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平,孙永海,善从锐,赵中祥,李晓荣,符跃斌,张 伟
(1.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云南楚雄675000;2.云南省楚雄州茶桑站,云南楚雄675000)
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70(原编号:楚088-2、楚麦15号)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采用穿梭育种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01年用秦早183作母本,953-3335作父本杂交,2002—2007年经多年集中选择,2007年度田间种植编号088-2(F5)。2008年楚雄州农科所从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提供的穿梭育种材料中筛选出2个株系,2008年种植于选种圃,田间区号为08-232,当年择优选出14个单株,2009年在旱地上种植观察,从中选出6个稳定株系合收,编号为楚麦15号。2010年进行地麦产量及适应性鉴定,结果折合产量5 490 kg/hm2,比对照云麦42号的4 339.5 kg/hm2增26.5%,产量居13个鉴定品种第4位。2011年参加云南省地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折合产量5 667 kg/hm2,比对照川麦107号的5 155.5 kg/hm2增9.9%,产量位列7个参试种第3位。同年参加地麦展示,结果折合产量5 014.5 kg/hm2,较对照云麦 42号的 4 300.5 kg/hm2增16.6%,居7个展示种第3位。
2012—2013年参加云南省地麦新品种区域试验,试验结果:株高96.4 cm,生育期162 d,与对照相同;基本苗252.5万/hm2,茎蘖数 523.8万 /hm2,有效穗286.2万/hm2,成穗率54.64%;穗粒数43粒/穗,千粒质量47.3 g,2年区试平均产量3 808.5 kg/hm2,居第5位,较宜麦一号(CK)增产6.0%,增产点率60.0%。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275 kg/hm2,居第2位,较对照云麦54增产10.4%,增产点率80%。同年4月通过省级田间鉴评,2015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15001号。
该品种属春性,幼苗半直立,生育期适中,162 d左右;茎杆坚实,抗倒伏能力强,前期生长缓慢,后期灌浆速度快,属相较好;锥形穗,长芒,白壳,粒色琥珀色,硬质,籽粒饱满,易落粒;耐寒、耐旱、耐瘠薄;经条锈病接种鉴定为成株期抗病,中抗白粉病。
经2012年农业部品质检测,容重770 g/L,蛋白质16.64%,湿面筋36.8%,沉降值35.2 mL,吸水率65.7%,稳定时间2.4 min,最大抗延阻力248 EU,拉伸面积54.7 cm2,延伸性248 mm,硬度指数69.3。属高蛋白、高面筋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适宜在滇中、滇西、川西海拔1 200~2 000 m,中上等肥力条件旱地上种植。根据各地区生育期降雨情况及栽培条件,平均产量可达3 750~5 250 kg/hm2。
由于地麦无灌溉条件,播种应该根据墒情,及时整地播种,充分利用土壤含水,保证出苗整齐。最佳播种期在10月5日至11月初,播种量在150~180 kg/hm2之间。
翻犁前施农家肥2 500~3 000 kg/hm2作底肥,或用30 kg复合肥作中层肥,播种时再用10 kg尿素作种肥。整个生育期间,根据自然降雨,雨后及时撒施120~150 kg/hm2尿素1~2次。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播种时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1.5%拌种,或用2%立克锈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拌种;拔节前期,根据麦蚜、麦蜘蛛发生情况,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667 m2(或5%啶虫脒20 g/667 m2)、25%三唑酮乳油(或 50%多菌灵 75 mL/667 m2)加磷酸二氢钾100 g/667 m2,对水30 kg/667 m2进行全田均匀喷雾。在杀虫、治病的同时,可以早预防,增强后期抵抗干热风的能力。
部分茎杆叶片保持浅黄色时为最佳收获时期。
[1]刘定辉,庞良玉,陈尚洪,等.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3):641-643.
[2]徐大胜,彭素琼.小麦分蘖成穗对产量的影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4):1055-1060.
[3]胡银星,于亚雄,程 耿,等.小麦新品种“云麦5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