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景观的适老化设计探究

2017-03-16 11:03将旭
现代园艺 2017年2期

将旭

摘要:基于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及老龄人群的新需求带给城市发展的新课题,本文试从城市游憩景观的适老性改造出发,探寻老龄人群在城市游憩景观空间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给出设计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游憩景观;适老化设计;城市化发展

人性化的游憩景观空间不仅倚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优美的人造景观来营造,更需要一种兼容并包的精神来参与。在老龄化社会趋势愈发凸显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多体现在对老龄人群新需求的捕捉、分析及创造性地满足上,与时俱进的游憩景观营造由此也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创造良好的公共游憩空间,除了其基础功能的实现,更应把对老人的包容和善待融入到游憩景观中,呈现出顺应时代需求、尊老爱老的良性传承。

1 用戶群体分析——老年人户外活动常性

进入老龄阶段因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生理机能等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心理的压力和情绪的波动,老人会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沐浴阳光、锻炼身体、与人交流等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且这一空间对他们来说安全、方便和舒适。因此,城市公共休憩游乐空间需要承担“生理保健和恢复治疗”的双重角色,针对适老化设计的游憩景观营造和设施改进,分析了老年人户外活动习性如下:

1.1 集聚性

如前所述,老人退休后赋闲在家,身心变化易导致孤独、失落及自卑等情绪,他们希望能与人交往,得到别人尊重,这会使得老人更愿意通过同固定朋友一起活动来获得安全与归属感,因此,老人活动会多以团体形式自发结成。

1.2 舒缓性

由于生命周期特点带来的生理机能衰退、运动能力下降,其更青睐于舒缓的活动方式,除常规的运动健身项目外,交流攀谈逐渐成为一种主要活动类型,这亦是中国传统休闲“静文化”的智慧体现。

1.3 非消费性

受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影响,老人大多不愿意在休闲中花费太多,他们更热衷免费的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也更喜欢低成本的运动项目和休闲方式。

1.4 不易识别性

生理机能(如视觉和听觉)衰退对环境识别能力也带来重大影响,老年人对环境刺激反应减慢,感知危险能力变差。因此,对方位和标识等的辨认困难往往会给他们带来空间判别、预知危险上的障碍,易产生安全隐患。

1.5 老龄人群的户外活动新思路

以往的适老化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补偿设计方面,而较少涉及参与激励性设计。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老年社区规划就开始结合进行考虑_适宜的环境及设施用以补偿老年人各种能力的下降,但仍可保留适度的困难激励,以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服务设施设置的方式和道路可具有适度的对老年人行为能力的挑战和激励。

2 游憩景观适老化设计相关建议

老年人的户外游憩空间主要包括动态及静态活动空间,在这里可把“游憩”一词予以拆分:“游”理解为“动”,“憩”即为“静”。“游”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球类、武术和跳舞等活动,活动区外围应配有相应休息场地及设施以便活动后休息;“憩”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和学习等,应保证夏季足够荫凉,冬季阳光充足。根据统计资料分析,老人更愿选择较安静的环境,特别是部分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更愿意驻足某处观望别人的行为活动,通过“看人”使自己感觉置身于活动中,作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感受时代节奏的一种方式;而另一部分老年人也视“被人看”为一种乐趣,两者都通过视觉交流手段来体验自我存在和价值。因此,“游”与“憩”应有适当的距离分割,但仍需满足相互观望的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出老年人的价值取向。

2.1 “游”之建议——以步行空间为例

散步和慢跑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方式,因此,步行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十分重要,大致应注意以下4点:

2.1.1 道路尺度。步行道的设计要把握好道路的尺度,以便安全地集散人流。宽度应在150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和步行者可并排通行或错身通过;另外,要十分重视供盲道使用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无法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

2.1.2 路线设计。路线应首先具备易达性,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即要求各景观场所及其设施易接近,使老年人在景观游憩过程中感受到便捷和舒适。因此,从道路规划上确保自人口到各景观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必要设施。而之前我们也讨论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尝试让他们通过付出生理努力得以实现而获得心理满足感,所以特别是在辅路及小径的设计上力求避免单调而笔直的路线,可蜿蜒多变增添趣味性,通过间接延长步行活动和游憩时间让老人充分感受景观空间及自我实现的乐趣。但由于其视力、记忆力减退及方向判别力弱,在道路的转弯处及尽端要设置明显标志或以语音提示以增强道路的导向性。

