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嵩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体面的工作”: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业权利思想与实践
高 嵩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在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公共就业计划,为民众提供“体面的工作”,对战胜经济危机和维护美国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罗斯福的就业权利思想中,“体面的生活”是目的,“体面的工资”是手段,“体面的工作”是关键。罗斯福将就业权利提升到与政治权利同等重要的地位,为西方民主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体面的工作;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业权利;新政
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从其造物主那里获赠了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民成立了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组织其权力的方式,务必使人民相信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1]上述“天赋人权”和“人民政府”的理念,在美国深入人心。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就业运动,全力为美国人提供“体面的工作”(decent job),对天赋人权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解读,使美国人的思想经历了一场深刻洗礼。近20年,美国学术界对罗斯福新政的宏观研究和个案讨论再兴高潮*参见 Lawrence W.Levine and Cornelia R.Levine, The People and the President:America’s Conversation with FDR(Boston,2002);Cass R.Sunstein, The Second Bill of Rights:FDR’s Unfinished Revolution and Why We Need It More Than Ever(New York,2004);David Kennedy, Freedom from Fear Freedom: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1929—1945(New York,1999);Patricia Sullivan,Days of Hope:Race and Democracy in the New Deal Era (Chapel Hill,1996);Colleen McDannell,Picturing Faith:Photography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New Haven,2004);Kenneth J.Heineman,A Catholic New Deal:Religion and Reform in Depression Pittsburgh(University Park,PA,1999);Sanford M.Jacoby,Modern Manors:Welfare Capitalism Since the New Deal (Princeton,1998);Sidney M.Milkis,Jerome M.Mileur,The New Deal and the Triumph of Liberalism (Boston,2002);Burton W.Folsom,New Deal Or Raw Deal?:How FDR’s Economic Legacy Has Damaged America (New York 2008);Robert D.Leighninger,Long-range Public Investment:The Forgotten Legacy of the New De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7):Barry Cushman,Rethinking the New Deal Court:The Structure of a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1998)。,而中国学界在经历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研究热潮后渐趋冷漠,对罗斯福的就业权利思想没有进行深入探究。本文试图对罗斯福的就业权利思想和实践进行综合而连贯的考察,以期给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在美国,虽然由联邦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的就业政策始于1929年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但政府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却早已有之。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时代,英国《济贫法》关于强制劳动的规定,对各州的相关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16世纪的英国,由于受圈地运动、人口增加、早期工业发展的波动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大量无家可归、无地可种的流民和乞丐。