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与教学的主要方向为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评价。
在幼教领域,研究儿童的重要性恐怕已经无人不知了。作为教师,我们在工作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儿童,他们随时在说话、走动、玩耍、吃喝……然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什么方面?研究儿童对教师工作的启发是什么呢?
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课程研究的经典著作,他在“如何确定课程目标”一章中,将社会、儿童和学科知识三者并列作为课程目标的来源。在对儿童的研究中,泰勒认为应该研究儿童发展需要和兴趣。其中,发展需要最为重要。
什么是儿童的发展需要呢?
“需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有两个:应该有或必须有;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拉尔夫·泰勒对儿童需要的界定与《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种用法一致,他认为“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即需要”。拉尔夫·泰勒所说的“公认常模”并非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而是指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简单地说,儿童的发展需要就是儿童现有水平和应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为教育目标的拟定提供了依据。把儿童的需要视为教育目标的重要来源的理由是:家庭和社区中的日常环境通常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发展机会,教育机构没有必要重复儿童在园外就可以充分获得的教育经验,教育机构的努力应该集中于学习者目前发展中存在着的严重差距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里,《纲要》所提出的根据儿童的需要来确定教育活动目标、根据儿童的现有水平来选择教育内容,与拉尔夫·泰勒所倡导的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一致的。
了解儿童尤其是本班儿童的发展水平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比如,一名幼儿园老师发现自己班上的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爱做向下跳的动作,经常从大型玩具上往下跳、从花坛上往下跳,甚至下楼梯到最后几阶时也会迫不及待地跳下去,但是孩子们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可能造成身体的某些部位受伤。于是,这位教师设计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健康教育活动。这个健康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从高处跳落的保护方法。老师通过组织幼儿练习并脚轻跳、脚尖落地促使幼儿在落地前适时调节屈腿的速度和幅度,以减少对身体的震动。“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就源自教师对自己班级儿童行为的观察。教师通过对儿童的观察确认儿童有习得“高跳下”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点开展活动。以儿童发展需要为基础设计的活动不但符合本班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能够积极保证儿童的学习能够在原有水平上有适度的挑战。
对儿童发展需要的准确分析也是教师指导儿童学习的重要前提。比如,在观察非非点数的时候,教师发现非非其实知道数字6代表6个点子,也知道5个点子再加1个点子就是6个点子,但是,非非无法做到把数词和物体完全一一对应(手口一致点数)。于是,教师决定在手口一致点数方面给予非非一定的帮助,包括:降低难度,将计数的点子改为实物,让非非借助具体的实物一一对应地点数。
无论是在集体教学还是在自由活动中,教师对儿童支持的适切性,首先在于教师对儿童现有发展水平把握的准确性,其次是教师对儿童应该达到水平估计的恰当性。只有当教师抛开自己的主观设想,能够基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兒童应该达到水平的差距来组织活动时,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才能够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