2.1.3 台阶及坡道。步行道竖向高差变化不应过大,如客观因素无法避免,台阶与无障碍坡道应并存,并尽量避免单一台阶的出现。台阶踏面宽度应大于32cm,幅宽至少90cm以上,高差10~16cm为宜,踏面上可设置内嵌式防滑条及每30cm处加设纵向缝条;台阶前缘宜设高度不大于3mm的彩色指示条以清楚显示每个台阶边缘;坡道应平缓,在坡道起点、转弯、终点及每9m处都应加设一个深度不小于1.5m的轮椅缓冲休息平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危险标志及加设护拦;如坡道侧面凌空,在栏杆下端宜加设不低于5cm的安全挡台;台阶和坡道都应设有扶手,距地面85~90cm、直径5~10cm以便抓握,材质应光洁温润,上面最好注有盲文说明,旁边应加设语音提示;在夜间,如能有照明设施来增加扶手的可视性更佳。

2.1.4 路面性能。步行道铺地要求坚实、平整,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防眩光、不易脱落或损坏的材料如石材、砖、混凝土、木材等,尽量避免用像砂砾、圆滑石头这类表面有接缝或凹凸不平的材料以减少老年人绊倒、滑倒的几率;另外,为使轮椅通行顺畅和减少阻力,坡面上不要加设防滑条,但应进行防滑处理及确保3%的排水坡度,防止一旦积水或沾有污垢后更加容易滑倒;地面除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天打滑外,为视觉残疾老人需加设地面标记,对途中可能出现的暂停、高差或变换方向,应提示注意出现高差的危险。

2.2 “憩”之建议——以坐息空间为例

老年人在户外活动之余坐下休息、聊天、观赏景色是最常见行为,加之老年人的舒适行走距离大约150m,超出距离的路线应设置休息处、布置座椅,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坐憩空间以供老年人相聚、聊天、观望、娱乐和健身等,同时重视交往空间营造及配套设施布置,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身心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因此,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非常重要。

2.2.1 区位的重要性。坐息空间应设置在大小乔木及公共建筑廊檐下、建筑物出入口附近等具有良好通风性及充足阳光的区位,或凹处、转角处等能提供亲切、安全和良好的小环境。同时考虑其他附属设施,如遮荫用的蓬子、树荫、挡风用的绿篱、矮墙、小桌及照明等,在边界设置带有分隔意义的界面(如植物、自然地形、建筑物等),满足老人喜静的“小天地”情怀。

2.2.2 坐息设施布局的重要性。座椅的摆放方式对老年人的交谈等活动有很大影响。桌角式可使双方处于亲密距离内但视线互不干扰,能保持相对独立;并排式使双方在亲近距离内视线保持相同方向,具有视域同步性和相互依赖感,可进行一般交谈;对面式的双方处于个人距离之内,是进行下棋、打扑克等面对式竞技活动的主要坐息方式,互动交流最为频繁。另外,在场地中可适当提供一些轻便、可移动的座椅,让老年人能把座椅随意安放在阳光或阴影中,或根据不同亲密程度的距离进行摆放。

2.2.3 人体工程学原理对座椅適老化设计的重要性。老年人因肌肉衰退,灵活度下降等会带来落座、就坐和起身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座椅设计重点在于:①尺度:60~90岁老年人中90%身高介于1.4~1.6m,对于这些老年人,座椅前缘高度应在34~43cm,宽度则应在40~60cm;坐高要短于小腿,以33~38cm为宜;扶手前缘应一直延伸到座位前部,且应有结实、圆滑的扶柄以便老人起身和落座。②材料:座椅材料众多,但在调查中绝大部分老年人最喜欢温暖而且舒适的木质座椅,最排斥石质座椅。特别是座面,由于老年人用来分散承担身体重量的位于盆骨附近的肌肉组织衰减,过于坚硬的材料不适用老人,且石材在冬天冰冷刺骨,在夏天太阳暴晒下又会发烫,很不适宜就坐。但木材虽冬暖夏凉,但在室外使用耐久性差,维护不善易损坏。③靠背:座椅背部有靠背可减轻老人腿部与臀部的负担,靠背与坐平线所成的仰角要大于90°,以105°~110°最为合适;靠背宜采用弧线形,使背部恰好落在板上;硬质材料能给背部下方和肩部以支持,让老人的上体得到较好休息;并保证与桌子有较好的匹配,满足老年人打牌、下棋等活动的要求。④“一物多用”:除了设置特别的休息座椅外,还可以将更多的如台阶、花台、矮墙、水池边缘等小品设施作为“隐形座椅”。

3 结语

游憩景观中有关适老化的问题很多,也会受到其它诸多条件限制。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我们更多呵护,作为景观设计的教育者,我希望城市游憩景观在发展的进程中能更多关注老者的需求以及他们的活动空间,让城市更具包容和延展,彰显出可持续的人性关怀。

(责任编辑 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