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景观改造相关设计探究

2017-03-16 21:52崔竹君
现代园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农村改造景观

崔竹君

摘要: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农村的景观改造设计显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新农村改造在发展建设中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对农村景观的改造要以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基础,以城乡规划为准则,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造。恰当的根据当地人文风情、地域环境,利用现代景观改造设计手段丰富绿地内容,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赋予本村景观一个崭新的面貌。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景观规划改造设计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點根据景观所在地村民的主要生活需求,运用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对农村自然景观的土地空间格局加以改造,使其延续地方特色的同时,越来越符合我国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需求。

1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城镇化,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乡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二是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条件、质量等内容的城市化;三是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条件、质量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特征包括2个层次: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要实现5个层面的“美”: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美;景观提升乡村田园美;创业增收文化生活美;乡风文明村民素质美;村容整洁生态环境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丽”既体现在生态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美丽乡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的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的巨大差距,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提供必要准备。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正相关性,一方面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更易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针对高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人口“过疏问题”和乡村衰微现象,日本从1973年开始实施“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目的在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村镇可持续发展。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以具体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农村建成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为工作重点,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社会——空间的良性循环。同时,提出村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缩小城乡生活环境设施建设的差距——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定居社会——地区居民利用并参与管理各种设施—建设自立而又具有特色的区域——利用地区资源,挖掘农村潜力,提高生活舒适性。

2 我国的经验借鉴

2.1 思想方面

重视强调对农业农村的认识,从而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日本提出将农村地区视作“田园空间博物馆”,从认知态度上将其视作“国民共有的财产”,“再一次发挥存在于异丢的地区资源”,这种认知态度的调整,是政府设置一系列政策框架的基石。

2.2 行动方面

加大农村扶持政策和投入力度,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证各级财政不间断地实施工程设施建设,保证长久持续地对农村生活工程设施项目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营造风景秀丽、设施完备、社会保障充分的农村,使农村更具吸引力。

2.3 文化方面

注重开发村民的智慧,提高村民素质,是可持续发展最有力保障。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对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态环境教育,组织各类形式的农村探访、生态环保主题活动,义务清理垃圾和河道保洁等活动。

2.4 物质空间方面

重视地方文化、地方生活的保存和再现,将地方化的要素融入到村庄建设中,保障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乡村建设的生态性和自然性,提供渠道和资金,鼓励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同时,注重农村要素在景观塑造中的运用,工程项目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发掘与村民更契合的项目清单。

3 建设规划实践案例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各个县域已经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与建设模式,如安吉县、仙居县、江山市、龙游县等,其中,以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仙居县“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江山的“中国幸福乡村”最具代表性。

3.1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与杭州大都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60km,距上海和南京200km。安吉县是近期长三角地区崛起的一个生态经济特色强县,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5%,有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回顾安吉县近10年来成功的生态发展和乡村建设之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3.1.1 准确的机遇把握和合理的市场定位。随着我国大都市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安吉县的农业资源、生态景观和乡村开发建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紧密依托杭州、上海、南京大都市,充分利用独特的市场区位优势,将农业资源经过商品化运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

3.1.2 走“大品牌、大战略、大环境”的生态建设之路。安吉县形成了“中国竹乡”、“中国首个生态县”、“中国美丽乡村”3张亮丽的“名片”,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把村庄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农家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

3.1.3 全民行动、分类发展、因地制宜、内涵再造。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安吉将全县187个行政村划实行分类分批协同发展,形成内在的竞争氛围,广泛动员了基层力量和建设热情。

3.2 仙居“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

仙居位于台州与温州、丽水、金华3市的交汇处,至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的交通时间均在2h之内。与安吉相似,仙居也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条件,森林覆盖率达77.2%,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是发展生态产业、休闲旅游的极佳区域。2005年,仙居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计划把整个仙居打造成“浙江绿色农产品基地”,充分发挥本地的生态绿色资源优势,以满足不断高涨的都市高品质农产需求。当时该战略构想在浙江尚属首例,在之后的建设中为仙居赢得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品牌效应和政策支持。通过构建“绿色农业产业、绿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标准、绿色农产检测、绿色农业管理和技术服务”5大支撑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同时,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建立“林——羊——牛、果——鸡——鸭、猪——沼——果、稻——鱼”的新型生态农牧业循环模式,采用“因林下乡、花果进村、瓜果进户”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稻香村、杨梅村、花果村、三黄鸡村、有机茶村等多个绿色生态农业特色村。可见,仙居县走出了一条以绿色效益农业带动新村建设、农民创收致富的有效路径,这一路径颇为类似于荷兰,以现代农业振兴乡村发展的建设思路。

