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7-03-16 15:43胡和平
现代企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胡和平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各方面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之中,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扬。国内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中央明确提出,今年将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持续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放大我省优势、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都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我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7年工作基本思路

和预期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三项机制”为保障,按照系统化思维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重要原则:

1.按照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推动改革发展。追赶超越是习近平总书记放眼全球大势和国家大局,对陕西发展态势和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五个扎实”是对我省未来发展的明确要求。我们要将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中心任务,在工作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对照标杆争先进位,推动生产总值在“十三五”期间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更多领域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要求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实现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我省区位、科教、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推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要瞄准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做好加法,瞄准简政放权、松绑减负做好减法,瞄准新动力、新空间、新产业、新主体做好乘法,瞄准体制机制障碍、落后产能、潜在风险做好除法,在发展中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发展模式的创新上取得突破。

3.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群众的热切期待,必须将其贯穿一切工作的始终。要更加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动三大区域、城市乡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治霾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抓住建设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契机更好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努力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引导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4.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落实这一要求,既要做到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带来的阵痛,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在制定政策时更加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既要立足当前,通过稳工业增长、促有效投资、扩内需消费力保经济增长,又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积极主动抓好新支柱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等有利于长远的工作,努力在稳的前提下做到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综合各方面考虑,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这些指标,既符合追赶超越的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既能够确保不突破底线,又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精神。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创造性抓好各项工作,努力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去除无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新常态下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实。去产能方面,加快淘汰不达标煤矿,推动钢铁企业重组,关停整改无望的水泥企业。去库存方面,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升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全省商品房库存规模减少5%,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落到实处。去杠杆方面,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和投贷联动试点,优化企业资产和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和银行不良贷款率,扩大股权投资规模,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降成本方面,規范清理各类涉企收费,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调整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企业直供电规模300亿度以上,全年降低企业成本300亿元。补短板方面,精心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十项举措,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统筹抓好工业稳增长优结构。按照“稳能源、促化工、兴电子、强制造、扩新兴、优传统”思路推动工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力争能源工业增长3%、非能源工业增长12%。扩大优质煤、兰炭和石油市场份额,提高天然气产量。加快延长富县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华电煤基芳烃等转化项目建设,促进延长兴化10万吨合成气制乙醇等项目达产达效。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汽车、航天航空及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生物医药等新支柱产业,推进宝鸡吉利30万台发动机、汉中石墨烯、中兴2500万部智能终端、大中型飞机项目。实施200个重大技改项目,促进有色、冶金、建材、食品、纺织、建筑等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支柱产业发展中小配套企业,促进中小企业梯队成长,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户。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推进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与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份,加快推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圣地河谷金延安、乐华城二期等重大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建设,启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培育民宿旅游、体育健身、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旅游总收入增长20%左右。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壮大网络娱乐、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陕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宝鸡石鼓文化商业城等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依托“互联网+”发展信息经济和分享经济,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推进西安新筑铁路物流基地、长安航空营运基地、西咸新区现代服务贸易企业聚集区建设,支持西咸新区、延安新区大数据和云计算项目建设。

2.适度扩大总需求,促进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 。针对我省处在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投资和消费潜力较大的实际,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创造良好投资营商发展环境,促进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在拉动当期增长的同时积蓄发展后劲。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万亿元。加快建设宝鸡至汉中、绥德至延川等14条高速公路,新开工合阳至铜川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沿黄河生态观光旅游公路,新建改建国道、县城过境公路、红色旅游公路等2500公里以上。启动西安至十堰高铁,推进西安至重庆高铁前期工作,加快西延、西银高铁建设,建成西成、宝兰高铁。推进西安地铁1号线二期、三期和4、5、6号线及临潼线工程,西安北客站至咸阳机场、西安至韩城城际铁路等项目。实施延安、安康等机场扩建迁建项目,加快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前期工作。加快“宽带陕西”建设,积极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热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优化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结构,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西安”配电网,争取陕北至武汉、彬长至徐州等特高压输电通道核准开工,抓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库、黄河引水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和商标战略,以“质量强、品牌强、标准强、制造强、效益好”为目标提升质量水平,在100户企业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增加高质量产品有效供给,扩大终端产品消费。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务等领域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培育健康、养老、家政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鼓励发展便民利民社区商业,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下大气力优化消费环境,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扎实推进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加快发展新经济,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构建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各类开发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在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专项。发展科技创新中试基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在若干产业创新联盟设立“专利池”“版权池”,争取在第五代移动通信、北斗导航、虚拟现实等领域取得突破及示范应用。