随着这些无产失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宗教慈善机构的救济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对衣食和住所的需求,各种社会问题随之滋生。与此同时,英国出现了一种对政府在社会领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乐观认识,包括认为政府可以消除贫困。因此,从1530年开始,英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管理劳工、惩罚流民和乞丐的事务中[2]14-15。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取残酷措施抑制流民蔓延;二是由地方官员为失业者安排工作[3] 8-9。根据1530年针对流浪者制定的法令,残疾的穷人只能在其出生地或居住地的有限范围内进行乞讨,非法乞讨者将遭到鞭打;那些“健全的、强壮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无论在何处乞讨都将被绑在两轮运货马车的后面,被鞭打游街,直至血肉模糊。1535年,该法经过了修正,要求地方政府为那些确实贫困的人提供帮助,指导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实践中,身体健全的乞丐被强制进行劳动,获得收入,而残疾人可以获得救济金。这是英国为解决失业者的生计而实施的第一个法令。国王爱德华登基后,该法令被更严厉的措施所取代。爱德华时代的法令规定,任何不工作或逃离工作的人或流浪者,将被烙上代表流浪汉的“V”字印记,并进行为期2年的强制劳动。在此期间,他们会被拴上锁链,遭到笞打,仅以面包和水为生。如果他们选择逃跑,被抓获后脸颊上将被烙上“S”印记,终身沦为奴隶。如果再一次逃跑,他们将被处以绞刑[4]295-296。其后,英国政府的政策虽几经调整,但大同小异。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后,类似的管理流浪者和乞丐的法令在各殖民地十分普遍。美国独立后,马萨诸塞1788年制定的流浪法令与当时英国的法令十分接近;纽约的法令也是如此[4]301。
进入19世纪,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为减少失业者对救济的依赖,逐渐削减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享受救济的时间和金额,以避免他们养成惰性。有学者认为最早实施这种政策的是纽约市(1834年),其他城市相对较晚:旧金山实施这种政策始于1868年,洛杉矶和西雅图始于1893年[5]111。还有学者认为,这种政策开始于1857年[6]31。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尝试通过提供就业来解决失业问题。巴尔的摩、纽约、纽瓦克、费城等地的市政府就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仅提供最低的工资[7]234。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进步主义运动的开展,美国各州政府开始介入就业领域。州政府对就业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实行“积分制”的救济制度。具体的做法是为单亲女性、盲人和老年人等群体建立积分档案,他们就业时间越长,积分就越多,失业后所享受的救济金随之增加。这一政策首先在俄亥俄、蒙大拿、纽约、内布拉斯加、伊利诺伊和密苏里等州推行,到1929年已经在美国大多数州普及,成为失业保险政策的早期形式[5]111。其次,建立职业教育机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就业。1905年马萨诸塞率先成立“工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对就业市场的劳动力技术供求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职业教育机制,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随后纽约、康涅狄格、新泽西和威斯康辛等州相继采取类似行动[5]130。再次,成立就业服务局。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就业市场日趋复杂,一些州政府认识到,仅依靠市场的调节难以满足劳动者对各种就业信息的需要,故相继建立就业服务局,以在企业和劳动力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交流、人员供给的桥梁。到1923年,美国有23个州成立了隶属于州政府的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市场发挥中介作用[5]264。
综上所述,在1929年经济危机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经历了由关注流民问题到关注失业问题,由提供救济到救济与就业服务并行,由市县政府率先提供公共就业到州政府扩大对就业的干预的发展轨迹。这是美国政府保障人的就业权利的初级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保障有其局限性:一方面,政策由地方政府或州政府推行,规模小,力度弱;另一方面,政府并没有将保障就业视为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政策带有明显的“救济”色彩,损害了受助者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感觉并不“体面”。
