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克超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发展山地高效农业,让扶贫产业覆盖所有建卡贫困户。通过实施产业带动和精准化扶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46万人。
深秋,小雨滴滴答答。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水石脚村马永红、龙礼淑夫妻俩,坐在炉子旁,翻看着家里的“脱贫账本”今年以来记录的收支情况——
2月:种植业支出16000元、支付人工工资2400元;3月:交通支出168元……
马永红手里的“账本”,是道真自治县精准推进贫困户有效脱贫、统一制作发放的“建档立卡农户收支情况调查统计手册”。
马永红是个苦命人。6岁丧母、18岁没了父亲,从此与妹妹相依为命。22岁结婚时,家里仅有一间半老木屋、田土各3亩,还有父亲欠下的1万多元贷款。
马永红曾经专心致志地经营过自己承包的那“一亩三分地”,也追随“南下大军”进过厂、修过桥。16年来,一直在外打拼,但年年欠账、年年还账,年年种粮、年年缺粮。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马永红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农历腊月,马永红再一次拖着行囊回家过年。春节期间参加村里举办的“农民夜校”,得知已有福建客商在当地成功创办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百姓发展产业,更有党委政府“量身定制”,送来“政策红包”。
他默默在心中盘算——流转土地每亩60元至100元,一年三季,辣椒每亩每季可收5000元,花菜每亩每季可收2000元,公司订单收购,市场无风险……划算!
他决定,不走了,在家种蔬菜。
说干就干,在驻村干部帮助下,马永红流转土地40亩,整地、育苗、移栽……
“说实话,种蔬菜到底能不能挣钱?能挣多少钱?当时心里也没底,好在有干部的帮助指导,带着我们出去学习。”马永红带着记者来到育苗大棚,“现在,从育苗、移栽、管理到采收,各个环节都没问题”。
十几个工人埋着头,手指翻飞,将一颗颗幼苗植进浮盘。“这是今年第三季花菜,已移栽了20亩,还有20亩正在育苗。”
马永红算了一笔帐:从2月份起,第一季种30亩花椰菜,由于因部分土地不适宜,实际只有10多亩,加上技术也不很到位,只卖了3万多元。第二季种青椒,收入7万元。7月、8月、9月收入最好,卖青椒每月毛收入3万元左右。“截至目前,已支付人工工资、各种成本6万多元。累计纯收入5万元左右。”
从道真农牧局下派到水石脚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进介绍,2015年起,镇里启动“12235”短平快项目,即在贫困户有意愿和能力的前提下,确保每户至少1个劳动力就近或外出务工、养殖牛2头以上、种植商品蔬菜2亩以上、养羊30只以上、养禽50羽以上。目前,像马永红这样的贫困户全村共有282户,家家都有致富产业,户户都有“脱贫账本”。
为了推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道真因村因人施策,精选了45名村第一书记,配强5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267名干部长期驻村全天候开展工作。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两学一做”,带着真情、责任和使命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主动上门“攀穷亲”、真帮实扶结对子、倾心尽力除穷根。
2015年,县里帮助引进闵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水石脚村主攻商品蔬菜产业。采取“支部+农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支部+基地+销售+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让群众跟着支部走、学着企业干、围着市场转,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解决了农户无技術、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目前,水石脚村已种植蔬菜6000多亩,有蔬菜种植大户10余户,全村2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40户社会保障兜底外,家家都有自己的产业。
马永红说:“到今年年底纯收入将达到10万元左右。这样下去,不说吃、住、行,今后给儿子办婚事都不成问题。”
马永红盘算起明年的事来,“至少种100亩,同时成立专业合作,带动周边老百姓一起种蔬菜共同致富……”攥紧账本,马永红语气坚定有力:“明年一定要扩大规模!”
近年来,道真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山地高效农业,让扶贫产业覆盖所有建卡贫困户。通过实施产业带动和精准化扶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46万人。
县委书记刘东明说,到2018年,全县将实现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按照国定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与遵义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