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意湘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讲述了洋流知识,洋流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属于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也是高频考点之一。洋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掌握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就能解释我们经济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洋流的分布规律这部分知识对高一学生而言,成因复杂,且内容抽象,理解有困难,涉及的空间尺度大。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薄弱,空间概念不强,难于长久性的记忆。为了突破难点,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设计了一个“洋流分布模型”的建构思路。
第一步,创设情境。假设地球上各纬度的海洋和陆地都相间分布(如图1,大洋西岸即大陆东岸,教师标注出30°、60°纬线,能帮助学生明确洋流的空间分布),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协作画出大洋洋流模式图。
步骤1 请完成海洋表面的盛行风带分布状况。(如图2)
步骤2 请把图中各个风带的理论上的风海流標注出来。(如图3)
步骤3 在考虑到陆地的阻挡下形成的补偿流画出来。(如图4)
步骤4 考虑到南北半球陆地形状轮廓的不同,得出图5和图6模式。
第二步,利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理论的模式图为原形,对比三个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实际情况,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个体差异性,并且落实到每个地方洋流的具体名称。
1.划分合作小组(太平洋组、大西洋组、印度洋组)。
2.组内讨论,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
3.组内选出一名同学,板画出洋流位置及流向。
提示: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各组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范围,增强目的性。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并掌握归纳的一般方法。
综合各小组的探究情况,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如下规律:
结论1 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全球共形成了五个副热带环流。
结论2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全球共形成两个副极地环流。
结论3 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由于南极大陆上盛行极地东风,将南极大陆中的寒冷气流吹入周围海域,汇入西风漂流中,形成寒性的洋流。
结论4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 西南季风——东流——顺时针流动
冬季 东北季风——西流——逆时针流动
第三步,效果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事例,评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