1929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人数急剧攀升:1929年春季,280万人失业;1931年春季,800万人失去工作;1933年春季,失业人数高达1 300万到1 500万[8]144-145。对此,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依照传统方式展开救济工作。到1933年,救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每6个家庭中就有一个依赖救济,即400万个家庭也就是1 800万人口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救济;在一些州,接受救济的人数占州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如此大规模的救济很快使许多地方的财政不堪重负,重要的公共设施停止使用或停止建设,经济体系濒临崩溃[8]145。这表明传统的公共政策已经无法解决当时深重的失业问题。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发现:失业者渴望的不是救济品,而是一份工作。例如,纽约一家救济机构的负责人告诉当时的纽约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人中,至少有75%的人只想要一件事,那就是工作;他们最后才会选择接受慈善施舍。”另一个研究显示,在1933年失业的998人中,只有24%的人在两年后申请了救济,尽管这24%中的一半人在大萧条前就是穷人[9]52。州和地方政府传统救济政策的失灵和失业者对工作的普遍渴求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破解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联邦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赫伯特·胡佛总统仍然墨守成规,坚持认为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地方问题,地方政府和私营机构应肩负主要责任加以解决[8]145,反对联邦政府资助有关就业问题的计划。他指出,实施公共工程计划,将是“对公共信誉的破坏,不利于商业的恢复,是对国民资源的浪费”[10]277。胡佛虽然希望解决失业问题,但出于对市场力量的迷信和对联邦政府扩大职权的担忧,不愿由联邦政府来担负解决失业问题的责任,将提高赋税、实现不平衡预算、扩大政府机构和职能视为洪水猛兽,这种首鼠两端的立场必然导致其政策的失败。
与胡佛立场不同,在接受民主党总统提名之际,富兰克林·罗斯福针对美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掌握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法不是由大自然制定的。它们是由人来制定的”[11]。罗斯福已经充分认识到地方政府的救济计划在洪水般的失业浪潮中无济于事。有学者精辟地指出,“罗斯福对新政立宪政体的理解,包含有体面的、有益的就业权利”[12]1789。履职后,罗斯福总统积极推行公共就业计划以减少失业。
1933年,罗斯福在联邦紧急救济署下创立民用工程管理局(CWA),并依据《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公共工程管理局(PWA)。民用工程管理局从成立到1934年3月被裁撤,以优厚的工资雇佣400万失业者,参加修建停车场、铺路、翻修路面和安装火警等工作,使用联邦资金4亿美元。由于民用工程项目比其他新政措施更接近为失业者提供“真正的工作”,因而比其他救济性措施更受欢迎[13]99。一位美国学者说,“民用工程管理局被视为上帝派来的、深入各社区的天使”,“毫无疑问,民用工程项目是一次成功,一次无与伦比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成功。”[14]94而同期,公共工程管理局也安置了100万劳工[15]66。1935年初,随着作为临时性救济机构的联邦紧急救济署限期将至,下属的民用工程管理局也难以为继,罗斯福决定不再将救济作为解决危机的主要办法,正式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公共就业[16]。在罗斯福政府的努力下,1935年工程进度管理局*工程进度管理局,即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缩写为WPA。在1939年该局更名为就业项目管理局,即Work Projects Administration,缩写仍然为WPA,与工程进度管理局相同。笔者在文中统一将其称为工程进度管理局(含1939年之后的相关论述)。得以创立。该管理局以48亿美元的资金,借助其设立在地方的机构网络,直接向那些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就业岗位,用公共就业政策抗击失业[15]66。1935年,工程进度管理局雇佣的劳动力超过300万人[17]228,主要是原救济金接受者。有学者认为,1936至1940年,工程进度管理局年均雇佣235万劳工,占失业者总数的六分之一[15]66-67。还有学者认为,工程进度管理局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高达350万人,约占800—1 070万失业者的30%[9]62。虽然上述学者对工程进度管理局雇佣失业者的数量尚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该局为解决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工程进度管理局下属的全国青年管理局,不仅向200余万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全职工作,还向250万以上的离开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援助[9]62。受雇于工程进度管理局的劳工主要从事公共工程建设,其中39.5%从事高速公路建设,9.3%从事清水和污水系统建设,8.3%负责公共建筑建设[15]66-67。该局不仅雇佣蓝领工人,也雇佣白领和专业人员。在政府支持下,戏剧、美术和文学创作等文化活动得以继续开展。
