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活动和内在需要,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诵读。目前的课堂诵读热闹有余,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详实的案例,从诵读气氛、诵读指导、诵读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堂诵读;诵读气氛;诵读指导;诵读设计
正如美术课要画画,音乐课要唱歌,体育课要跑步一样,语文课天生要诵读。只有用声音唤醒白纸上的黑字,才能摇荡性情,读懂内容,读出体会,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词句要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惟其如此,学生才能领略课文语言的神韵,才会兴趣盎然地学语文,教学效果大不相同。”
可是,目前的课堂诵读情况如何?第一,公开课上“花样读”, 例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形式虽然多样精致,却流于泛泛。其过程是表演大于体验,其结果是热闹而无沉淀。第二,随堂课上“随意读”。在平时的随堂课上,教师是喜爱让学生朗读的,可以读读生字词,读读课文,有量的增长,无质的提升。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始终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力争能培养每一位同学的课堂诵读兴趣,以求让课堂诵读成为师生共享的盛宴。
1 重视诵读气氛的营造
激发学生开口诵读的冲动,关键是营造语文氛围。自从电脑被搬到语文课堂上以后,语文课就经常“仙乐飘飘”了。不管上什么内容,先来一段抒情的钢琴曲。可是,笔者从实践中的体会是动情就想出声,穿过那些声光电影的物质,回归到语文课的本质,回到诵读的敏感点。例如中职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诗歌——“理想之光”的学习。一上课,就先和学生聊起古今中外大家熟悉的诗人和诗歌:诗是文学之母,是文学之王,是人生审美的最高境界。然后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喜爱的诗人,和大家分享他的诗句。在我的邀请下,有同学立刻想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泰戈尔《飞鸟集》……,于是我们一起走入诗的国度。诵读气氛的营造时不可轻视的一个环节,要围绕所要诵读的内容做文章,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此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 细致而耐心的诵读指导
余映潮老师认为,朗读一定要靠教师指导;朗读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情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强调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一定要”;第二层是揭示了朗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多方位的作用。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每次指导学生读书,要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韵律,或领会情感、或品味意境,不能“一读了之”,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他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来、意味来。适当的朗读还需要朗读者恰当地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表达出这种感情,比如对朗读材料的情调的把握,语速的控制,音色的变化,轻重音的体现,停顿和延续学生的朗读才能从“暗中的摸索”走向“明白的学习”。例如,在进行《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诵读教学的时候,学生在诵读诗歌的时候,“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后面三个字总的声调因为气息不足会掉下来,缺乏向这个世界庄严宣告的自信和气势。我建议大家注意按照“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的节奏划分,试着把气息收住,在最后一节是用力“看太阳”三个字清晰、响亮地说出来。同学们一尝试,感觉这样效果的确要好的多。平时不爱动口的同学,既对文字的情感内容不敏感,也缺乏诵读的技巧性。所以,教师在指导这一类学生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多鼓励。当然,教师在做诵读指导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诵读。理解是诵读的基础。如果单一地强调诵读的技巧而脱离了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这种诵读是缺乏感人的力量的。
3 鼓励学生做诵读设计
其实,较之于教师耐心而细致的指导,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能得到发挥,可以自己尝试朗读设计,那么课堂的诵读的气氛会更加热烈。例如,在进行《寻梦者》的教学时,四个同学读完了,我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好像还没有入巷。于是,我建议暂时不往下读了,有必要展开讨论,才能让我们的朗读更高一层。一番讨论之后,意见众多,有对之前诵读的补充的,还有批驳老师,重新设计的。之前我在指导诵读时曾点过:第三节写寻贝的艰辛,可以读的沉重一点。我还打了一个比方:你看蜗牛背着壳前行是缓慢而沉重的,怎么能读的轻快呢?这位同学体会地更加深入、全面。他认为“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这两句固然表达了寻贝的艰辛,但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一种英雄的豪情,一种昂扬的斗志。所以其中的“攀”、 “航”是充满激情的,不必沉重,可以激昂。此言一出,全班喝彩。这真是青春少年的理解啊——寻梦的旅程固然是艰辛的,但因为有着对梦的期盼所以也是激情之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而不是‘容器 ”诵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者,给它提供滋养。” 这段话阐述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转换观念,把课堂诵读特别是展读的机会送给全班每一位学生;激发兴趣,把诵读设计的权力交给学生,激发她们的诵读兴趣和创造力;揣摩体会,探索朗读的技巧。这就是笔者在诵读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和思考,希望引起广大教师朋友更深入的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
[2]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骆亮亮(1979-),女,安徽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作者单位
江蘇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