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
摘要:随着城市园林设计的发展,园林立地条件的多样化,绿化植被成为园林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物种种类繁多,有针叶木、阔叶木、花草等,这些植物配置为城市美化增添了色彩。但很多园林设计师对植物生态习性、环境适宜性、配置合理性缺乏了解,只是重点关注景观效果,不仅造成了一部分植物群落生长不良,影响了美观效果,还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植被的价值。本文通过归纳植物的生态习性、观赏性,将景观与生态适宜性相结合,从而探讨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
关键词:植物;生态适宜性;城市园林;配置
绿化植被的配置,不仅使城市植物错落有致、色彩缤纷,大大提升了城市美观程度。而且还能够净化环境,形成噪音缓冲区,降低噪音污染。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不仅要关注景观效果,还要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关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植物的价值,从而实现园林设计与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统一。
1 影响植物生态适应性的环境因子
1.1 温度因子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只有在适应的温度下才能健康生长,根据植物对温度的不同需求,植物分为以下3种类型:
1.1.1 耐寒植物。原产于寒带或温带地区,能耐0℃下短时低温,在-10~5℃的温度下不会受冻,有些植物甚至能耐更低的温度。
1.1.2 喜温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要求在成长期内有较高的温度,生长发育起点温度在10%以上,不能忍受低温,在-0℃的温度条件下不能正常生长。
1.1.3 半耐寒植物。原产地在温带较暖地区,对温度的需求介于以上2类植物之间,可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生长,植物种类较多。
1.2 阳光因子
1.2.1 阳性植物。该类植物喜强光,需要有较长的光照时间,适应于在全日照的坡地或空旷的地方生长,在隐蔽或弱光条件下生长不良,这类植物通常花色比较鲜艳。
1.2.2 阴性植物。该类植物不喜强光,喜欢在荫蔽的环境下生长,对环境要求较高,对强光及干旱的环境不能忍受。
1.2.3 中性植物。介于以上2者植物之间,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在全日照的环境中能很好地生长,也有一定的耐阴能力,生长范围较大。
1.3 湿度因子
1.3.1 耐旱性植物。不需要有非常充足的水分,水分过多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在干旱的地方也能够正常发育,耐旱性强,如爬山虎、仙人掌、马尾松、石竹等。
1.3.2 耐水湿地植物。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在干旱的情况下不能正常生长,对湿地、沼泽的环境比较适应,如水稻、芦苇、垂柳、水杉、鸢尾等。
1.3.3 半耐湿性植物。适应于中等湿度条件下,不能忍受过湿或过旱的条件,大部分植物都属于这个类型。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情况不一样,因此,要根据适合植物的环境因子栽种植物,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 根据生态适应性,设计城市园林植物配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我们一致的追求。对于城市環境建设问题,离不开绿化植被,根据以上对影响植物生长环境因子分析可以看出,植物要在适合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生长,因此,对于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设计,总结出4个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在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中,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植物物种对于环境的要求不一样,温度、光照强度、湿度等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因此,要合理搭配。
2.2 功能性原则
城市绿化一般具有美观、供观赏、净化环境、降低噪声、减少辐射等作用,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功能。绿地所接触的空气污染较大,需要选取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植物。
2.3 艺术性原则
植被设计要错落有致,有主次感,色彩搭配要合理,有设计感,城市中各个绿地之间相协调,有衔接,在保证生态适宜性的同时,追求植被美观的设计。
2.4 地域性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构建中,具有地域l生特色的乡土植被必不可少,要以乡土性植被为主、其它植被为辅为设计原则。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在保护物种的同时,还能够彰显城市特色。
3 结语
生态园林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在保证设计丰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遵循植物与环境的和谐,从生态适应性角度探讨植物园林配置,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道路的一大进步。目前,对于植物的研究与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要不断探索与应用,构建生态和谐统一的文明城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