与雇佣人数的巨大成绩相比,管理局给付的工资令许多劳工不甚满意。该局的工资低于私营企业的工资,如半熟练劳工的工资往往只达到劳工需求的65%至70%,在南方,更低至劳工需求的30%至40%[17]229。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工资都是高于救济金的。而且,工资和救济金不仅仅是数额上的差异,对于维护人的尊严来说,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正如一个工人的妻子说,“我们不再依靠救济,我丈夫正在为政府工作”[9]62。工程进度管理局的项目于1943年结束。有学者精辟地指出,工程进度管理局实施的公共工程计划,是“有史以来由联邦政府施行的最大的解决国民就业问题的计划”[18]1。
虽然对于美国人来说,1929年的经济危机可谓猝然来临,罗斯福总统的当务之急是迅速扭转美国当时严峻的失业形势。但是,综观他的讲话和实践,其政策并非是简单的、应对性的东拼西凑,而是蕴含着一套完整的就业权利思想体系。具体而言,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理念:
第一,全体人民都享有“体面的生活”的权利。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就签字生效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发表讲话时指出,政府有责任保障所有劳动者,包括白领和蓝领,过“体面的生活”,“因为1.25亿人口广泛享有体面的生活,最终意味着世界闻名的最富裕的工业市场的开放”,这对美国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19]。从此以后,向全体美国人提供经济安全,让全体美国人过“体面的生活”,成为罗斯福政府社会经济政策的主要基调。1934年6月罗斯福指出,美国政府的目标中,“全国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安全位居首位”[20]。为此,罗斯福总统建立了由4名内阁成员和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人组成的经济安全委员会,旨在制定全面可行的社会保障计划。该委员会迅速制定一项双管齐下、以解决经济危机为目标的社会经济政策:其一是为无就业能力的贫穷人口提供经济援助;其二是为有就业能力的人提供工作机会,使他们能够养活自己[13]20。在1935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罗斯福重申要“将全国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安全放在首位”,“国会的每项重要立法都应该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提出,让美国人“终生享有体面的生活”的理念[16]。1938年9月5日在马里兰州登顿县(Denton)做的“劳工节(labor Day)”讲演中,罗斯福再次提出“要保障数百万美国人过上体面的安全的生活”(decent security of life)[21]。根据由格哈德·彼得斯和约翰·伍利建设的美国总统项目所搜集的罗斯福各种公开讲话资料统计,罗斯福在总统任内,就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发表讲话时,先后至少十三次使用体面地活着(Decent living或者Live decently)、九次使用“体面的生活标准”(Decent standard of living)、两次“体面安全的生活”(Decent security of life)、三次“体面的生计”(Decent Livelihood)这样的词语[22]。
在罗斯福的思想中,“体面的生活”还包括“体面的住房”[23]。如1934年6月罗斯福在谈到政府的目标和成绩时指出,要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三个方面的保障:“可以居住的体面的家”、“定居在可以从事生产性工作的地方”和“对我们这个人造世界中不能完全消除的不幸的预防”[20]。1934年10月他将“体面的住房”和“适当的食物、充足的医疗照顾、基本教育”描述为“每一个群体的生活基本必需品”;并将这些必需品的缺乏的危害性从“阻碍国家经济发展”上升到影响美国的军事力量的高度[24]。
第二,获得“体面的工资”是“体面的生活”的基础。1933年5月在建议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时,罗斯福总统第一次提出“体面的工资”这个理念[25]。6月16日罗斯福指出,“任何依靠向工人支付低于生存需要的工资才能存在的商业,没有权利在这个国家继续下去”,这里的“商业是整个商业和整个行业;工人是指所有工人,白领和蓝领”,“生活工资不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生活费,而是体面生活的工资”[19]。1935年2月在总结实施国家经济复兴的成果时,他再次重申上述目标[26]。在罗斯福公开讲话中,他十余次强调给予劳动者“体面的工资”的重要性,承诺政府保障人民获得“体面的工资”的权利,督促企业向受雇者提供“体面的工资”。
第三,“体面的工作”是获得“体面的工资”的前提。1935年初罗斯福提出“通过劳动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庭获得体面生活的权利”的理念[16]。1936年9月的炉边谈话中,在讲述政府“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救助或者工作”时,罗斯福强调“我们必须让他们为获得体面的工资而工作”。为了让劳工享有“通过劳动获得体面生活的权利”,他承诺工程进度管理局和公共工程管理局的项目以及其他工作救济方案将继续开展,直到所有劳动力在私营企业中获得“体面的工作”。 罗斯福承诺,政府承担解决失业问题的责任,因为“全国、州和地方政府在必要时继续担负解决失业的责任,是美国人民的意志”[27]。1938年4月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再次承诺,将为民众提供“一份体面的工作”,以使他们能够“照顾自己、家人和孩子。”[28]
“体面的工作”还包括“体面的工作环境”。如,1936年罗斯福在致全国劳工立法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体面的工作环境”的重要性,敦促国会和行政机构“沿着这样的路线前进,直到整个国家和每个州的劳动者都能获得体面的工作条件,包括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在因意外、职业病、失业或年老而丧失工作能力时,提供足够的照顾和支持;合理缩短工作时间;充足的年收入;适当住房;和消除童工。”[29]
