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之继承及发展

2017-03-16 20:09耿英杰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楚辞花草诗经

摘 要:自《诗经》始,花草意象就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意象对《楚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并得以深入运用。本文试从“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花草之“烘托作用”和“寄于花草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 花草 楚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所言:“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这一意象在《楚辞》中得到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和运用,形成了一套复杂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现以《离骚》和《九歌》为例,分析《楚辞》在花草意象上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一、“以花草喻人”之手法

《诗经》中运用“以花草喻人”手法的典型代表是以“花草”喻“女子”,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属《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集传》云:“夭夭,少好之貌。灼灼,花之盛也。木少则花盛。”诗歌以桃花在春日盛放之貌起兴,引出对新婚女子的描写。朱熹云:“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桃花盛放之时正值女子出嫁之时,诗人用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年轻貌美,恰到好处。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此。”可见《桃夭》一诗将桃花比美人,一方面作为女子美貌的喻体,彰显出女子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桃花又给人吉祥欢乐之感,衬托出女子出嫁的喜乐气氛。《召南·何彼矣》中也出现了以花喻女子的描写:“何彼矣?唐棣之华……何彼矣?华如桃李。”用桃李之花比喻贵族女子,彰其美貌。

及至《楚辞》,屈原将“以花草喻人”的手法加以继承,并将其由喻女子扩展到喻君王、贤臣、佞臣等范围,在《离骚》中的贯彻尤为突出。屈原慨叹君王被谗佞蒙蔽时,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一句中,用了“荃”一字。王逸云:“荃,香草,以喻君也。人君被服芬芳,故以香草为喻。恶数指斥尊者,故变言‘荃也。”王夫之《离骚通释》云:“荃,与荪通,似石上菖蒲,而叶无剑脊,亦香草也,以喻君。”由此可见,屈原用“荃”此种香草喻君王,表达对君王受谗人蒙蔽的哀叹和对自己被君王疏远的痛心之感。

除以花草喻君王之外,《离骚》中还多次出现以花草喻贤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五臣注文选》中解释道:“椒、菌桂皆香木。”王逸云:“蕙、,皆香草,以喻贤者。言禹、汤、文王虽有盛德,犹杂用众贤,以致于治,非独索蕙,任一人也。”此处用“椒”、“菌桂”、“蕙”、“”等香草香木比喻贤臣,来表现贤君纯粹之美德,善于养贤用贤。此外,屈原在写到自己为君王蓄养贤人时这样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王逸注云:“杜衡、芳芷,皆香草也。言己积累众善,以自洁饰,复植留夷、杜衡,杂以芳芷,芬芳益畅,德行弥盛也。”屈原竭忠尽智,为国家培育人才,希望他们可以枝繁叶茂,为楚国的兴盛出谋献策。“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可是屈原的苦心孤诣却没有得到君王的认可,正是:“以言己修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弃,则使众贤志士失其所也。”屈原并未伤感自己被君王疏离,真正让他悲伤的是自己辛苦培育的众贤士无用武之地,犹如芳草为霜雪所伤而凋落。此处屈原将贤士贤臣比作香草,在彰显贤士贤臣如香草般芬芳美德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于贤臣不见用的惋惜和痛心。

与以香草喻贤臣相对,屈原在《离骚》中用恶草比喻奸佞。“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对于“”、“”、“”三者,王逸认为“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滿于侧者也。”屈原此处用盈室恶草比喻自己身边众多的谗佞小人。“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艾”非香草,却被人当作配饰,幽兰反而成了不可佩之物,屈原在此处用艾草来比喻小人。“以言君亲爱谗佞,憎远忠直,而不肯近也。”可见屈原对楚王这种亲谗佞远忠正的做法感到痛心疾首。他用恶草比喻小人和奸臣,与用香草比喻贤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所营造的香草、恶草的象征系统中,表现出对于贤士和小人的不同态度,用花草作比,既含蓄婉约又能够以其性质寄托态度,一举而两得。