3.3 江山“中国幸福乡村”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的钱江源头是浙江省西南门户之一。2008年以来,为切实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有效增强农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启动实施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江山市把“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作为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总目标和总抓手,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也充分体现了江山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江山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1)以17个统筹为抓手,5方面15类可操作性指标,具体推进幸福乡村建设,极具先进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其中,具有2大鲜明特点:一是江山的广大农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争创幸福乡村品牌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对农民群众起到了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形成共创共富、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二是对江山的广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广大干部把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服务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统领新农村建设。

(2)实施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来料来样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一村一品”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增收、农民致富水平,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品牌化发展、农民就业创业多元化拓展,重点突破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努力建设生产发展、增收稳定的“富裕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创业增收成就感。

(3)实施人居环境改造、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3·12”绿化运动、洁化运动等工程,进一步提升环境整治效果,推进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努力建设村容整洁、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舒适感。

4 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影响因素

发达国家成功的乡村建设案例都是在1种或2种资源中,开发出了都市需求的独特功能。例如,日本乡村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形成,铸就了乡村发展的持久动力和独特品格。根据以往研究总结和以上发展经验分析,可以将创造乡村聚落“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资源遗产归结为5个方面:

4.1 人——指地方的发展领袖

带领农村的建设者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有特色的地方住民活动,如环境保护、国际交流、节庆祭典等。

4.2 地——自然资源

如特殊的青山、绿水、温泉、雪、土壤、植物、梯田、盐田、沙洲、湿地、草原、鸟、鱼、昆虫、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

4.3 产——生产资源

如农林渔牧产业、手工艺、饮食、加工品、艺术品等,拓展产业机能之观光、休闲、教育、体验农业、市民农园及农业公园等。

4.4 景——自然或人文景观

如森林、云海、湖泊、山川、河流、海岸、夕阳、星星、古踱、地形、峡谷、瀑布、庭园、文化财、建筑等。

4.5 文——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

如寺庙、古街、矿坑、传统工艺、石板屋、童玩,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工艺馆、研究机构、传统文化与习俗活动等。同时,要完善乡村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农民创建“美好家园”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整个乡村开发过程中,广泛动员当地居民的建设积极性,并保证有合理的收益反馈。

已有学者在分析中国城市化或城市空间动力机制时,将企业、居民、政府作為3大动力主体。事实上,根据以上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那些较为成功的乡村发展案例,同样也离不开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农户)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地方产业体系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的地方文化。

因此,作者将国内外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框架归纳如下:(1)产业体系:指能够支撑乡村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包括现代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和地方小型工业体系,一般更为强调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手段组织,并形成农业产业链系统或旅游业产业链系统。(2)基础设施:指能够保证和维持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居民便捷生活生产的系列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设施,包括道路、网络、水电、排污、学校、医疗、法律等,这些属于乡村发展的基础动力。(3)生态环境:指产业、乡村、居民等生产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属于一种开放性和扩散性的组织系统,相对于聚集式的城市系统,更能够体现出乡村聚落的本质属性。(4)地方文化:指能够区别于城市和其它乡村特征的内在属性,是每个成功乡村具有自身魅力而不可缺少的灵魂,包括农耕文化、牧渔文化、民风民俗、地方名人、节庆盛事等。同时,在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过程中,区位和机遇2大条件也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也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其实质在于实现“品质提升、人村共美”。因而规划也就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内容,认为其核心是以美的内涵发展现代产业(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由此在规划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要以产业经济为核心,实现村富民富,形成“美丽乡村”持续建设的动力,以此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升农村品质,也即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实现人村(自然环境)共美。村庄撤并后,本规划重点研究并提出以村域作为规划设计范围,进行全域用地紧凑布局,合理进行功能分区、设施配套和启动点(建设项目)的建设,从而引导村庄集约高效地建设发展。

(责任编辑 王蔓)

猜你喜欢
新农村改造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