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铣工
0.1毫米薄如纸片的铝片、铣削能达到0.005毫米的铣床、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的小孔铰削技术……这些极限精度全部由王刚创造.针对航空薄板零件的铣削加工这个老大难问题,王刚带领技术攻关团队,一举攻克了刚性差、易变形、尺寸难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特別是获知国外某航空企业在加工最小零件中,可以将壁厚稳定在0.25毫米时,王刚经过大量操作试验,最终将最小零件壁厚精确控制在0.1毫米以下,体现了此类薄壁零件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平。完善工艺,钻研技艺、革新技术,是王刚平时最大的兴趣所在.工作17年间,王刚手里没出过一件废品,同时还实现了600余项工艺改进和革新项目.工友们称他是“帮忙给力的及时雨”,领导称他是“攻坚克难的120”。
刘零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钳工
在我国高精尖武器研制的漫漫征程中,刘零军在机载火控、机载预警、星载项目、中华神盾等一系列“杀手锏”工程的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攻克多个国家级重点型号雷达精密装配技术,完成技术攻关500余项,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2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节约科研经费四千余万元,尤其在科研新品雷达精密装配核心技术中提出多项创新方法,以独树一帜的操作绝技提升了生产效率,保证和提高了军事装备量产可靠性,成为我国精密加工领域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2010年,中国电科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主人就是刘零军。“下一步我准备进一步完善工作室的基础设施,建立工作室培训和交流平台,为国家培养一流的高级技能人才。”
郑贵有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工
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首位工人身份的兼职副主席,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是北重集团液压机械厂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郑贵有。他将人生坐标定位在车工岗位,二十几年的历练,锃亮的摇轮,成就了精湛的车工操作技能。世界首台、首套36000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是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之一,其主油缸维修难度大、技术复杂.郑贵有白天在单位冥思苦想方案,晚上在家挑灯夜战苦学,有时在梦中都会出现思考的问题.历经两个多月鏖战,郑贵友用最短的时间摸索出从装卡、选择刀具和各类参数确定的一整套加工技术,圆度、圆柱度保证在了4丝以内。他说:“干车工累,也很辛苦,但不后悔。既然选择了车工,我就有信心学好干精。”
徐立平
航天科技国营七四一六厂固体发动机药面修理工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导弹装备的心脏,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这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徐立平一干就是近30年.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认识技艺、掌握技艺、崇尚技艺、敬畏技艺,徐师傅坚持专注的精神、谦恭自省的品质和对岗位融入血液的摯爱令人震撼”,这是身边同事对他的评价.徐立平在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发出倡议:“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技能报国;弘扬工匠精神,奉献中国制造;扎根一线奋斗,勇攀技术高峰;培养青年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王多明
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焊工
焊接工作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作为“钢铁裁缝”,王多明深知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司核燃料生产的安全稳定.勤思考、爱钻研的他克服外语水平不高,技术资料缺乏等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利用业余时间查资料,潜心研究,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劳模精神,多次调整焊缝对接处坡口角度,选用合适的填充材料,并采用垫板工艺和多层多道焊技术,摸索出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在蒙乃尔合金焊接技术、铀转化工艺的立式氟化反应器焊接中解决了多项关键陸技术问题。他带领团队,积极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改革,多项成果获得表彰奖励.王多明说,自己48岁的年龄已经过了焊工事业的黄金期,但是,对焊接技术的执着会一直坚持下去。
张子元
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船舶钳工
他从事船舶钳工33年,用自己的智慧细心呵护着船舶的“心脏”。在外人眼中,他是钳工大王、渤船首席技师,国宝级的技术专家;在同事眼中,他是“国医圣手”,经过他的妙手,设备每每都能起死回生。作为船舶动力和电力的来源,主机与辅机被称为船舶的“心脏”,它是否起搏强劲,直接关系着船在海上航行的安全与否.只有熟悉它的庖丁,才能在安装和调试之间游刃有余,张子元就是这样一位熟知船舶“心脏”的专家.他自己已记不清,这些年来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解决了多少施工问题,在他的眼里,每一次施工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他用自己的逐梦历程和精湛技艺诠释了匠心情怀,演绎了当代普通工人的奇迹,彰显了当代军工战线上“金领工人”的风采。
韩长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数控车工
他从事数控加工三十年,练就一手超精密加工绝活,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超精密加工领域的专家型技能人才。他是各类机械设备利用开发的多面手,面对难加工材料的超高精度技术要求,他总能找到最优的工艺方案,一次次刷新超精密加工的极限精度。在他手上先后诞生了磁流变抛光样机的关键部件轴承座、高精度气浮回转主轴等一系列代表我国加工顶尖水平的部件。这些部件成功应用于高端工艺装备和科学仪器中,填补了国家高端工艺装备研发的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三十年专注于数控加工,他以精湛的数控加工技艺,不断挑战超精密加工极限,尽显工匠精神。
邹峰
湖北三江航天红林探控有限公司
数控车工
从一般的工人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邹峰赢在了智能型上.善于动脑动手、操作技能高超、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师父笑称他是“双料特级技师”.他被称为刀具界的“最强大脑”,大家心目中的“活刀谱”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他被誉为导弹的“护心丸”:精度在0.001毫米级别、同轴度在0.003以内,均不及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他掌握的“盲雕”技术,是国际难题.可是他把这些看成是有趣的挑战,一旦陷入了琢磨状态,便进入了“疯魔”状态,走路、吃饭、上厕所,甚至連睡觉时候,都成了他的思考时间。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个航天数控“牛人”邹峰,但他的低调和谦和也同样出名,“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家国记忆在,航天精神传”,他传承了父亲的精神,也在和他工作室的徒弟共享航天精神和技艺。
罗开锋
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焊工他先后在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二期扩建工程,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一期、二期工程,三门AP1000核电一期工程焊接工作中挑起大梁。从手工电弧焊、手工氩弧焊,到窄间隙TIG自动焊,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不轻言放弃。二十多年的焊接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以及高超的焊接能力,并已经成为核电行业焊接领域的一张名片。他凭着娴熟的手法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多次主动承担现场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空间位置差等重要焊接任务,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不平凡的事迹。如今的他依然醉心于自己热爱的焊接技术工作,用独有的匠心,铸就辉煌精彩的核电梦。
戴天方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铣工
他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239厂最早接触数控机床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仅用4年时间,就通过自学练就了异形薄壁加工、非圆截面舱体加工的绝活,被同事们称作“戴一刀”。他长年钻研航天装备舱体的精密加工,凭借“轻量化加工”和“精密加工”两把利刃,先后攻克了30余个型号、数十种舱体的加工难题。在某国家重点工程大型薄壁内承载舱体攻关的关键时期,连破十余项技术难题,在相关领域开国内先河.他通过设计工装、改进刀具、改进加工方法等,累计节约成本千万元.在他的带领下,戴天方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完成工艺优化87项,完成年度策划目标的108.7%。他说:“我们这工作,做事一点不能糊弄,既然做就做好。我觉得我很幸运,我的爱好,也是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