在《离骚》中,屈原除了将“以花草喻女子”的范围扩大以外,随着《离骚》中情感基调的变化,其中花草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反映出花草所喻之人的变化。“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王逸注云:“言兰芷之草,变易其体而不复香,荃蕙化而为菅茅,失其本性也。以言君子变更为小人,忠信更为佞伪也。”屈原昔日曾视为同仁者未能守住操守,抛弃志向改为与世俗同流合污。兰芷不芳,荃蕙化茅,昔日的香草不能保持芬芳本性,曾经的贤士忠臣变为小人佞臣,正如洪兴祖云:“当是时,守死而不变者,楚国一人而已,屈子是也。”屈原通过对香草性质变化的描写反映出现实中人性的堕落,揭示了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现状,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死不变节的坚贞。

二、花草之“烘托作用”

在《诗经》中,用花草植物烘托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已经运用得较为娴熟,花草往往作为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烘托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此诗描述的场景是在蒲苇茂盛、莲花盛开的时节,一位女子在水泽旁思念自己钦慕的男子,通过用水泽边的植物香蒲、兰草、莲花起兴,引出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同时,香蒲、菡萏等既是对环境的描写,又是对女子形象的烘托,作者用环境之美衬托出女子容貌之美。《郑风·野有蔓草》也是如此:“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男女相遇是在清晨的田野,芳草萋萋,露水摇曳,整个场景弥漫着清新气息。在此场景下男女主人公相遇,女主角“清扬婉兮”。朱熹注:“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可见女子的美貌也如同相遇场景一般,清新婉丽,开头对环境的描写正是对女子美好容貌的铺垫和烘托。

在《楚辞》中,屈原继承了这一手法并将其运用到人物描写中,在《九歌》中不乏此类描写。《湘夫人》为《湘君》的姊妹篇,描述了赴约的湘君来到与湘夫人的约会地点,却错过了所约之人的怅惘之情。其中有“沅有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一句,王逸注云:“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以兴湘夫人美好亦异于众人也。”由此可见,在写对“公子”的思念之情前先用沅之、澧之兰来表现所思之人的美好品质,以芬芳之物比其品性,烘托出“公子”的完美形象。在此篇中,后有一段湘君幻想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场景:“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诗人用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几种香花异草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就是通过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同时表现出约会之人亦如外部装饰般浪漫优雅的形象。

除此之外,《楚辞》不仅将花草作为环境的一部分来烘托人物形象,还将其运用到多方面来实现其烘托作用,最典型的是《离骚》中对主人公形象的描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云:“佩,饰也,所以象德。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以为配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主人公用香草作随身配饰和服装,是其过人才干的外在表现,其内在的美好品质通过外在的配饰和衣着表现出来,而这些花草也对主人公的高洁品质起着烘托作用。

除了将花草作为衣着和配饰,主人公还终日采摘花草。“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王夫之《楚辞通释》曰:“搴、取也。木兰、香木。辛夷之白者。宿莽、卷。拔心不死。言上陈善道以辅君,下修训典以治民。晨夕不遑。以靖国有功绩也。以上述己素修之志业……急于效能修职之勤劳无怠如此。”通过终日不辍地采撷花草象征自己精勤不息地修养道德,通过香草来衬托主人公的高贵品德。除此之外,以花草为食也表现出主人公的美好品性:“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臣云:“取其香洁,以合己之德。”将植物的精华作为自己的食物,从服装配饰到饭食饮水都清洁芬芳,可见主人公从内而外都同样贞洁。通过花草的描写,未直言己之品德高洁,但字里行间都可见其美德懿行。

《楚辞》继承了《诗经》中利用花草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且在其基础上通过对于花草多维度的描写扩大了其表现范围。花草不再仅仅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它们被更多地用作配饰、服装、饮食等多方面,来多角度地烘托人物形象。通过花草多方面功用的描写,人物形象也在其烘托下进一步地饱满和立体起来。