第四,以“体面的工作”取代救济。正如他在1935年国情咨文中所呐喊的,“联邦政府必须也应该放弃救济事务”。他宣布,联邦政府必须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因为“我们人民的活力,由于得到现金、小菜蓝、每周几小时的工作、切割草、耙叶或在公共公园里捡废纸,而进一步消退”;“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身体免于贫困,而且要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勇气和决心”。 由于“联邦政府是唯一有足够能力和信用来应对这种情况的政府机构。我们已经承担这项任务,我们在未来也不会回避”。 “为这350万有就业能力却正在接受救济的人提供工作”,这是政府的责任[21]。
很明显,在罗斯福的就业权利思想中,“体面的生活”、“体面的工资”和“体面的工作”,三者环环相扣,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其中,“体面的生活”是目的,“体面的工资”是手段,“体面的工作”是关键。在罗斯福看来,“体面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谋生问题,它还涉及人的尊严和价值,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稳定,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因此,政府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障就业的责任。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在应对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时,罗斯福政府大力推行公共就业计划,保障人民拥有“体面的工作”,其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缜密的思想体系。那么,罗斯福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换言之,我们又应该在什么层面上去认识其思想和实践的意义呢?
宪法是美国的立国之基。从整体上看,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及修正案主要聚焦于两大问题:一是如何组建联邦政府;二是如何保障人民最重要的权利。关于权利的保障主要表现在宪法前十条修正案及第十三、十四、十五、十九、二十四、二十六条修正案上。而这些修正案关注的是人民的政治权利,对财产权以外的经济权利几乎没有涉及。在20世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贫富日益悬殊,缺乏经济权利支撑的政治权利摇摇欲坠,民主制度面临严重挑战,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民主制度因此崩塌。在此情形之下,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公共就业计划,宣传保障人民就业权利的重要意义,是在为民主制度的弊病“开药方”,为其发展添助力。相对于宪法中原有的政治权利而言,罗斯福倡导的就业权可谓是人必须拥有的、政府必须保障的“新权利”或“第二权利”。这也正是罗斯福政府着力表达的内容。
1940年11月,虽然美国尚未参加二战,但罗斯福已经开始筹划战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示“全国资源规划委员会”制定详细的政策[30]26。该委员会在递交的题为《安全、就业和救济政策》的报告中,提出了“新的人权法案”,其中两项权利与就业相关:其一,有效的、创造性的就业权利;其二,获得公平报酬的权利*The New Bill of Bights,New York Time,March 2,1943,at 12.其他权利包括:获得足够的食物、衣服、住房和医疗保健的权利;安全权,免于年老、匮乏、依赖、疾病、失业和意外恐惧;生活在一个自由企业制度,免于强制劳动、不负责任的私人权利、公共权利滥用和没有垄断管制的权利;来去自由、发言或沉默的自由、免受秘密政治警察监视的权利;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实际的平等获得公正的权利;为了就业、公民权、个人成长和幸福而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休息、娱乐和冒险的权利,享受和参与不断发展的文明的机会。。该委员会特别强调要保障“每个美国公民的经济安全权”,建议联邦政府应在私有经济力所不逮之时向公民提供就业机会,“把公共工程和公共就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7]174。该委员会还详细阐述了一项旨在保障公民就业权利的充分就业战略:1.联邦政府正式承诺,将为所有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并获得体面的工资;2.联邦政府将根据求职者的能力和居住地规划项目,提供的岗位也将不局限于建筑领域;3.扩大就业服务局的职能,加强人员配置,使其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无论在公共就业还是在私有经济领域都能向失业者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4.在联邦政府中建立一个常设机构,负责为其他失业者提供合意的工作[13]106。虽然全国资源规划委员会的这个报告没有提出战后美国应该采取的具体的就业措施,但其上述设想和建议可谓是罗斯福就业权利思想的典型写照。
