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红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解决诸多学生单独难以完成的任务,并在小组合作中巩固知识,完成学习的升华,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锻炼学生的组合作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进行思考,以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诸多课程中都有所体现,是当前公认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获得学习的乐趣;能够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巩固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促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我。
由于小学语文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会涉及诸多实践部分,其中不乏一些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内容,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现实意义。另外,由于物质条件、教育理念等限制,学生正式接触语文学习的时间各有不同,学情各有差异,对概念名词、学习方法的理解也有所不相同,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帮助学优生充分展现自我,找到自信,也能使学困生学有所得。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有诸多优势,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家庭物质条件、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程度好的学生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自卑或者“破罐子破摔”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的进步。
第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纪律相对散漫,经常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不主动承担小组任务;每组最终任务的完成都由成绩较好的学生独立操作,一些组员混迹其中,甚至讨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
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师生间的交流减少了,教师没有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这对学生的长久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加强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
1.在分层的基础上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盲目地给学生分组,而要在基于了解全体学生的情况下分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才能达到小组学习共赢的目的。
分层实际上是小组学习的高级形态,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加以分组,为每个小组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往往具有随机性,导致产生小组能力分布不均的现象。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便可置身事外,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合作,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沟通,将自己置于其中,了解学生的动态,并在学生讨论遇到瓶颈时加以点拨、指导,或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既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又能有效提高小學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细化小组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充分细化小组每位成员的分工,使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分工的细化主要得益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制订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问题的探究性与可拆解性,明确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并将分工内容报备给教师,使之成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细化对课堂的管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仙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