三、寄于花草之情

《诗经》中有为数不少的爱情诗,其中又有不少篇章中写到男女通过互赠礼物来传递爱情,而花草果木往往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良好载体。如《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朱熹注:“荑,茅之始生者……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志所赠,故其物亦美耳。”对诗中男子来说,“荑”已不再是寻常花草,而是自己心仪之人所赠定情之物,“荑”在此诗中作为男女爱情的载体,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在《郑风·溱洧》中,花草也承担了一样的功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郑笺云:“其别则送女以芍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无论学者对“芍药”作何种解释,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在此处“芍药”是作为男女表达爱意的载体存在的。男女将彼此的爱慕之情寄托在芍药之中,用以相赠,它便成了寄托爱情之物。

《楚辞》对《诗经》“寄情香草”的艺术手法加以继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寄之“情”的范围加以拓展。《九歌·大司命》一篇是祭祀大司命之神的歌舞辞,据王夫之《楚辞通释》可知“大司命统人之生死”。此诗中写道:“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洪兴祖《楚辞补注》云:“瑶华,麻花也。其色白,故比于瑶。此花香,服食可致长寿,故以为美,将以赠远。”闻一多《九歌解诂》云:“盖疏麻是隐语,借花草中的疏字以暗示行将分散之意。”赵逵夫认同闻一多的观点,但认为折麻主要是因为麻秆折断后皮仍连在一起,故以“折麻”喻藕断丝连之意。可见此处作者是借“疏麻”这一植物折断后皮仍旧相连的特性,来寄托抒情主人公对大司命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思念之情。

少司命是主管人間子嗣之神,因为主管儿童,故称“少司命”。《少司命》一篇开头写道:“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王夫之《楚辞通释》云:“糜芜、当归苗。芳草,生于堂下、喻人之有佳子孙。晋人言芝兰玉树,欲其生于庭砌,语本于此,言人皆有美子。如芳草之生于庭,而翳我独无,荪何使我而愁苦乎。此述祈子者之情。”《九歌解诂》引《尔雅翼》卷二云:“兰为国香,人服媚之古以为生子之详,而蘼芜之根主妇人无子,故《少司命》引之。”作者在此句中用生于堂下之芳草比喻人之有子孙,用“秋兰”、“蘼芜”两种与生子有关的植物巧妙地表明此祭祀是为求得子嗣,将求子之情委婉含蓄地寄托在花草之中。

《楚辞》继承了《诗经》“寄情香草”的艺术手法,并将其所寄托的情感由爱情扩展到“相思离别之情”、“求子之情”等方面。这一发展体现了《楚辞》对花草这一意象运用得更加系统和熟练,而这一手法的运用,也使得花草成为《楚辞》叙事和抒情的重要工具。

花草意象发源于《诗经》,从以花草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到作为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再到用花草作为传递男女爱情的重要载体,花草意象在《诗经》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楚辞》深受《诗经》影响,在以上三方面继承了花草意象并将其进一步发展。首先,《楚辞》不再局限于用花草喻女子,《离骚》中用不同的香草喻君王、喻贤臣、喻佞臣等,都得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使得抒情叙事委婉含蓄。除此之外,随着花草所喻之人行为、情感的变化,花草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相比于《诗经》显得更加灵活多样。其次,花草在《楚辞》中不再仅作为环境的一部分来烘托人物形象,作者更多地将花草运用到人物的配饰、服装、饮食等多方面,从多个角度来烘托主人公的过人才能和高洁品性。最后,相比于《诗经》借花草寄托男女之情,《楚辞》借花草所寄托的感情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相思离别之情和求子之情,这一发展是对花草意象运用得更加熟练和系统的体现。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运用,形成了一套复杂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对《楚辞》的叙事和抒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洪兴祖撰,黄灵庚点校.楚辞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 姜亮夫等撰.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 (宋)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屈原著,闻一多注.九歌解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 者:耿英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楚辞花草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爱护花草
爱护花草
花草春夏
巧用《诗经》解难题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沉睡的花草园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