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睿
内容摘要: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的互动交流的过程。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寻找出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阅读点。
关键词:创造性 阅读教学 策略
一.正确认知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创造性阅读教学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即主动地发现和多角度的思考,体现的特点是语言性和基础性,即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造”,历来被广大教师和学生视为神秘的不可触及的事物,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只有学生的唯命是从,即阅读教学只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没有把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产生创造性結论。为了提升阅读层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要求,至此,“创造性阅读”不再只是一种理念,必须成为一种行动。
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的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在反思传统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新课程的新理念背景中,我们认为:随着时代和社会性的变化,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过程中应该产生新的意义,也应该产生新的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主动迎向这些问题,站在本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上提出疑问,从而不断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才能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才能使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教材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创造性阅读教学必须借助创造性的教材处理落实创造性教学思想。
灵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潜意识活动,一般指突如其来的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或是突然闪现的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阅读教学中的灵感,主要指积极思维中的学生在对知识信息的忧心组合后而产生的新领悟、新看法。灵感常常出现在激情涌动中,因此,激发阅读的高涨情绪,是促进学生产生的灵感先决条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产生创造的灵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在《语文与流泪》一文中指出:“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神秘的世界语文课应该成为孩子们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的钥匙。我感到忧虑内地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不会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笑与哭。为了生活的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当语文课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泪的时候,那语文课就成功了。”语文教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
三.寻找出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阅读点。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语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又因为作者写作时,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活生生的形象,因此,语文文本,特别是文学类文本,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绝好材料。比如,找到文章的“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做合理的补充;又如,找准“分散点”,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想法,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再如,抓住“关键点”,即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作者介绍:甘肃省会宁县刘家寨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