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低迷,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或许是好事。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消息,2017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定格在34.1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72%。对于几乎疲软了三个季度、其中7个月负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一成绩似乎还算合格,至少扭转了电影票房2016年高开低走的颓势。
高开低走的2016年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档(除夕至初六)票房达31亿元,此后《美人鱼》更是创下34亿元的票房纪录。火热的春节档,让行业对中国电影2016年600亿元的票房预期充满信心。
其实,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发展就已经踏上高速增长的轨道,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2015年,《捉妖记》《港囧》《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国产电影票房均突破10亿元大关,票房总量达到440亿元,49%的同比票房增量也创下了近10年来的涨幅最高值。
而在更早的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年票房还不足10亿元,到2010年站上100亿元关口,用了8年时间;此后的持续高速增长,又将电影票房迅速推高至2015年的逾440亿元的高位。
2016年伊始,中国电影市场仍在延续票房神话。2016年大年初一,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成为爆款,最终斩获近34亿元票房,并登顶国内票房史冠军。同档期上映的《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均获得超过10亿元的票房,三部影片直接点燃猴年春节档。进入3月,电影票房继续升温,仅在2016年3月7日当天,单日院线票房总收9880万元。
似乎没有理由怀疑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将会延续以往高速增长的趋势。
但随后电影市场开始了连续三个季度的疲软期,甚至连续7个月票房负增长,无论是暑期档还是国庆档甚至贺岁档,票房成绩与往年同期都无法相比。最终,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定格在455亿元,距离600亿元的市场预期,有相当大的差距。
而值得玩味的是,2016年12月下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电影银幕已超过4万块,跃居世界第一,2016年,中国电影银幕以每天增加26块的速度递增,超过了2015年每天增加22块的速度。银幕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电影市场规模的再扩容,预留了更大空间,但是中国电影票房全年增幅却收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指出,2016年电影票房增速放缓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电影的质量和水平仍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电影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水平。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及时查处了《叶问3》等的票房异动,针对炮制虚假票房的现象,通过行政处罚手段从严治理。针对个别演员天价片酬等争议点,主管部门也采取措施,引导影视生产“价格”与“价值”更趋合理。
“可以说,中国电影整体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分析,短期资本、非专业资本涌入市场后,未获得预定收益而退潮,具有必然性。这虽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带来一定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泡沫。
2017春节档 难言满意
今年春节档在映电影共九部,其中五部于大年初一上映,周星驰和徐克联手打造的《西游伏妖篇》、成龙的《功夫瑜伽》和王宝强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扛起春节票房的三面大旗。韩寒导演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也有值得说道之处,儿童动画电影《熊出没》无惊无喜。虽然题材各异,但除了《大闹天竺》之外,其他几部作品在豆瓣评分上倒是几乎难分伯仲。
虽然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实现了增长,但是考虑到诸多因素,今年春节档的票房成绩,就并没有那么令人满意了。
首先是服务费收入计入票房。从2017年初开始,观众在线购票收取的服务费(电商平台服务费、售票系统接口费、影院服务费;电影票中一般有标记)将被纳入票房统计中。依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资办”(下称“专资办”)的指令,虽被纳入票房统计,但并不参与到后期的票房分成,春节六天的服务费估計就有1.2亿元。
而以往服务费并不计入票房。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服务费的计入是电影产业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点,服务费计入票房,又不把服务费公开,会产生偏颇,对于分析人员来说,需要真实的数据来反映电影的消费能力,服务费是电影产业的收入,但是否要计入票房,是另一个话题。
而今年,服务费是首次被打包计入票房总额。
其次,大量票补“卷土重来”。热映的几部电影几乎都可以通过各大票务平台购买到6.6元、8.8元、9.9元的低价票。这种片方、发行方、票务平台、影院共同“合谋”的售卖方式,虽然能令总票房飙升,但究竟注水多少却难以计算。票补曾在2015年为国内影市带来全年总票房超过440亿元的虚假繁荣,而2016年票补一经减少,影市就骤冷,已有不少业内人士直指票补带来的虚火,扰乱了电影市场的正常发展。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电影银幕的增长,春节档的上座率实际上是下降的。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平均每天新增26块银幕,全年增幅高达29%,截至去年12月20日全国银幕总数已达40917块,超过美国银幕总数(40759块),一跃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但2017的春节档票房却并未因银幕数的增长而同幅度增长,可见相比去年春节档,上座率是有所下降的。
进入调整期?
综合以上的诸多原因,行业似乎对今年的电影票房并没有过高的期待,甚至担忧2017年电影票房会重走2016年高开低走的老路。
值得玩味的是,在春节档过后,电影票房相比去年就已经开始出现缩水的局面。紧随春节过后,另外一个传统的电影票房高峰“情人节”,今年的票房收入也难言满意。票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情人节票房报收约3.8亿,创下春节档之后单日票房峰值,其中,《极限特工:终极回归》入账1.6亿元,以明显优势成为该档期票房冠军。然而,相比2016年的6.03亿元,今年的情人节档期“缩水”超过2亿元。
实际上,针对2016年电影票房增速放缓的情况,业内一度出现了“拐点”的争论。评论界认为,伴随中国电影市场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电影工业体系、创意开发能力、人才培养等短板已经出现,数量型增长模式可能遇到了天花板。
但业界也有人士认为2015年的电影市场是“昙花一现”,2016年票房增速放缓是市场回归理性。去年10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万达电影峰会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把2016年中国电影的低迷形容为“良性的自我调整”。他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还远未到饱和状态,“未来十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会持续保持15%的增长。按照这个判断,十年后的2026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300亿美元,大概占到全球电影票房市场份额40%到50%的规模”。
毋庸置疑,票房是反应电影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但是并不能唯票房论。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市场的相对低迷或许是件好事,“这提醒中国电影人不要盲目乐观和沉迷于票房数字,而要更加清醒理智地思考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