与此同时,罗斯福总统再次承诺,保障所有人的经济机会和安全需要。在1941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罗斯福总统指出,“建立一个健康且有力的民主社会的基础,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我们人民所期望的政治和经济系统中的基本东西是简单的。它们是:年轻人和其他人拥有平等的机会,为那些有就业能力的人提供就业,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安全保障,结束少数人的特权,维护所有公民的自由,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享受科学进步的成果并且不断提高生活水平。”[31]很明显,罗斯福将人民享有就业权利视为美国民主的基础。
1944年1月,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发展的期待,罗斯福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清楚地传递出了所谓“第二个权利法案”的思想。他说:“现在,我们的职责是为赢得持久和平和建立高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生活标准而拟定计划和制定战略。无论整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多高,只要我们中的一小部分人——无论是1/3,1/5,或1/10——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破屋漏雨,安全感匮乏,我们就不能满意。在某些不可剥夺的政治权利的保护下,我们的国家得以建立,并发展到目前强盛的状态。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陪审团审判和免受不合理的搜查和扣押,等等。这些权利是我们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规模和地位上已今非昔比,这些政治权利已经不足以保障我们在追求幸福时的平等地位。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这一事实,即真正的个人自由,离开经济安全和独立,不能存在。‘贫穷的人不是自由的人。’饥饿和失业的人是独裁体制产生的基础。”在罗斯福看来,第二个权利法案可以“为所有人建立一个新的安全和繁荣的基础”。这些权利包括“在工厂、商店、农场或矿山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挣得足以提供充足衣食和娱乐的收入的权利……”罗斯福又提到对人民拥有让自己和家人过“体面的生活”、住在“体面的家”里的权利。为了确认这项经济权利,美国在战后的经济目标是实现“充分而稳定的国民生产力、收入和就业”[32]。透过罗斯福的经济权利观,分析罗斯福的就业权利思想,可以看出:第一,罗斯福就业权利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在一个经济安全的环境中,获得一份有益并有酬劳的工作,是每个人的权利;第二,就业权利与《独立宣言》中所提的天赋人权,也就是“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同等的权利;第三,保障就业权利是使人民获得安全和幸福的重要方法。
尽管新政时期的公共就业政策没有成为永久性政策,就业权利和经济权利议案也没有成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但是,罗斯福的公共就业政策成为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保障全体美国人享有就业权利的第一次努力。他慷慨激昂的施政演讲和壁炉边循循善诱的诉说,使美国人经历了一场洗脑风暴,美国人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理念:他们拥有获得体面工作的权利;联邦政府有责任维持低失业率;如有必要,作为抵御经济危机的最后手段,联邦政府可以成为雇主,向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罗斯福的就业权利思想和实践为资本主义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1] United States.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EB/OL].http://www.loc.gov/exhibits/jefferson/jeffdec.html.2016-01-20.
[2] Paul Slack.TheEnglishPoorLaw1531—1782[M].Oxford:Exeter College,1990.
[3] Walter I.Trattner.FromPoorLawtoWelfareState[M].New York:Free Press,1994.
[4] Robert Teir.Maintaining Safety and Civility in Public Spaces[J].LouisianaLawReview,1993(2).
[5] Eli Ginzberg.EmploytheUnemployed[M].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0.
[6] Leah Hannah Feder.UnemploymentReliefinPeriodsofDepression:aStudyofMeasuresAdoptedinCertainAmericanCities,1857through1922[M].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36.
[7] Theda Skocpol.SocialPolicyintheUnitedStates:FuturePossibilitiesinHistoricalPerspective[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8] William P.Quigley.The Right to Work and Earn A Living Wage[J].NewYorkCityLawReview,1998(2).
