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富生+屠晓宇
内容摘要:南通语文教育家徐昂的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具有很好的启发:一是从音形义结合的角度进行汉语言教学,二是注重图示板书,三是把民族担当作为教育的最终指向。
关键词:徐昂 语文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民国时期,南通涌现出一批或在南通地区,或在外地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优秀教育家,这些教育家以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张謇为中心,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皆做出了极大贡献。范伯子,强调“用泰西新学以强国阜民”,主张教育、实业并举;张謇,无论是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还是大办实业、兴办教育的创业实践,都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开拓作用;顾怡生,毕生从事于师范教育,言传身教……其中,徐昂亦以其严谨的教学与研究,为语文教育做出了有益探索。
徐昂,出生于南通一书香世家,又名益修,是近代闻名江左的国学大师。徐昂一生曾任职于南通师范学校、江阴南菁中学、通海公立中学、之江大学,教授国文、文字学、国文法等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弟子。他终生专注于学术研究,著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陆续由张謇创办的南通翰墨林书局印行,后汇为《徐氏全书》37种。其中有不少内容,对于当今的语文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试缕述如下。
一.教学内容:形音义结合的重要性
形声义是造字的本源,形即文字本身的形体,声即声音,义为义理。汉字区别于其他拼音文字的特点就是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和积淀中,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至今日,汉字依然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熟记汉字的拼写,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熟记汉字、运用汉字进行阅读的目标,也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出现了三十多种关于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其中“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和“注音识字”几种方法最具影响力,但纵观各教学方法,无不顾此失彼,无法将形音义兼得。以“注音识字法”来说,这种方法要求先学汉语拼音,以汉字的拼音为主,让拼音成为提前读写的工具,而忽略了形与义的重要性。“现行的识字教学……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至于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读、是这样的意义,教师一般不去讲解其中的道理……把字的形音义三者割裂开来,当作相互孤立的对象去教、去学,而不是把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当作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来对待。”[1]
因此,要完成一系列的识字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汉字自身的字形特点,将形音义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徐昂研究语言多年,他认为形声义在识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在《诗经形释》自序中,徐昂说他研究《诗经》“首从声音入,其次形体与义理……审其音,别其形,由是而究其义,诗之教在乎是,即学在乎是。”[2]强调同时关注《诗经》中文字的形声义三要素。另外,他也为我们如何学好形声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孔子推崇《诗经》的社会功用所不同,徐昂更为注重探讨《诗经》中的形、声、义——阐发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品类、构造等。以《诗经》为研究底本,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徐昂认为可以从《诗经》中字句的声音切入,进而去认识字的形体和义理。就字与音的关系上,他认为“字由音生,文字创始时所读之音,与未有文字时语言中各个单音,无有殊异。”而因为字后于音而出现,也可以通过字义、字形来推求造字以前的语音,如其一,对于名物或形容或动作,由单音而复叠其音,如“风风火火”由两名物复叠而成;其二、骈列而联绵之词,或发声相同,或收韵相同,或声韵均同,如收韵相同之词“窈窕”;其三、两音疾呼,连成一音,如“诸”字,“之于合字,疾读之曰诸”;其四、感叹及语词完全表音,发声大半属喉音,“收韵衣乌于三韵居多,双声叠韵寓其中焉”;其五、对于动物所发之声音,模拟动物的鸣声而加以称谓,如“猫声为苗苗而呼为猫,鹊之声为昔昔(昔古音错)而呼为鹊。”
在对《诗经》的研究中,他往往由音别形、义,或由形、义究其声,无处不将汉字的形声义结合起来研究。语文教育者在識字教学中也应该把握汉字形音义相统一的这一特点,逐步形成正确的识记汉字的方法,使识字教学更为科学、有效。教学工作者在识字教学时,教无定法,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和汉字不同特点进行形音义结合的教学——从字形入手,理解字义,汉字的表意特性决定了从形入手是理解字义的最佳方法,如学生在学习“日”、“月”、“目”、“鼠”等字时,教师可直接出示这些字的古文字形,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字。同样,也可以从音入手,记住字形,或从义入手,区分字音、字形。
二.教学方法:板书教学的启发
