新时期;退耕还林;树种;选择分析
1 退耕还林树种应符合的特征标准
1.1 有助于提升种植当地生态功能
(1)树苗培育可保持水土。当树苗长大后,其庞大树冠能缓冲雨水对路面土壤的部分冲刷力,同时,树木根系对深层土壤形成稳固作用。(2)树苗培育可涵储水源。树苗成长中掉落的树叶、枯枝等会在泥土内产生腐殖质,进而改善土壤的结构状态,使其具备更强水源吸收功能,降低土层表面流水量。(3)树苗培育可净化空气。在培育树苗时,大气中的CO2(二氧化碳)被树木吸收,经反应后产出O2(氧气)。(4)丰富生态植物的种类多样性。树木作为生态圈内的重要构成群体,其能为微生物、动物等创设较好的生长与栖息场所。
1.2 有助于提升种植当地经济水平
种植树木具备较高经济功能,指的是不需砍伐或干扰树木生长便可增加耕种者的经济收入。为此,选择树苗时,需考虑其所结花果是否拥有较高的重复生产价值。
1.3 拥有适应不同地区环境的能力
种植树苗要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耕种地的土质条件、空气状况、气候环境等,进而达到较良好的自然生长状态。
1.4 苗木培育所需的经济成本合理
由于退耕还林所牵涉的耕种户很多,这些群体大多属于当地的老百姓,因此,所选树苗培育过程所需经济的实际标准不可过高。
1.5 苗木繁殖速度较快
退耕还林各项目的建设期间,需用土地面积较大,但工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种植树苗的生长、成熟时間不宜过长,否则将会减慢苗木的整体繁殖速度。另外,树木的生命周期要超出30年,以降低树苗更新种植的频次。
2 退耕还林树种选择的有关对策
2.1 按照耕种地情况选树
耕种地大多属于农作物培育土地,且通常为山地地形,其土层肥力不够、蓄水性差,致使地表流水量增加、水土损失量加大、山地暴露、日照变强、蒸发水量增多。因此,树种要能符合耕种地的种植条件,以取得最优的种植效益。
2.2 优先挑选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的栽种优势有:育苗难度小、抗耐性能强、生长能力好、成活力强。挑选乡土树种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达到“适地适树”标准,推进造林事业的稳步、长足发展。一般而言,若要选择外来树种,不可盲目挑选,需参考其价格指数、培育技术难度等情况。
2.3 着重考察树种的水土保持性能
(1)树木根部支系发达,实现网络式的固土状态,挑选蔓生性树苗或根蘖性较好的树苗。(2)树木树冠部位较浓密,可掉落较多落叶,并铺垫起较厚的落叶层,增强耕地的肥力与保水力。(3)树木发育快速、枝叶繁密。雨水落到地面形成的冲击力会诱发水土流失,繁密的树枝树叶能减缓雨水的坠落速度,进而消减冲刷强度。(4)树苗能适应特殊性种植环境。部分种植地的地质、气候条件较特殊,所选树苗要拥有很强的抗旱性能及抗风性能。
2.4 兼顾生态和经济2方面的效益
实施退耕还林的具体项目时,不仅要助推生态环境的持续化发展,还应当促进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鉴于此,栽种时要注重对现有原生树种的保护力度,同时挑选一些具备经济生产性的树种,注重其非木材价值的有效运用,以挖掘出种植树木的经济潜力,实现生态、经济两方面效益兼顾的目标。
2.5 同期种植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
丰富生态圈的植物种类,是退耕还林的远期目标之一。挑选树种时,既要种植针叶树种、常绿树种、阔叶树种,又要种植经济性能较强的树种,使种植林达到“多种树种混杂”的状态,有效维持地表植物的丰富性、完整性。培育模式以林药间作、林果间作居多,并坚持“宜灌则灌、宜乔种乔、宜草栽草”的原则,达到灌、乔、草等树木植被良好结合的要求。
3 结语
退耕还林举措涉及我国全体民众的切身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及生存利益,鉴于此,扎实做好退耕还林中各项环节的实际操作工作,是确保我国形象良性发展的积极发力点。在规划、落实退耕还林的整个过程当中,有关部门及工作者要立足耕作地实际条件,依照环保性、生态性等原则展开总体布局,结合地形与地质的环境条件拟制科学的耕地开发方案,最大限度地突出土地栽种潜力,减少退耕还林实施地区的土地浪费率,进而更好、更快地优化“耕地还林、还草”工程开展质量。
(责任编辑 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