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胡涛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宜兴 214200)
·病例报告·
对1例直肠类癌患者进行诊治的经验总结
周胡涛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宜兴 214200)
近年来,直肠类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对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治直肠类癌提供参考依据。
直肠类癌;超声内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直肠类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消化道类癌发病率的20%。此病具有进展缓慢、病程长的特点。直肠类癌患者在发病的早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对其病情进行诊断时易发生漏诊或误诊[1]。近年来,随着肠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直肠类癌的早期诊断率逐渐提高。有研究指出,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的临床效果显著[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患者陈赛华,女,71岁,农民。因“发现直肠类癌1周”于2016年12月9日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病房(A十三病区)。
既往病史:患者既往体健,患有2级高血压,2型糖尿病多年,现口服“利血平、消渴丸”进行治疗,血压及血糖控制尚可,无手术史、传染病史、药物过敏史、地方病史、外伤史、职业病史、中毒史及输血史。现病史:患病以来,患者的精神状态一般,食欲一般,睡眠状况良好,二便正常,无胸闷、恶心、咳嗽、心悸、头痛、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对患者进行入院查体的结果为:体温36.8℃,脉搏66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血压170/100 mmHg。患者意识清晰,理解力正常,自主体位,步行进入病房,对查体合作。其全身皮肤正常,无结节、瘀点、水肿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其头颅正常,眼球正常,耳廓及听力正常,外鼻及嗅觉正常,唇舌及咽部正常,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其胸廓正常,器官纵膈居中,双肺叩诊呈清音。其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叩诊正常,心律齐。其腹平坦、壁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约4次/min),肝、脾、胆囊等未触及,输尿管无压痛,膀胱叩诊呈鼓音,其肛门及生殖器未查。其脊柱正常,四肢无畸形,肌力正常,活动自如。
2016年12月1日患者于我院接受超声肠镜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直肠隆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超声肠镜检查结果将其病情初步诊断为:直肠类癌、2型糖尿病和2级高血压。
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血凝六项、大便常规+隐血试验等检查。进行上述检查的结果为,血型:Rh(D)阳性A型,乙肝表面抗体的水平:535.655 mIU/ml,乙肝表面e抗体的水平:0.682 PEIU/ml,乙肝核心抗体的水平:8.986 PEIU/ml,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6.8%,空腹血糖的水平:6.76 mmol/L,其余指标正常。
2016年12月9日,对患者进行超声肠镜检查。诊断描述:进镜后见三枚隆起性病灶,一枚呈偏低回声信号(大小约1×1 cm),因肠腔内气体较多,另两枚视野不清。诊断结果:直肠隆起性病变(可能为直肠类癌)。
2016年12月10日,在确认患者无进行手术治疗的禁忌证后,对其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体的手术过程如下:1)在术前1 d,指导患者进食半流质食物,告知其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2)术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面罩吸氧及心电监测。3)将电子肠镜置入患者的肠腔内,在肠镜的引导下可见其肠道黏膜血管纹理呈树枝状,有4枚隆起病灶(大小约为0.5 cm×0.5 cm~1 cm×1 cm)。4)用氩离子凝固器沿着病灶周围作环形标记,标记距瘤体的边缘0.5~1 cm。5)于病灶基底处的边缘做多个标记点,并在标记点处注射浓度为0.01%的肾上腺素+美兰溶液,每点2~3 ml,直至病灶明显抬起。在确认病灶抬举良好后,用Dual刀沿标记处环形切开病灶外侧缘黏膜,使用透明帽将病灶完整的剥离。6)在肠镜的引导下观察创面,并用电凝止血钳对创面进行止血。7)将切除的病灶组织取出后,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8)术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并对其进行抗感染、止血、补液支持等对症处理。
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其患有I级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CgA(+),NES(-),SY(+),K167(+ 约 2%),P53(-),CKPan(+)。
2016年12月16日,该患者的直肠类癌、2型糖尿病、2级高血压等病情均明显好转,其一般状况可,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呕血、排黑便、嗳气泛酸等症状,其食欲、食量可,睡眠好,二便正常,意识清,精神可,查体结果正常,为其办理出院。嘱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定期复查肠镜,在门诊随诊。其出院带药的情况为:乳果糖,20 ml,Tid;亚莫利,1 mg, qd。
类癌又被称为类癌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该肿瘤多起源于嗜银细胞,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从而可引起胃肠反应和心功能异常。据统计,胃肠道类癌的发病率约占类癌总发病率的90%以上[3]。
直肠类癌又被称为嗜银细胞瘤,多发生于肠黏膜下部腺体。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直肠类癌的发病率约占胃肠道类癌总发病率的17%~25%[4]。直肠类癌具有进展缓慢、病程长的特点。直肠类癌患者在发病的早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对其病情进行诊断时易发生漏诊或误诊。
超声内镜检查是将高频超声探头安置于内镜顶端对患者进行检查的一种消化道检查技术。目前,此检查被认为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最佳方法,特别是在鉴别诊断直肠类癌和直肠息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
ESD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技术。近年来,ESD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巨大平坦息肉、黏膜下肿瘤等疾病。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用ESD治疗直肠类癌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两点[6]:1)经患者的肛门一次性完整切除其消化道病灶,不仅治疗彻底,还能免除开腹或器官切除给其带来的损伤和痛苦,创伤性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2)可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有利于明确肿瘤分化及浸润的程度。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ESD对直肠类癌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术后病情明显好转,一般情况可,7 d后出院。可见,用ESD治疗直肠类癌安全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ESD手术的实施方法较为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手术时间较长[7]。因此,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进行ESD的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1] 窦利州,张月明,贺舜,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对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4):209-213.
[2] 阮荣蔚,王实,刘永军,等.内镜超声和内镜黏膜下剥离诊治直肠类癌31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2):1063-1066.
[3] 吴国举,赵刚,周新平,等.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诊断价值和经肛门内镜微创切除的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4):689-691,694.
[4] 龚勇,仝巧云,李文艳,等.超声内镜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4):233-235.
[5] 焦胜,成宏伟,陈苏阳,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7):59-60,89.
[6] 王君辅,谢勇,胡林,等.直肠类癌内镜黏膜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安全及有效性Meta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9):1566-1574.
[7] 邝胜利,李修岭,杨玉秀,等.超声内镜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38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32(1):50-52.
R574.63
B
2095-7629-(2017)20-0202-02
周胡涛,男,1989年8月出生,江苏宜兴人,本科学历,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临床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