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3亿日元抢劫案

2017-03-15 20:59杨珊珊
中外书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抢劫案犯罪分子嫌疑人

杨珊珊

案情回顾

1968年12月6日,时任日本信托银行国分寺支行的总经理收到了一封恐吓信。在这封信中,犯罪分子威胁说,银行必须派一名女职员在第二天的下午17时将300万日元送到指定地点,否则,他就要炸掉该经理的家。

收到恐吓信的总经理立马报了警,按照犯罪分子指定的时间,警方派出了五十多个警察守在经理家附近。可是这一天,犯罪分子并没有露面,这次恐吓也被当作一场恶作剧而不了了之。

就在恐吓信事件发生的四天之后,也就是12月10日,这天上午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现金抢劫事件,信托银行的运钞车被犯罪分子劫走,造成了3亿日元的损失。

当时是12月10日的早上9点半左右,信托银行派出了一辆运钞车前往东京芝浦电器府中工厂,运钞车上装着将近3亿日元,这些钱是芝浦工厂工人的年终奖,他们被分别装在三个保险箱中。

就在这辆运钞车经过府中市荣町学苑路的时候,一个骑着摩托车的“警察”突然冒了出来,这名“警察”伸手将运钞车拦下之后,走到运钞车司机跟前,义正词严地说道:“我们刚接到通知,你们银行巢鸭分行行长的家被人放了炸弹,上级指示,你们这辆车也有可能出现了问题,我现在要例行检查一下!”

因为之前发生过恐吓信的事件,运钞车上的人对这名“警察”说的情况深信不疑,他们立马走下了运钞车,让这名“警察”进行例行检查。

轻轻松松上了运钞车之后,这名“警察”并没有做什么例行检查,而是引燃了藏在自己身上的烟幕弹,并对着外面大叫:“不好,要爆炸了,周围的人赶紧逃啊!”

这名“警察”的声音刚落下,负责押运钞票的人员就立马丢下运钞车跑了。他们边跑还边在心里赞叹这名“警察”的勇敢和果断。

等他们再回到运钞车现场的时候,之前拦住运钞车的“警察”和运钞车同时失踪了。

这起事件发生之后,整个东京市都进入了紧急警备的状态,全市的所有警力均被分散部署在市内的各个重要场所,对可疑的人和车辆进行细致的盘查。可惜一整天过去了,他们并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其实,犯罪嫌疑人早在中途就换了运钞车,曾有目击者证实,在案发前的两天,有一辆红色的卡车停在一片小树林里,后来这辆车替换了押送3亿日元的运钞车。可见,犯罪嫌疑人很早就做好了各种打算。

在盘查没有进展的情况下,警方又将破案的关键放在了当时的案发现场。开始的时候,警方是十分乐观的,因为犯罪嫌疑人在现场遗留下了大量的作案工具,有120多件物品,警方相信,这些物品一定可以给他们提供破案的线索。

很可惜,之前警方的估计过于乐观,因为留在犯罪现场的作案工具要么是很早之前就被盗的物品,要么是在市场上有大量生产和贩卖的物品,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分析,这些东西对破案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警方还公布了被犯罪嫌疑人抢劫的2000张500日元钞票的号码,希望民众一发现这些钞票就立马报警。可是自被劫那天起,这些钞票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过,它们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永远没有了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警方的调查过程中,曾经有11万人被列入了犯罪嫌疑人的名单之中,更有多达17万的警察协助调查。在当时的犯罪现场周围,警察甚至实施了逐家逐户的家访,可惜依旧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线索。

最后,针对信托银行的损失,日本的保险公司对其进行了理赔,为了不失自己的信誉,信托银行在案发后的第二天照例给府中工厂的工人送来了年终奖,没有让辛苦工作的工人在这次抢劫事件中成为受害者。

与此同时,通过这起明目张胆的抢劫事件,日本企业的高层意识到,使用现金发放工资和奖金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自此之后,他们统统采取了银行划账的方式。而银行方面也加强了现金运送的安全措施,并增加了安保人员。

1968年的这起3亿日元被抢劫事件成为了当时抢劫犯罪涉案金额最高的一次,由于一直未被破获,这起案子就成为了日本犯罪史上一桩有名的无头案,即在1975年的12月10日时,这起案件超过了刑事诉讼的时效年限(七年);在1988年12月10日,这起案件超过了民事诉讼的时效年限(二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警察侦破该案的过程中,曾有无数个人被列为怀疑对象,比如下面这个人就曾经被重点怀疑过,但是最终因为证据不足,他们未能被绳之以法。