[9] James T.Patterson.America’sStruggleagainstPoverty,1900—1994[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0] Udo Sautter.ThreeCheersfortheUnemploye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1] Franklin D.Roosevelt.Address Accepting the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in Chicago[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75174&st=&st1=.2016-01-20.
[12] William E Forbath.Why Is This Rights Talk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 Rights Talk! Demoting the Cour and Rrimagining the Constitution[J].StanfordLawReview,1994(6).
[13] Philip Harvey.SecuringtheRighttoEmployment[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14] John J.Gunther.Federal-cityRelationsintheUnitedStates[M].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Inc.,1990.
[15] John H.Mollenkopf.TheContestedCity[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16] Franklin D.Roosevelt.Annual Message to Congress[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890&st=relief&st1=.2016-01-20.
[17] Michael B.Katz.IntheShadowOfthePoorhouse:ASocialHistoryOfWelfareInAmerica[M].New York:Basic Books,1996.
[18] Elias Huzar.Control over Administration:Congress and the W.P.A[J].AmericanScienceReview,1942(1).
[19] Franklin D.Roosevelt.Statement on N.I.R.A.[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4673.2016-01-20.
[20] Franklin D.Roosevelt.Message to Congress on the Objective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the Administration[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690.2016-01-20.
[21] Franklin D.Roosevelt.Address at Denton,Maryland[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5534.2016-01-20.
[22] Gerhard Peters and John T.Woolley.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index.php.2016-01-20.
[23] Franklin D.Roosevelt.Address at Atlanta,Georgia[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991.2016-01-20.
[24] Franklin D.Roosevelt.Address at the Dedication of Veterans’ Hospital at Roanoke,Virginia[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765.2016-01-20.
[25] Franklin D.Roosevelt.Message to Congress Recommending Enactment of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646.2016-01-20.
[26] Franklin D.Roosevelt.Message to Congress on the Gains under N.R.A.[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5002.2016-01-20.
[27] Franklin D.Roosevelt.Fireside Chat[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5122.2016-01-20.
[28] Franklin D.Roosevelt.Fireside Chat[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5628.2016-01-20.
[29] Franklin D.Roosevelt.Greeting to the Thi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bor Legislation [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5226.2016-01-20.
[30] Stephen K.Bailey.CongressMakesaLaw:TheStoryBehindtheEmploymentActof1946[M].Vintage Books,1964.
[31] Franklin D.Roosevelt.Annual Message to Congress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6092.2016-01-20.
[32] Franklin D.Roosevelt.State of the Union Message to Congress[EB/OL].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6518.2016-01-20.
[责任编辑:赵 红]
“Decent Jobs”:Franklin D.Roosevelt’s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the Employment Rights
GAO S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In the New Deal period,President Roosevelt vigorously promoted public employment program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decent jobs”,which was essential for overcoming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In Roosevelt’s employment right theory,“decent life” is the target,“decent wages” is the means,“decent jobs” is the key.Roosevelt enhanced the status of the employment rights to the level of the political rights,which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western democratic system.
Decent Jobs;Franklin D.Roosevelt;Employment Rights;New Deal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2.009
2016-11-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SS017)。
高嵩(1968-),女,江苏海门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K712.54
A
1001-6201(2017)02-0044-07
[主持人语] 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大批劳动者失业并引起社会贫困率的上升,而社会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和竞争性的加强,也导致美国社会贫困率始终居高不下。为此,美国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不断致力于制定和实施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的政策,通过公共就业、社区行动、肯定性行动等计划,帮助部分劳动者摆脱贫困,以期能够遏制青少年犯罪、寄生福利、社会道德沦丧等危及社会安全的现象,并在扩大公民参与、维护主流社会的道德观念、保障美国社会与国家安全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对上述现象的思考,本专栏就罗斯福就业权利思想、高等法院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保护、约翰逊政府社区行动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政治右转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可以为丰富中国美国史研究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