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 轩
学思践悟话修养
■ 仲 轩
在《准则》和《条例》中,党性修养这一个词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修养和加强党性修养。修养究竟是何含义?如何去增强、提高、加强?
修,《说文解字》言“修,饰也”,修的本义就是修饰、修理。在这个意义下,修既可以是指人的修饰,也可以指物的修饰。比如《楚辞·九歌·湘君》中就说“美要眇兮宜修”,这个宜修就是指人修饰合宜。由这个意义引申到学问、品行、人格方面,修就有了修养身心、培养品德的意思。孔子就曾表示他所忧虑的有四件事: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的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的却不能改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其中“德之不修”居于首位,因为德必修而后成,必须要培养、修养,才能有品德。
养的本义,是饲养、养育、供养,这样一种具体的行为引申到抽象的领域,就有了培养、修养的意义。那养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是正义与道德的集合,代表着刚毅正大、勇担道义和自强不息。这个意义下的“养”,就是培养品德、涵养意志、修养心中正气。
所以我们所说的修养,就是陶冶身心、培养品德、涵养意志、修养正气,归结起来就是修身养德。那么如何修养?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通过学习,可以修养自身。而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个学习所包含的,不仅是学习知识,还有思考、实践,还有感悟、有所得,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修身养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修养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有一定水平,比如说理论修养、文学修养等。二是指养成的正确待人处事的态度。可见无论是古代汉语中的“修养”,还是现代汉语中的“修养”,其意义都离不开学习。
由此可见,修养一词不仅指出了所修所养的是什么,也指出了如何修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也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自身正,使德才备,使言行合乎规矩,以此推己及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是要自觉抓好学习,学好党章党规党纪,增强党性修养,真正把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责编:于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