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传宏
板栗,俗称“栗子”,古代与桃、李、杏、枣并列,称为“五果”。栗子谐音“立子”,我国民间男婚女嫁时,其与红枣、花生同为吉祥物。
我国栗子的产区极广,从东北的吉林、辽宁,到华北、华东诸省;从华南的云贵、两广,到华中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西北的陕西、甘肃,均有栗子出产。
桌上佳肴
栗子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随息居饮食谱》说栗“生熟皆佳,点肴并用。嫩时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风干,则甜而嫩”。故板栗素被人们视为美食,誉为“席上佳果”。
相传清代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翁同龢,因支持戊戌变法,被革职回乡,隐居在兴福寺。翁同龢常去王四的茅舍小酒店饮酒尝新,渐渐与王四相熟。中秋节后的一天,王四见翁先生又来饮酒,连忙准备了—道点心,翁同龢品尝之后,觉得香甜爽口,连连称好。这道点心就是现今常熟八大名点之一“桂花栗子羹”。
袋中珍药
板栗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可以入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古代,被誉为“山中药”。其栗树皮、果实、果壳、叶、根皆可入药。《千金方》 说: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栗果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功效。“栗子生食可治腰脚不遂,捣烂敷受伤局部可治瘀血肿痛。”药王孙思邈认为:“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唐代 《食疗本草》介绍以栗壳煮汁饮服,可治翻胃(即反胃)及消渴。宋代 《圣惠方》记述,将栗壳烧后研末,以粥汤饮服,可治鼻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栗子的作用做过深入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中说:“栗气温,无毒,益气厚肠胃,令人耐饥。治肾虚,腰腿无力,疗筋骨断碎。”
现代医学也认为,栗子具有补肾气,强腰膝,延缓人体衰老的功能。
食療方
我国民间的食疗验方颇多,现介绍几款,供读者试用。
生栗子 鲜栗子肉30克,细嚼成浆咽下。每日早晚各1次。功能补肾益气。适用于老人肾虚、腰腿酸软、脾胃虚弱。
栗子烧肉 栗子肉100克,瘦猪肉100克,生姜3片,加适量盐共煮服,每日1次。功能补肾平喘。适用于肾气虚咳喘。
板栗炒香菇 板栗肉100克,香菇60克,加调料,共炒食。功能补肾、补气、益胃。适用于年老体弱、气血两虚。
栗子红枣粥 栗子肉20个,红枣10个,大米60克,共煮粥,加适量糖服食,每日1次。功能健脾温胃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腹泻。
白糖栗肉 栗子肉2个捣泥,加少量白糖,日服2次。功能益肾补气。适用于小儿脚弱走路迟。或栗子去壳磨粉,取适量煮成糊状,加白糖喂幼儿。功能健脾止泻。适用于小儿腹泻。
红糖栗子 栗子肉10~20个,红糖适量,煮熟,每晚睡前服。功能健脾补肾。适用于病后体弱、四肢无力、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