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车莉媛
摘 要:随着大城市空间扩张的加快,其边缘区城镇日益成为城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边缘区城镇因此成为大型产业建设项目落户和选址的目标,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又存在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仓前镇作为大型项目影响下的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空间扩张的特征、机制以及大型产业建设项目对仓前镇居民的影响,认为仓前镇在大型产业建设项目影响下存在空间破碎、功能分散、建设用地混杂以及缺乏个性等问题,如若缺乏合理的引导,边缘区城镇极易沦落为大城市空间扩张和功能疏散的无序载体。为此,今后应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共同决策框架、制定双向融合的空间发展战略和紧凑有序的空间开发时序,以促进边缘区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大型产业建设项目;大城市边缘区;仓前镇;空间发展
1 序言
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由于受中心城市的较强辐射作用,城镇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相异于一般城镇,容易表现出独特的空间发展特征。坐落在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大型建设项目将剧烈改变城镇原有产业格局,对边缘区城镇的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可以完全改变一个边缘区小城镇的空间形态。
近年来,針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1][2],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研究[3][4],空间演变机制研究[5]和规划政策研究[6]。从已有成果来看,其多从边缘区的整体层面出发,相对宏观地探讨边缘区空间发展模式与演变机制,微观层面的考察与研究较为薄弱。
2 仓前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2.1 空间形态演化历程
自2002年提出“工业立镇、三产兴镇、经济强镇”的发展战略以来,仓前镇的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007年,仓前镇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三大块,呈现“三片”的空间结构,即余杭塘河两侧、良上线两侧以及三仓路北侧。2007至2010年,城镇空间扩张速度有所下降但离散态势进一步强化,在用地扩展方式上,主要以飞地式生长和伸展轴生长为主。2010年至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中,在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的带动下,仓前镇开始了大范围的城镇建设。
2.2 建设用地规模与功能
2.2.1 建设用地规模快速增长
2007-2016年,仓前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由147.26公顷增长到521.13公顷,年均增长率达到15.08%,城镇空间扩张速度明显。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六年间,由于科教用地和公共建设用地的大量开发,带动商品房的建设,其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达到45.18%。
2.2.2 城镇功能由“工业型”向“服务、居住及高新科技园型”演变
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及调整,仓前镇城镇功能出现了较大改变。2007年以工业为主,公共服务功能弱,基本为“工业型”小城镇。2010年工业地位进一步强化,但与此同时,开始出现了宣杭铁路仓前货运站,城镇功能逐步向工业、居住和服务综合型小城镇演变。2013年以来工业发展逐渐减缓,公共设施类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商务用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居住用地增长也十分明显,城镇功能开始向着“服务、居住及高新科技园型”城镇转变。
从总体来看,作为杭州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仓前镇的功能正由一般的服务于本城镇向服务于大城市转变。
2.3 城镇空间结构
2.3.1 用地结构由单一走向多样
2007年仓前镇用地主要为工业及居住,用地结构单一。2010年开始出现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主要为教育科研用地。随着未来科技城项目的实施,2013年仓前镇出现了大片商务用地,且2016年范围进一步扩大。总的来说,仓前镇由2007年单一的工业及居住用地结构发展成为2016年集工业、居住、仓储、道路与交通设施、公共设施、教育科研、商务、商业用地为一体的多种用地结构。
2.3.2 发展方向由单方向走向多方向
2007年仓前镇的发展主要是东西向,以文一西路及余杭塘河为主要发展轴。2010年,运溪路开始成为南北向重要联系道路,因此朱庙工业园区向西向南发展,南北向发展轴线开始形成。2013年良睦路建成,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沿这条道路轴向发展。2016年随着余杭塘河南侧逐渐形成一个片区,居住区及工业区开始沿海曙路发展,海曙路也逐渐成为东西轴向之一。总体来看,城镇发展由单方向模式向多方向轴线模式转变。
2.3.3 少组团走向多组团
2007年,仓前镇空间结构组团较少,主要以余杭塘河北侧老镇区综合组团、南侧工业组团、高桥工业组团、及镇区南侧居住组团组成。2010年,朱庙工业组团进一步扩大,老镇区综合组团也进一步扩大,镇区北侧开始出现仓储组团。此外开始出现城市公共交通区块。2013年朱庙工业组团及南侧居住组团继续扩大,同时在良睦路东侧形成了新的教育科研组团。2016年在朱庙工业组团东侧形成了新的居住组团,文一西路两侧也开始形成居住组团及商务组团。因此,总体来说仓前镇的发展呈现较强的组团开发特征,多组团形态成为仓前镇的重要表现形式。
3 仓前镇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3.1 用地不成体系,比较破碎且粗放
2010年以来仓前镇产业快速发展,用地迅速向外扩张,但由于仓前镇用地扩张模式主要是沿道路交通带状扩展,使得仓前镇的用地比较破碎。2010年余杭塘河南侧开始建设以来主要沿运溪路、文一西路和良睦路发展,运溪路和良睦路中间存在一定的“用地真空”。另外镇区南侧的居住片区也仍存在零散化的状态。这种用地的分散化和破碎化的特征导致镇区各类功能区块之间缺乏整合,难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另外虽然仓前镇核心镇区的规划已经纳入杭州未来科技城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但仓前镇仍缺乏总体规划,导致用地粗放且破碎。另一方面虽然相关规划对仓前镇核心区域用地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但仓前镇为吸引外部投资,在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土地价格低廉、城镇用地开发过度,一些工厂用地过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土地闲置现象,降低了土地空间的使用效率。
3.2 用地结构失调
