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英姿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佛教的翻译研究只停留在佛教输入到中国的层面,而对中国佛教传播到国外的研究却仍较为缺乏。本文对现在佛教术语英译混乱的局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佛教中国化以及中国佛教英译研究尚不成熟是导致这一混乱现象的两大重要因素。这一混乱主要表现在一词多译,以及错译误译现象严重。最后,笔者参考了佛教最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模式,讨论中国佛教传出外国的可能性,以及阐述统一中国佛教术语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 术语统一 翻译
一、绪论
笔者在2012至2013年中,有幸参与到了灵隐寺的系列翻译当中,翻译的作品包括一些禅学故事和讲寺的简介等,此过程中,接触到较多的与佛教相关的术语,但是在中译英的时候,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对佛教术语的英译混杂不堪,给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目前佛教术语翻译的混乱的想象,追根溯源,可以归结到许多因素,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在灵隐寺系列翻译中的经验,谈谈笔者对于造成国内佛教术语翻译混乱的原因,混乱的表现方式以及统一佛教术语翻译的重要性的看法。
二、佛教术语翻译混乱的原因
佛教在两汉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大大地中国化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佛教受不同的文化影响,比如说,在东汉魏晋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其所受影响主要来自于儒道文化,而在宋明时期,则是受到理学的影响。佛教术语在中国不断更新,也是导致国内佛教术语翻译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所讲的佛教翻译研究主要指的是国内中到英的佛教翻译。目前国内的佛教翻译主要还是停留在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家对佛经的翻译以及佛经由梵语译入到汉语的过程及其影响。总的来说,也就是对佛教输入的翻译研究。但是,在新的时代,随着佛教中国化,慢慢也产生了中国佛教输出的需求,这对于传扬中国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中国佛教英译的翻译研究,无论是从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还是翻译批评上来说都还很少。
三、佛教术语翻译混乱的表现形式
佛教术语翻译的杂乱主要表现在一词多译,一个术语经常碰到有梵文译本、汉语音译版本、意译版本、音译加注释版本,甚至同一个词在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常用译本也不尽相同。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错译乱译的版本,而且不占少数。
举个例子,比如说《心经》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里面的“空”字和“色”字,网上许多学业不精的译者,直接就把这两个字按字面做了翻译,完全经不起考证,而即使是在经过一系列地查找资料以后,大家翻译出来的版本在意义上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概念性的佛教术语本身就比较抽象,而且佛教本来就是一种舶来品,那我们在把这些抽象概念重新输出的时候,则需要有较为统一的术语翻译,无论通过对此概念的重译,还是通过寻找外文对此概念的常用表达,否则外国读者对这些术语只会感到一头雾水。另外,对于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术语,更是需要进行统一,以表区分,使得中国佛教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四、佛教术语翻译统一的重要性
中国佛教正处于向外传播的最初阶段,统一术语在这一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李幼蒸在《佛教理论术语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提到对现有的佛教古典理论文字进行重译这一建议对笔者有很大的启发。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入的时候,先后有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大师对佛经进行了集中的翻译,自道安以来,更是有官方组织的大型译经活动,译场盛行,正是有这些系统的、专业化的翻译活动,才使得佛教得以成功进入中国并获得巨大的发展。
李幼蒸同时在该文中指出,中国许多权威的佛经典籍,都保存了许多梵文的音译,使得佛教语言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无法融入到现代汉语体系当中,为了佛教更好的发展,建议专家们对现行的佛教典籍,特别是其术语,进行现代化改译(2011)。无论在将来是否会有对现行佛经典籍的重译,对于开始尝试将中国佛教进行输出的有志之士都是一个启发。在对中国佛教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的目的究竟什么?译者究竟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能避免重复李幼蒸学者所提到的目前佛经典籍所面临的困境?且不论最终的讨论结果是如何,若是没有首先对佛教术语翻译进行统一,一切都無从做起。
五、总结
在参与到这次灵隐寺中译英系列翻译过程中,笔者认为,导致目前中国佛教术语翻译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佛教中国化以及佛教的英译研究尚不成熟。对此,笔者根据李幼蒸学者在《佛教理论术语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所给予的启发,阐述了中国佛教术语统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这项工作仍需靠专业的有识之士进行系统的翻译工作,才有可能产生第一本外文中国佛教典籍,奠定中国佛教翻译的基础,从而达到弘扬中国佛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2004.
[2]李幼蒸.佛教理论术语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中国符号学角度观察[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
[3]尚彩霞.翻译中的归异策略与佛教中国化[J].中国电力教育, 2005.
[4]刘佳威.佛教禅宗伦理中国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