促进军民融合、央地融合、部省融合。用好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建设国家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示范基地,组建10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培育一批“民参军”、“军转民”企业。逐一细化425个总投资1.56万亿元的央企地方签约合作项目落实方案,确保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空天动力研究院、西工大无人机技术产业化基地、卤阳湖民机试飞基地建设。支持西安光机所建设先导技术研究院,建设西安增材制造研究院、四医大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加快“一院一所”模式推广。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立科技成果众包、众筹平台,支持陕西众创空间、“创途在XIAN”、西安北航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建设。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促进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创造更为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

4.抓住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全面开放竞争新优势,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动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高起点建设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突出制度创新,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复制推广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經验,创造具有陕西特色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规则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通关机制,搭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口岸“一站式作业”。

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抓好“一带一路”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和金融合作五大中心建设。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开展专业招商,办好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陕西长三角经济合作活动。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中国最大内陆港,加快建设空港综合保税区,争取设立宝鸡综合保税区,组建西北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办好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7年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建好中亚教育培训基地。继续办好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重大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增长10%,引进内资6850亿元、增长10%以上。

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设立产业海外发展基金,支持100户优势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和现代农业合作,加快建设3个设立在国外的经贸合作园区。继续实施陕西名牌产品出口暨外贸孵化工程,扩大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品出口份额,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7%以上。

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发展。调整优化县域工业生产结构,坚决淘汰违规和低效产能,加快能源资源类产业深度转化、向中高端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推进科技与企业深度融合,以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顺应消费升级需求提高县域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抓好知名电商引进和本地电商培育,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加快发展。打造5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22个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支持50个标准化示范性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双创”平台,完善农民“双创”扶持政策,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和基地。加大扩权强县力度,深化4个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扩大小城市培育试点范围,争取神木县等撤县设市。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项目策划、资金筹措、研发投入、设备购置、税费减免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放宽投资限制,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水电燃气、供热供暖等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增资扩股及经营管理。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强关中、稳陕北、兴陕南”思路,持续增强三大区域发展协调性。强化关中协同创新,以国家创新试点示范为契机激活发展新动力,围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推动陕北围绕“三个转化”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强化煤油气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积极构建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的产业体系,实现转型持续发展。推动陕南抢抓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机遇,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定走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

推进“大西安”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理顺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之间的城市功能。加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化“一市一策”,高标准推进沿黄城镇带建设。强化规划管控,加快编制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省域空間和城镇体系规划,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和管理,推广榆林、富平“多规合一”试点经验。推进渭南国家中小城市和延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汉中兴汉新区建设,抓好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年内实现8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6.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把治霾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大力推进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坚持散煤减量替代与清洁化替代并举,加快“气化陕西”步伐,通过煤改电、煤改气、煤改热推动冬季清洁取暖,进一步加大关中地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农村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提高地热能、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完成陕南、陕北燃煤机组50%装机容量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警,构建“大西安”和关中各市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积极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实施大绿大水工程,增强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调节功能。以环保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碳排放强度较上年降低3.9%,力争关中地区PM2.5浓度降低3%以上,优良天数平均增加5天。

强化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持续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污染防治,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统筹推进黄河沿线环境治理,扎实开展黄河西岸生态恢复治理。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支持潼关县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试点。巩固秦岭北麓治理成果,坚决防止乱批乱建现象死灰复燃。持续开展“保发展、治粗放,保安全、治隐患,保生态、治污染”行动和陕南尾矿库、关中采石场、陕北石油管道泄漏等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积极推动“山河江坡塬”综合治理。以恢复“八水绕长安”为重点推进关中水系建设,加快昆明池、渼陂湖、卤阳湖等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进度,加大瀛湖、红碱淖保护力度。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争取设立秦岭、桥山、黄河国家公园。支持延安、铜川、富平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系统试点,支持有关市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曾是当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陕西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为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摘自2017年1月15日在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