重点嫌疑人一:府中市的司机K。

府中市的司機K当时25岁,由于职业的关系,他对周围的地形很熟悉,之所以怀疑他,是因为他写给朋友的信和当时发给银行经理的那份恐吓信的口吻很相似,同时,这位司机的血型为B型,容貌和模拟图像有几分相似。

由于警方在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时,不慎将怀疑K的想法透露给了媒体记者,第二天,各家媒体争相将K是犯罪嫌疑人的事实报道了出来。

警方的怀疑和媒体的报道对K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K不仅因此失去了工作,而且还因为受到歧视而需要不断调换工作。最终,在2008年的时候,因为受不了这种压力,K选择自杀,成为了3亿日元抢劫事件中的唯一受害者。

重点嫌疑人二:某公司职员P。

某公司职员P曾经在3亿日元抢劫事件发生之前,在1955年用类似的手段抢劫过千代田区一家银行的运钞车,不幸的是,P的阴谋没有得逞,他被捕入狱了。

警方之所以怀疑P,是因为P在当年出狱的时候,曾经宣称自己要干成一桩大事,并且在3亿日元被抢劫之后,P也曾经大肆买进土地和进口车。

同样的,警方对P的资产也做了调查,最终确定P的资产是通过房地产生意的合法收入,他们最终排除了P的嫌疑。P之后移民去了夏威夷,并在那里病死。

抢劫3亿日元的真正抢劫犯到底是谁呢?恐怕这会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数抢劫犯心理往往很脆弱,他们在遭受不幸打击之后,会心理失衡,当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出人头地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抢银行的极端手段来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

在所有抢劫案件中,抢劫银行占到了2.4%。一般来说,银行抢劫案的破案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60%的案件会被侦破。这个破案率仅次于谋杀案的破案率。但在银行抢劫案中,损失的金钱被追回的可能性很低,就像3亿日元被抢劫案,尽管日本的银行方面已经公布了被抢劫现金的编号,但是这些被抢劫的钱一直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那么追回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一般来说,银行抢劫案发生的时间是在周五,因为在许多国家,周五是发放薪水的日子。这个时间,各大公司需要向银行的各个支行支取大量的现金,这个规律让许多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在3亿日元被抢劫事件中,犯罪嫌疑人选中的日子是银行往工厂输送现金的日子,由此可见,犯罪嫌疑人对银行的工作日程非常清楚,要么就是通过内线收集到的情报,要么就是长期留意而掌握的规律。

根据对银行犯罪的统计,在银行抢劫案中,有大約32%的人使用了枪支,但是实际开枪的情况却仅仅占到总案件的2%。在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抢劫3亿日元的那个犯罪嫌疑人采取的是智取的方式,他假扮成一名“警察”,首先取得了押送钞票的司机的信任,接着再用释放烟幕弹的方式迷惑了司机等人,最后顺利实施了自己的抢劫计划。

同时,在银行抢劫案中,大部分作案人都是单独行动的,并且大部分银行抢劫案都是男性所为,他们的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从3亿日元被抢劫的那些重点嫌疑人中,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特征,即男性,较为年轻,采取单独行动的方式。

通过对所抓获的银行抢劫犯的调查,大多数银行抢劫犯都是生手,之前并没有因为抢劫而被判刑的经历,他们并非像媒体渲染的那样,是一批经验丰富和长期作案的罪犯。这些抢劫犯犯罪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如购买毒品等。

尽管3亿日元被抢劫的事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可是一提起这个事件,很多人依旧会津津乐道,甚至对当时的抢劫者充满了崇拜之情。这是因为案子一直没有侦破,人们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这就为这起案件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或许抢劫者只是一个运气好的普通人而已!

同时,由于抢劫者的行为没有伤害大众,他采取的是非常聪明的手法,这比较容易引起普通人因为长时间的压抑而产生的反秩序倾向的共鸣。除了崇拜之外,甚至有人会在警方破案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保护犯罪嫌疑人,或者提供虚假的证词。

猜你喜欢
抢劫案犯罪分子嫌疑人
“财迷”猴犯下抢劫案
卫生间抢劫案
赃物藏匿何处
与谁接头?
光从哪里来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定位嫌疑人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20年了,我还是嫌疑人吗?
公诉工作如何强化以“审判为中心”——以刘某抢劫案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