用地结构上看,仓前镇用地结构明显失调,其中工业用地比例明显偏高。虽然作为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用地基本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但除去居住用地和高新科技园内产业用地的影响,其公共服务类用地及商业设施用地仍明显不足,而且主要集中于老镇小心区,而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更是严重缺乏。而在用地类型方面,仓前镇用地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为主,除去镇区东部的教育科研用地,其余用地类型较为缺乏,城镇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城镇总体仍处在向城市化转变较为初级的阶段。
3.3 仓前老镇区中心区更新缓慢,城中村问题严重
除仓前老镇区中心区位于仓前镇中部,余杭塘河北侧。自2007年以来,仓前镇沿运溪路、文一西路迅速扩张,在余杭塘河南侧产生大量产业用地及居住用地。然而仓前目前的飞速发展对于老镇区中心区的影响甚小,发展几乎停滞。虽然公共服务类用地有所增加,并且对仓兴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但仓兴街上原本破旧的居住区和街上的成片建材市场至今没有进行必要的更新和迁移,而且在改建过程中,将原本宽度为12米的仓興街改为8米,给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仓兴街仍处于在建阶段,路上随处可见沙土,环境较为恶劣,成为影响城镇空间发展的城中村地区。与老镇区一河之隔的余杭塘河南路上则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园区、现代居住小区及绿地成片出现,而老镇区中心区却变化甚微,空间更新十分缓慢,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城镇建设资金较为匮乏,城中村地区拆迁难度大,资金需求高。
3.4 城镇空间缺乏个性
仓前镇自然风貌良好,保留了一定的历史遗迹,本身也拥有较好的城镇风貌塑造条件,但在城镇空间的扩展过程中,城镇空间特色逐步消失,产业园区的建设千篇一律。另外由于仓前镇许多大型产业建设项目都是跨行政区开展的,包括未来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镇区南侧居住片区等都是与周围闲林、五常共同建设,导致仓前镇的空间缺乏特色,与许多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雷同。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整个城镇的空间发展表现出严重的分散化和开发无序化,功能定位不明确,城镇发展的整体感缺失,并致使城镇内部的功能联系弱化,空间资源利用效率难以提高。
4 思考与对策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由于其位于城乡之间的特殊性,使其用地空间呈现出与普通集镇不同的特征,城镇空间与农村空间的混杂、空间扩张的剧烈性、对于主城区的依附性以及居住空间和产业空间为扩张主体是其主要特征。
大型产业建设项目为仓前镇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用地结构失调,用地破碎与粗放,老镇区更新缓慢及城中村问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后,城镇空间同质是仓前镇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在大型产业建设项目的快速推动下相关空间发展不协调。
4.1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有序引导地块开发
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城乡空间发展的公共政策,其对城镇空间扩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仓前镇目前缺乏城镇总体规划,仅镇区核心纳入杭州未来科技城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其余地区均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仓前镇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城乡规划对城镇用地空间的有效引导需要注重地块开发的顺序。不要一味只发展新城,也要注重老城区的更新,只有保证按照城乡规划,有序进行地块开发,才能保证城乡规划对城镇的引领作用。因此应对仓前镇进行总体规划编制,并保证地块的有序开发。
4.2 加大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力度
大型产业建设项目除了能使城镇空间迅速发展以外,还能加速城镇城市化进程,尤其在改善城镇居住环境等方面。目前仓前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力度仍然较弱,居民生活仍然较为不便,政府应加大对该方面的投入。从法规上进一步明确镇、村两级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体系,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另外充分利用市场原则,采用公私合作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之中,使大型产业建设项目的引入能真正服务于当地居民。
4.3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推动老镇区更新与城中村改造
老镇区更新缓慢与城中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政府往往更倾向于新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加大投融资力度。镇政府自身财政收入有限,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坚持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实行滚动开发,逐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起政府、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化投资体制。
4.4 注重塑造城镇空间特色,避免同质化
在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空间塑造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同质化的问题。目前仓前镇许多大型产业建设项目都是跨区域发展的,一方面抱团发展可以有效利用各方资源,达到效率最大化,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同质化,使各城镇建设千篇一律。应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结合仓前自身的自然生态条件、人文历史条件,挖掘其文化元素、特色和传统,发挥仓前镇的特点,在新的建筑景观中将其融入进去,既保留传统又有所创新,进一步塑造仓前镇空间特色。
参考文献
[1]荣玥芳,郭思维,张云峰.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1(4):93-100.
[2]班茂盛,方创琳.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7(3):49-54.
[3]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4):399-411.
[4]顾朝林,陈田.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5]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2):38-42.
[6]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3):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