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科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推进实践育人中,志愿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组织实施环节也存在不少问题。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中的功能作用,可从建设志愿服务文化、创建志愿服务基地,打造志愿服务精品项目等方面着力,从而推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的一直重要力量,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对推进志愿服务深入发展进行总结部署,突出强调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当前,把握志愿服务的核心要义,立足各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质量,也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实践育人的开展。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可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内化,推动理论联系应用于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等。大学生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赛会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中,大学生积极参与国庆游行、晚会等活动,再次赢得了广泛赞誉。多年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搭建了有效平台。
1.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人的道德品质既要靠思想的教育、文化的涵养,更需要在亲身实践中逐渐修养养成。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树立尽自己所能为他人服务的人生观,摈弃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个过程就是一项社会道德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的过程。志愿服务活动以帮助服务他人为目的,不计劳酬,奉献社会,引导大学生摈弃自私自利、抵御市场经济带来的逐利性和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为人民服务,以集体利益为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既锻炼了技能,也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更加切身体验到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从而自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情操。
1.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推动社会的有序运转、与他人和谐共生而秉持的一些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在现代社会,社会责任感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生力军,更应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能够深入到基层、边远地区,走进企业、社区,服务于大型会议赛事等,能够深刻感知社会各个领域层面,接触了解各个群体,深度体验生活、感受民生民情,激发自身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责任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学习经历大多局限于学校,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社会实践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感知社会、适应社会、走入社会的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推动大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广泛接触社会,积极参加扶危济困、应急救援、重大活动赛事、公益救助等领域,对于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承受压力等能力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能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外化于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促进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判断和吸收强化,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不断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在高校得到普遍认同和践行,志愿服务在高校得到全面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一自身的良好表现改变了人们对90后,00后这一青年群体的偏见,看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积极向上、向善的优秀品质,他们以行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但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暴露出以下几个值得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2.1 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缺乏持久性
大学生普遍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表现出极大认同,能够自发或在集体组织下,不计劳酬、不畏劳苦,尽其所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去。但与此同时,纵观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志愿服务行动都缺乏持久性、可持续性。从参与者方面来看,在各类志愿服务实践中,大学低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较为高涨,积极参加志愿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但随着学业、就业、考研、考证等压力增大,学生逐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次数减少,慢慢退出志愿服务社团,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也随之减弱直至不再关注。从组织方面來看,无论是组织招募、参与人员,还是服务活动内容、活动反馈总结都多为临时性,短期性,很多很好的志愿服务项目没有得到坚持深化,很多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没有得到保护强化,很多活动没有及时总结表彰提高,这些从长远来看都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开展。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缺乏高效性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立起13余万个志愿服务组织,这其中依托高校建立的志愿服务基地又居多数。目前高校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导,其他各种类型志愿服务社团为补充的志愿服务组织架构。这些组织多由学校团委及各院系团总支指导,由指导教师或者学生骨干负责组织实施。在具体实践中,一般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多经过上级组织提出任务需求——志愿服务组织负责宣传、招募、培训——志愿者参与活动这一流程。这种由上及下的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志愿服务任务的下达和组织开展,但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经历这一套部署组织过程,组织管理效率大打折扣。有的活动如果没有及时招募到合适志愿者,志愿活动就会变成硬性任务摊派,难以让参与其中的学生感受到应有的荣誉感责任感,志愿服务的激励、凝聚功能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缺乏专业性
近年来,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以及抗震救灾、扶危助困等急事难事中,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勇于担当,有效弥补可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助推了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但在志愿服务中,也出现很多志愿者能力素质达不到任务要求,或者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训才能完成一项任务,导致志愿服务成本增高。事实上,一个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总体上来看较为齐全,如果将学科专业、兴趣爱好和志愿服务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让志愿服务及成为大学生涵养服务奉献精神的阵地,也成为专业知识应用实踐的平台,将会极大的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3 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应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将志愿服务活动建设成为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
3.1 建设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
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开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在大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的同时,也应重视和加强志愿服务的基地建设。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共同打造大学生能够长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从而将服务项目、服务部门基地化,有效解决志愿服务的不可持续等问题。在持续的志愿服务活动基地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还能够加强与服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加深对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深层次了解,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盲区和不足,从而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如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地区的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打造如会务服务、旅游服务、沿线国家语言服务等志愿服务基地,这些将会为当地政府推进“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参考和帮助。
3.2 打造志愿活动精品活动
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号召和提倡学生积极参与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坚持适宜适量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讲求实效”。大学生志愿服务既要体现无偿、公益等志愿服务特征,也要兼顾大学生身处求知求学的重要阶段,成长成才的迫切愿望,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相结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志愿服务规划时,要把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既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志愿服务的功能。兼具这两者目标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既有持续、深入开展下去的根基,也将凝聚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服务中受益成长。
3.3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建立专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和服务质量。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熟悉运用各类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宣传、招募培养、监督管理、反馈提升等环节,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交流共享平台。制订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考评措施,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之中。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