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莹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江苏 徐州 221002)
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耿莹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江苏 徐州 221002)
目的:分析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68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均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手术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治疗的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病情的复发情况。结果:手术结束后,这些患者的胃肠道息肉被全部切除。没有患者发生消化道感染、出血、穿孔等术后并发症。在手术结束后的1个月,患者返院进行复查,其创面的愈合情况良好。对患者进行随访的结果显示,没有患者的病情复发。结论:用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胃肠道息肉;并发症
胃肠道息肉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包括胃息肉和肠道息肉两种类型。胃息肉是指在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一种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在通常情况下,较小的胃息肉不易被发现。此病患者通常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或在进行胃部其他手术时被发现胃部存在息肉。肠道息肉是因肠道内的局部黏膜发生增生而形成的一种隆起样病变。肠道息肉多发于大肠。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肠道息肉的检出率随之提高。过去,临床上将内镜下电凝切除术作为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主要方式。此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理想的特点,但此手术更适用于治疗带蒂型胃肠道息肉和隆起型胃肠道息肉,但用于治疗扁平型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并不理想,且术中难以掌握合适的病灶切除深度,从而易导致病灶切除不彻底或患者发生消化道穿孔等术后并发症[1]。EMR是一种新型的内镜下手术方式。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胃肠道息肉,EMR均能达到理想的切除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用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8例胃肠道息肉患者。这些患者共有81枚息肉。其中,有胃息肉患者36例。在这36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5例;其年龄为21~63岁,平均为(42.0±3.5)岁;其病理分型为增生性胃息肉的有10例,为炎症性胃息肉的有20例,为腺瘤性胃息肉的有8例。本组患者共检出38枚息肉。其中,有6枚息肉位于幽门,有18枚息肉位于胃窦,有11枚息肉位于胃体,有3枚息肉位于胃底。有肠道息肉患者32例。在这32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1例;其年龄为23~67岁,平均为(45.0±3.7)岁;其病理分型为增生性肠道息肉的有11例,为炎症性肠道息肉的有21例,为腺瘤性肠道息肉的有11例。本组患者共检出43枚息肉。其中,有19枚息肉位于降结肠,有15枚息肉位于乙状结肠,有6枚息肉位于横结肠,有3枚息肉位于直肠。本次研究的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意识不清的患者。
1)日本Olympus GIF-Q260电子胃镜、CF-260电子肠镜。电子胃镜、肠镜的切割功率均为30 W,其凝固功率为50 W,其工作模式为电切混合模式。2)Olympus公司生产的EMR专用圈套器及热活检钳。
对这些患者均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体的手术方法是:在进行手术前,为患者静脉注射0.2g的丙泊酚(生产单位: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60089;药品特性:化学药品)。丙泊酚注射完毕后,严密监测患者的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同时,对其进行胃肠镜检查,找到病灶。在病灶的黏膜下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生产单位:上海和丰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062;药品特性:化学药品)和亚甲蓝(生产单位: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4827;药品特性:化学药品)。这两种药的总注射剂量为5~10 ml。病变处的黏膜隆起后,用圈套器将其套起来。将病灶及病灶周围至少2 mm的正常黏膜作为切除范围,切除此处的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的黏膜下层。对于病灶直径超过20 mm的平坦型胃肠道息肉患者,可用套圈器多次套取其病灶,将其病灶分次切除,直到将病灶切除干净。病灶切除完毕后,仔细观察创面,并用4 mg的去甲肾上腺素或2000~4000 U的凝血酶冲洗创面。必要时可用1~3枚钛夹对创面进行止血。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卧床休养1~2 d,食用半流质食物2~3 d,保持大便的通畅。为胃息肉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2~3周的治疗,预防其发生胃出血,促进其创面的愈合。肠道息肉患者若发生浆膜下穿孔或局限性腹膜炎,应立即为其禁食,并为其静脉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手术结束后的1个月,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观察其创面的愈合情况。对这些患者均进行1年的随访。在随访期间统计其病情的复发情况。
手术结束后,这些患者的胃肠道息肉被全部切除。没有患者发生消化道感染、出血、穿孔等术后并发症。在手术结束后的1个月,患者返院进行复查,其创面的愈合情况良好。对患者进行随访的结果显示,没有患者的病情复发。
胃肠道息肉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在发病的初期,胃肠道息肉患者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此病患者在病情较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肠道息肉患者还会出现便秘、腹痛、便血的症状[2]。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以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为主要的方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理想的特点[3]。但此手术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触觉辅助,因此施术者难以把握病灶切除的深度。电切过深会导致患者的消化道发生穿孔。电切过浅则难以彻底切除病灶,从而增加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研究发现,带蒂型胃肠道息肉和隆起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病灶在深度上的界限比较明显。因此,对这两类胃肠道息肉患者进行电凝切除治疗均可较好地把握其病灶切除的深度。但对于扁平型胃肠道息肉患者来说,进行内镜检查难以区分其病灶的深度界限,故施术者无法把握其病灶切除的深度。因此,该手术在治疗扁平型胃肠道息肉方面仍存在不足。
EMR是一种以内镜下黏膜注射术和电切除术为基础的新型术式。目前,此手术在广基息肉、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泛[4]。王珏[5]等对胃肠道息肉患者进行EMR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病变组织被彻底地切除,术后没有患者发生消化道感染、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对患者进行随访的结果显示,没有患者的病情复发。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说明EMR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消化道出血、穿孔是进行EMR的胃肠道息肉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并未出现上述并发症,可能与纳入的病例较少有关。为了确保进行EMR的胃肠道息肉患者治疗的效果,临床上应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具体的方法是:1)为息肉直径超过2 cm的患者尽量采取分块切除息肉的方式进行治疗。2)在切除息肉前,应先在息肉基底部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便能更加充分地分离息肉的基层和黏膜层。3)应为息肉数量较多的患者分次切除病灶,两次切除病灶的间隔时间应>1个月。4)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在进行手术的前5~7 d应指导其停止服药。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手术的前1周,应告知其停用此类药物,以免影响其凝血功能[6]。
总之,用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1]张晓华,朱人敏,杨妙芳,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及老年前期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2):124-127.
[2]黎俊勇.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亚蒂、无蒂息肉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1):23-25.
[3]陈彩林,赵冰.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2):125-129.
[4]杨叶.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内镜下切除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安全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666-1668.
[5]王珏,刘邦伦,王江红,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样病变6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7):2352-2356.
[6]陈钢,李清清,廖江涛,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样病变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53(26):104-105.
R735
B
2095-7629-(2017)11-0022-02
耿莹莹,女,汉族,1983年8月出生,江苏徐州人,本科学历,初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