《徐氏全书》凝结着徐昂毕生的心血,是其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在书中阐发自己的思想时,徐昂不仅旁征博引,还多用图示的方法来使其论点更为直观,从而使学问不生硬、刻板,反而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益修文谈》卷二,徐昂以“孟子荀卿列传篇法包裹图”来阐述司马迁《史记》中谋篇布局之精妙,图如下:
图文结合展示出解说要点,这样的表达形象而直观。其他诸如“酷吏列传脉络图”、“孟子荀卿列传脉络图”等,都展现了徐昂巧用图形来解说内容的智慧之处。《益修文谈》是徐昂谈论“作文”之道的重要著述,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还原其实际教学的原貌,但《文谈》中的这些图表仍可让我们体会到课堂讲解的清晰,是完全可以视为精彩的板书设计来看的。观之现代的语文教学,虽然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课堂并为师生双方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弊端,如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师投入精力大、耗时长等。而传统的粉笔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 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且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需要思考板书如何设计才能有效将突出教学重点、表达直观、巩固记忆等多种作用融合,为学生呈现出更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徐昂的这一解说知识的方式,既是对传统板书特点的肯定,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下电化呈现泛滥的反思。
三.教育指向:发掘国文教育的民族担当
“治学不可畏难,学问艰深,我无如学问何,锲而不舍,学问亦无如我何”是徐益修始终坚守的治学精神。在考上秀才后,他开始日夜攻读三典,即《康熙字典》、《英文字典》和《日文字典》,稍一分神,就用锥刺左手虎口,做到了悬梁刺股的境界。他为师数十年,最重要、也最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就是以身作则,时时为学生树立勤奋治学的楷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治学态度。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如此才能为学生做出有益的示范作用。
因此,在教学上,徐昂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修养、品德的教导。他在“读《易》至大传‘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3]时,有所启发,将自己的字易为“益修”,为学为人,都坚持一个“德”字。徐昂身处乱世,抗战期间南通沦陷,其家里“濒临断炊”,“短米少盐”,此时,他有一学生在敌伪政权里担任要职,听说了这一消息之后,亲自带了食物和银钱送到徐益修家里,结果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并称自己“饥犹择食”,其民族气节可见一斑。在治学上,徐益修常教导其弟子“学术分析,须循公例,匪容私见”,认为以此才能辩学术是非。他善于从长远角度培养学生,百年树人,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教育中,徐昂突出文字教学的重要性。他重视作文的实用性,力求“研治实学,务骛空文”。为使文章有为而作,他为一些小人物写了不少传记,如《书陈老人》中,他刻画出一个敬业的司校钟老人形象,表达他对老人敬业精神的敬重。
同时,文字在他看来,也起到维系民族文化的担当作用,认为文字是“灌输文明统一政策之母,盛衰所伏,国家系之……故世界之竞争首在文字,强国之谋人国也先致力于他国文字,以为进取计”。他在《周易对象通释自序》中谈到,“英有达尔文之进化论,德与苏有马克斯列宁之唯物论,我中国有伏羲氏之易……”认为易学是一种可以与西方进化论、唯物论相提并论的、体现了我们本民族的宇宙观、历史观的哲学思想。这些都表现出徐昂作为一个在他那个时代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有着对本民族文化和学术的传承使命意识,并一直尝试寻求传统学术与西方思想的对接。因此,为了达成“百年树人”、救国图强这一理想,他主张重视国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除外国文一课外关于东西洋学之教科书,皆当用汉译之本……至于预储译本,则主教育者之急务也。”
语文教育的意义极为重大,不仅担负着学生素质教育的使命,同時,也是维系民族文化的担当。因为在各科教育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实施本民族的母语教育,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握和传承本国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既对一国之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又需要历代教育家不断的探索教育之有效方法,领会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对于国家的意义。前辈如张謇、徐昂等不仅在学术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研究、教育实践更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连登岗.汉字教学的高耗低效及解决办法[J].江苏:南通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3.
[2]徐昂.诗经形释《自序》[M].江苏:南通翰墨林书局,1932:2.
[3]徐天倪等.徐昂诗文选《自述》[M].江苏:南通翰墨林书局.1944: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项目“民国时期南通语文教育家谱系研究”(编号:B-2015/01/023)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