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家畜改良工作站015000
对五原县青青草原模式的调查报告
高 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家畜改良工作站015000
规模化养殖场(园区))的生存和管理模式是农牧企业重点关注和争夺的资源,所以探究养殖场的生存发展方式也是在为企业探讨商业模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肉羊产业发展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最终创新性地总结出了具有本土特色、形式多样而且效益凸显的养殖模式。
结构调整;养殖模式;利益联结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和脱贫攻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和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以青青草原牧业公司为代表的“青青草原模式”尤为突出。
“青青草原”模式是借鉴山东荣达牧业有限公司十年养鸭经验基础上发展的新型农企利益联接机制,分别是建场养殖脱贫、场地租赁育肥和合同托管育肥,统称为“青青草原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促进农企利益联结,变分散经营为抱团合作,实现了工农联动和农企共赢。
(1)建场养殖脱贫模式。青青草原牧业公司投资5000万元新建500亩肉羊养殖基地(6万平方米羊舍),计划2016年底建成投用。场区以户为单元建设,贫困家庭可整户进驻场区打工。基地建成后由公司提供肉羊、饲草料、管理、技术和销售等服务内容,雇佣周边贫困户到场养羊。6万平方米羊舍可同时容纳30多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场养殖,年户均养殖打工收入可达10万元。同时,青青草原牧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新建年产20万吨羊饲料加工项目,计划2017年建成投用。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当地50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年可实现打工收入5万元。
(2)场地租赁育肥模式。青青草原牧业公司通过租赁五原县范围内的闲置规模养殖场,由公司提供肉羊、饲草料、管理、技术和销售,雇佣养殖户负责饲养,不仅能盘活全县闲置的养殖场地,而且可进一步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增收。目前,已租赁并盘活亿林养殖场、东牛犋刘军养殖场、吉成养殖场和渔蒙家养殖场等4家闲置规模养殖场,养殖场每批次可饲养肉羊5万余只,每年可饲养4批次,雇佣养殖户及管理人员48人,人均年工资5万元。肉羊在本地屠宰后主要销往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河北和山东等地,企业年可实现纯利润300万元。
(3)合同托管育肥模式。青青草原牧业公司选择有规模养殖场地和养殖技术的农户,签订托管育肥合同,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所需的育肥羊羔和饲料,农户有偿为企业进行育肥,直到出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负责做好肉羊品种的选择及培育、饲料的研发生产、防疫、运输和销售,养殖户负责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按照肉羊的死淘率、料肉比和屠宰率等指标考核养殖户,每批次育肥羊出栏时核算养殖户工资。这种模式即解决了农户没钱养羊和养羊销售难题,又解决了企业养殖场地和人员问题。企业为农户提供育肥羊羔2000只,农户每饲养一只羊的基础工资为25元,死亡率要控制在1%以下,料肉比不得高于6.2∶1,屠宰率要在47%以上。如果饲养指标不能够达标,就要从基础工资的25元里扣除,羊出栏后根据指标考核核算工资,每个农户一年可育肥出栏3~4批6000~ 8000只羊,每只佣金最高达20元,纯收入12~16万元。目前已带动养殖农户36户、存栏羊近7万只。
“青青草原模式”在五原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五原县将积极配合企业逐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的相关程序和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房屋和圈舍等资产及人工技术等联合入股龙头企业,农户作为股东,享受利润分红,盘活其他闲置养殖场,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引导企业通过利润返还和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创新发展,有效破解覆盖人少、面窄和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难题。同时依托五原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响“青青草原”品牌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合作社发展肉羊加工流通和直供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增收链,促进农牧业产加销紧密衔接。
通过调研发现,在产业化不断发展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已从单一的供收合同关系,发展到多种形式的有机利益联结,一方面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了龙头企业实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素质,增强了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总的来说,农企合作实现了共赢,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了农牧业实现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1)政府的公共服务不足,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技术推广、业务培训、考核评比和政策兑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不足。政府协调社会各部门参与利益联结的机制没有形成,银行、保险和服务中介没有及时跟进。
(2)农牧民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较差,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农牧民参与利益联结的手段单一,大多靠劳动力和少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利益分配过程,造成农企地位不对等,农牧民处于弱势地位。农牧民开展利益联结的技术和技能不足,产业化生产的特点是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农牧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3)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银行金融保险部门主动服务和创新服务的意识不足。企业造血功能不足,面临着投资周期长、利润低和回报慢等困惑,农企利益联结企业是主导,企业不赚钱农牧民就没盼头。
(1)鼓励支持各级政府建立农业担保贷款机制,成立相应担保机构,破解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农企利益联结贷款贴息的长效补贴机制,破解贷款贵的问题。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要不断转变利益取向观念,树立起双赢和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企业与农户之间结成互利互惠的关系。企业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以“新、特、优”取胜,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3)调整政策资金支持范围和环节,把技术创新、品种研发、品牌选择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全部纳入政策资金支持环节,项目资金的安排计划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实现企业缺什么补什么,均衡发展。
(4)大力优化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依法守信经营,自觉运用法律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的履约率,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利益联结机制好的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扶持,既扶大扶强,又扶小扶弱。以利益机制作为考核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主要指标,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
(5)积极开展自治区级农企利益联结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区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强的旗县,实行区、市、县领导包联,重点单位部门集中帮扶的办法,将资金和政策集中倾斜,打造一批在全区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再全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