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钰+方明
在现代社会,虽然对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提倡已久,但受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很难执行。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不到应用,学生变成了掌握知识的一种工具。为了使研究更有信度,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深入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现状进行调查,笔者通过问卷的发放并及时收回、整理、分析,从而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情况。
一、通过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发现小学数学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不利于学生思考数学问题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背离,脱离了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收获知识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以学生自己的生活背景为依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脱离了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无法建立,学生变得渐渐厌恶数学的学习,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有利于小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更好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很重要。
(二)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教学内容是课堂得以进行的支撑,然而有“营养”的教学内容才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據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去提炼,学生既可以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本质,也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比如教材内容的例题有"黑±白兔""修一条水渠""做一批服装"等诸如此类的经典的教学例题,像这样的例题就需要教师将内容进行转化,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转化思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内容进行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中重现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三)教师所提炼的数学例题忽略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疑惑自己精心准备问题情境,却没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到教学效果甚微。教师创设的问题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提炼,而不是围绕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情境进行提炼,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凝练出数学问题,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生活是个大领域,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把那些对数学教学没有帮助的元素进行过滤,以生活为背景提炼数学例题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建议促进小学数学回归生活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吴正宪老师讲授数学以生活为背景,和学生们在实践中探讨数学的“美”,去领略数学知识内涵独有的哲理美。这种数学思维的逻辑美,数学知识的哲理美正是数学最真实的美。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途径”,其本质是人们通过数学语言和符号以思维为载体对数学事物进行认识与发现的心理过程。 如在学习“可能性”的时候,学生们领会到可能为一定的辩证思想。很多教师设计的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然而很多同学无法融入,对数学学习仍然不感兴趣,参与活动的激情也被降低,对问题的思考也逐渐失去兴趣。 美国小学生受教育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课堂,而不仅仅束缚于课堂上, 将课堂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彰显数学教学的本质。学生最终将走上生活这条道路,成为社会人角色,进入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不是学生熟悉的,不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基础,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迈入真实的生活,如果把孩子培养成读书的机器,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授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提前给学生们布置了课下作业,让学生们到附近的商场、购物,并把购物小票带回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观察小票,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有的同学提出了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多少钱?同学们合作解决,还有的同学提出了一支铅笔比一盒牙膏少多少钱等等的问题,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围绕小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所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情感,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学生们积极的合作、探究、思考,最后发现了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一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合作,理解了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吴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至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对实际生活的理论提炼。
(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选择符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数学教学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前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明白算理,更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使学生的思想滞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是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所以数学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亲身体验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进行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如在讲授加法的交换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扮演顾客的学生假设在超市购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结账时收银员结账的顺序是不一样的,但是总共花的价钱是一样,由此提出加法的交换率。教师通过选择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们熟悉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加法的交换律,像这种生活中比较枯燥的生活情境,用数学的思维来进行讲解,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根据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研究证明,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越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年龄特点有效选择与学生贴近的生活素材。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不能根据成人的生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有的小学生一提起数学就头疼,不喜欢上数学课,甚至有的同学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可能一些教师仍然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脱离了小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意识主要从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所以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有的教师根本不思考教学内容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还有的教师即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是卻偏离了小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正如怀特海所言:“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因此教师需要围绕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怀特海曾经指出: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受轻松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比例这一小节时,有一位老师通过设计人们所熟悉的身体导入这节课,当人们握紧拳头时,拳头的外围长度与脚底长度的关系大致是1:1的比例,而一个人的身高与脚底大约是7:1的比例,懂得了这些有趣的例子,就会帮助解决生活的一些问题。比如,警察抓捕犯人时就需要这个原理判断犯人的年龄、身高。这样的导入方式是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设置的,有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这个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可以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美妙。
(四)生活中的情境数学化,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数学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会感觉抽象,所以教师要从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提炼出数学模型,将教材上静止不动的数学理论转化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
例如,有一次小明的爷爷请全家去吃“好格伦”自助餐准备吃饭前,全家人让小明和妹妹计算一下全家一共花多少钱。一个大人需要39元,小孩只需要20元,一共5个大人,2个小孩,全家一共多少钱?小明很快计算出来了,爷爷问他:你怎么这么快就计算出来了?小明说:我用乘法计算的,5乘以40再加2乘以20,然后再减去5,等于235,看,我多聪明。案例中,小明将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解决之后小明感觉很高兴,获得成就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不管教哪一科目,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即学生自己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不断总结,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
总之,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关键时刻,为了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离不开生活的密切关系。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