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妮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理论与方法探索
人性关怀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王燕妮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就人性关怀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并针对人性关怀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为今后的大学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人性关怀;高校体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根据近年来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学生的运动能力、体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多方面的身体素质能力呈全面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大学阶段更加明显。这一现象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的思考,究竟是我国院校对学生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还是体育教学边缘化的结果?而如今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体育教学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其导火索往往是一件件学生因运动而猝死的悲剧。但似乎每次引起一阵广泛的公众讨论后,就又没了下文。学生“健身意识淡薄”“生活无规律”“沉迷网络”“缺少锻炼”等这些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诱因,并没有因为学生体育运动中意外、猝死频发和社会关注而得到改善。如果把责任全都归咎于大学生的“不自觉”,这恐怕有失公允。笔者认为,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学校的学习风气、学生的状态与整个校园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大学整体风气缺乏朝气和活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目标,相较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懒散、随意,这意味着学校整体精神风气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体育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学生体质的倒退,是长期以来体育教育教学边缘化的结果。学校要重视体育,不能只是形式上重视一下,而是要增加体育教育中投入的人性关怀,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和生命之间的联系,将其中的人文气息传承下去,这才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般情况下,提及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意义是什么,基本上会有以下几种答案: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锻炼学生身体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等,或者能够使学生经过专业的训练参加有规模的体育类竞技比赛,增加学生个人荣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体育教学的意义都是传统体育教学的范畴之内,人文关怀视域下的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在过去,我们可以将体育运动(锻炼)和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今天,再以这种理念去开展体育教学已经远远不足,人性关怀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应是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青少年社会化同步进行的教学内容。放眼一些比较大型、正规的竞技舞台来看,如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等,体育运动已经不仅仅是身体能力的竞技舞台,体育比赛是讲究规则、看重团队合作、尊重荣誉的无差别、无歧视的个人和国家的展示舞台。而这些体育比赛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正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走向社会、适应岗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化指标。如果一个人运动能力很强,但是个人品质很糟糕,我们从不认为他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这正是人文关怀在体育界中的体现。
3.1 赋予体育教学更高层次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开设一门课程、进行一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这样理解,教学理念是所有教学部署进行时的“指向标”。这是将“人性”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第一步。我们很难想象在学校领导阶层没有认识到现阶段体育教学中人性关怀缺失的情况下,能够做出符合人性关怀的教学部署,进行富含人性关怀的体育教学,当然也包括其他各项教学。所以,需要将人性关怀这一理念赋予给体育教学,改掉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重视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理念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想要学校领导层、教师、学生共同熟知,并配合相应的教学部署、服从相应的教学安排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可以先从教学口号开始,将“人性”融入体育教学中,这些事业在国外很多高校有很多优秀的例子。这些院校的教学口号大多相同或类似,同“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这样的口号相似,而“运动第一”实质上就是人格培养第一。我们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意志坚强、人格健全、抗挫折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而这些精神都是进行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精神,也是人性关怀和体育能够良好融合的重要证明。3.2 开展富含人性关怀的体育教学课程
3.2.1 重视团队项目教学 体育运动中不乏有团队项目,大部分球类运动、少数田径项目(接力赛)等,这些运动项目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而学生之间的默契并非单纯地建立在相互了解的程度之上,而是要能够达到相互信任,才能够形成合作。而团队精神、团队合作产生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结果之上。通过团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生去相互理解,引导其产生相互信任,进而培养其形成团队精神。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来说,团队精神中的信任他人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融入工作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3.2.2 开展挑战类项目比赛 挑战类项目比赛中比较常见的有长跑、三项、五项等,这些项目主要能够提高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举办这些项目比赛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赛、荣誉等形式号召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这些接近体能极限的比赛中进行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坚持是体育比赛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之一,在于用这种方式去磨砺学生的意志,使其突破自身原来的限制,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在挫折中坚持下来,变得坚强,能够迎难而上。从人性视角来说,这是大学生离开校园之后走到岗位之前的必备品质,是其面对一次又一次求职碰壁后重新振奋的重要条件。而放弃并非毫无意义,俗语说:“放弃同样是一种勇气”,学生选择参加比赛那么一定不会轻易放弃,中途放弃是建立在清晰剖析自身之后,认识到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完成后做出的抉择,是其对自身认知程度提高的重要环节。从人性视角来说,这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自知之明,使其养成剖析自身的过程,使其能够认真审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改正。自我审视与自我认知正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3.2.3 开展多元化体育教学 对于体育的认知,一般人都认为在田径场上、球场上的奔跑是体育运动。实际不然,从人性角度来说,体育的范畴很宽泛。传统体育项目是体育,但是一些更加古老和具备人文气息的竞技项目也是体育竞技的范畴。例如,棋类运动、秋千、风筝、健走等。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定义也逐渐由狭义向广义发展,而广义的体育运动,以身体为媒介,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即为体育。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是为了突出体育竞技:无歧视、无差别这一概念。传统的体育运动可能由于身体上的限制很多天生身体存在缺陷的学生无法参加,而广义的体育则不然,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能够使所有大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体育中来,使其在无差别、无歧视的体育运动之中、竞技之中感受人文气息、感受人文关怀,成为一个人格更加健全、人性更加完善的“完人”。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之上,而是要达到跟高的层次,将人文关怀、人性视角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通过学生享受体育运动的过程来使学生感受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感悟体育运动所传递的人性气息,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自我人格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建设,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成为一个“完人”,这是人性关怀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目标和终极任务。
[1]仝敬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运动,2016(21).
[2]陈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J].运动,2016(5).
G807.4
A
1674-151X(2017)02-09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3.046
投稿日期:2016-12-29
王燕妮(1979—),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