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志红++胡玉红+王磊++张亚菲
摘 要:玉米苗枯病是中牟县玉米田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害,发生早、传播快、危害重。研究结果表明,该病重发生的原因与品种的抗耐病能力、病残体和土壤带菌、种子带菌、大量使用除草剂、田间管理粗放、气候等因素有关。为此,从2013年开始,对该病的为害特征、致病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 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苗枯病;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4
玉米苗枯病是中牟县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中牟县发生玉米苗枯病,发病地区的病株率占总体生产面积的7%~11%,但一些严重地区可达25%~45%,极个别地块高达70%以上,甚至绝产,这对中牟县玉米生产将造成威胁。
1 玉米苗枯病田间症状
玉米苗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苗期,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种子可带菌传播该病,病菌也可随病残体越冬引起初侵染。
地上部分。危害轻的地上部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一般在二叶一心期开始第一、二叶的叶尖出现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叶鞘出现褐色,呈撕裂状,边缘呈枯焦状,心叶很容易折断,呈现出卷曲状,之后,玉米叶片会自下而上逐渐干枯、发黄。
地下部分。一般染病植株最先由种子根部或根尖部的一处或数处发生褐变,后扩展成一段或整条根系,有一条或数条可同时发生,继而侵染中胚軸,使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次生根减少,造成玉米根部的不良发育。向上发展则引起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呈环状斑,茎基部成水渍状腐烂。
2 引发玉米苗枯病发生的原因
玉米苗枯病是玉米生产中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结合连续3a研究结果和针对玉米苗枯病害的发生特点分析得出,玉米苗枯病的引号发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播种过程中,如果播种过深,容易发生苗枯病
品种的抗耐病能力差。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形成的芽涝现象,是形成苗枯病普遍发生的重要因素。据2014—2015年调查得于,推广的鲁单981、农大108等玉米品种,虽然生长中后期抗病性强,但苗期生长势弱,对高温高湿很敏感,抗病性较差。
病残体和土壤带菌据调查,小麦-玉米、大蒜-玉米是中牟县的主要轮作方式,由于连续多年轮作重茬种植,小麦、大蒜根腐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病原菌积累和繁殖,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在地势比较低洼、土壤贫瘠的地区发生严重,以及一些属于黏土地、盐碱地性质的地区玉米苗枯病发生也会比较严重。
种子发芽势弱的隔年种子和粗放的栽培管理易发病。大量种植感病品种,容易携带病菌,造成玉米苗枯病传播蔓延。研究表明种子带菌感染率高于土壤带菌感染率,种子表面经用0.2%L汞消毒后分离监测,种子带菌率平均为0.6%~4.8%,存在于种皮、胚、胚乳等各个部位。
大量使用除草剂据调查,中牟县玉米田除草剂使用面积达80%以上。每年4月份玉米苗期正值雨季,群众为提高除草剂除草效果,随意加大药量,使玉米种子的中胚轴及胚根坏死,影响出苗和生长,易出现弱苗感染病害。
田间管理粗放调查发现,中牟县玉米播种多为机播,加之近年来玉米价格一直偏低,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忽视田间管理,中耕次数少,灭茬不及时,也不进行间苗剔苗,造成田间玉米苗郁蔽、苗弱,利于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3防治对策
3.1 农业措施
引进和推广抗耐病品种选用优质、抗病、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根据几年来的鉴定和调查,在生产上抗性较好的有掖单2号,登海3号,豫玉22号等品种.而鲁单50,农大1o8,掖单4 号抗病性差。
推广配方施肥研究表明每667m2施农家肥2500~3000kg,磷酸二铵20kg,硫酸钾15~20kg,硫酸锌、硼砂各1kg,作种肥和基肥用,并配合使用生物肥,对玉米苗枯病预防效果十分明显。
3.2 药剂防治
播前种子处理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d,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min,晾干后播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增强抗病能力。
苗后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50%多菌灵600倍液,20%三唑酮1000倍液,95%恶腐灵3000倍液,对苗基部进行喷雾或灌根,每隔5~7 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防治苗枯病。
4 结束语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栽培密度的增加、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病害自身的变异等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玉米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此,需要加强对玉米各种主要病害和次要害的长期防治的策略,并根据当地发生的主要病害及危害程度,集中力量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做好选育多抗和兼抗品种、保健栽培等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翠平.玉米苗枯病综合治理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6): 27-28.
[2]费学东.玉米苗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玉米科学,2014(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