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
观点:养儿重在“质量”
代表人物:梅丽,35岁,大学教师
“养儿重在‘质量, 添丁不仅是‘添双筷子,更考验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一个孩子养好就够了。”在“80后”梅丽眼里,孩子和事业一个都不能少。有份让自己喜欢投入并收获成长的工作,有宽厚的丈夫和健康快乐的儿子,这是她追求的自由和生活。“其实,独生子女并不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孤僻、骄纵。只要教育得当,他们一样出色。”梅丽说,近年研究表明,由于父母给予的关注很多,独生子女取得的成就相对高。全球近半数的CEO是独生子女或家中长子。
“今天的女性,价值取向变了,不愿多生。”梅丽认为,她们不再把全部期望都系在孩子和伴侣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发展。
观点:成本太高,要不起
代表人物:习晓溪,31岁,私企工作人员
本人31,女儿8岁,对于二胎我也是很纠结,现在养一个孩子压力都大,再生一个,我的青春,自由,都没了!再说我和老公都在私企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竞争那么激烈,哪天下岗都不知道,没有好的条件真不想把孩子生下来受罪。我月薪9000元,老公8000元,每月房贷1500元,给孩子固定存教育金500元,一家三口保险1000元,电费水费物业费宽带费杂七杂八300,还有人情往来,孩子的小饭桌等等。孩子上小学是不花什么钱,关键是报这个班那个班,平均下来每月2000元,这还是少的,孩子现在眼睛弱视,光治疗加买的机器一年得2万元。这个家开销太大了,看起来我们两口子一年收入有20万元,到年底落不下几个,再来个二胎,不敢想!
观点:生二胎要讲时机
代表人物:刘璐,33岁,事业单位职工
其实我也没完全想好要二胎,只是身边人都催,说年龄不等人,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不仅你累,帮你带孩子的父母也累。最要命的是等你想要了年龄太大要不上怎么办?就这样一个催一个的,让我觉得生二胎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自然,长辈的考虑有他们的道理,生育确实要讲时机,年轻生和大龄生,首先身体和精力就是分水岭,而且父母的状态也在走下坡路,纵观身边帮带孩子的父母,基本都五十多六十出头,身体还算硬朗。假设你40岁了想要二胎,那时父母都差不多70了,你又要照顾小的,还要伺候老的,能忙得过来吗?
当然,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请得起保姆月嫂,有人能帮你带小孩照顾老人,只要你和伴侣身体条件允许,什么时候生你们决定。很多女性羡慕一些明星可以推后生育年龄,那是由经济条件等很多因素决定的,这种事还是不要瞎跟风的好,对普通家庭来说,生二胎是三个家庭的大事,真的要讲时机。
想通这些之后,刘璐没有了起初的迷茫,她决定要二胎,她也相信她的大宝和二宝会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长大。
观点:独木难撑
代表人物:赵佳,33岁,警察
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徐阿姨,54岁,前法院工作人员
“遇上父母重病,才领会什么叫‘独木难撑。”赵佳痛切地说。父亲最近患上膀胱癌,在医院做手术,半夜排队挂专家号、办理住院手续、陪做各种术前检查、照料术后生活起居。身为独生女的她,饱尝没有兄弟姐妹分忧解难的孤苦。赵佳痛定思痛下了决心:“不能让我的今天成为女儿的明天。我要再生一个。”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他们缺少亲情,遇到困难无助,伤亡风险难以回避。计划生育30余年来,我国已经累积1.5亿多的独生子女。相关数据表明,每1000个孩子,成长到25岁,大概5%的人会夭折。到55岁前,约12%的人会死亡。而独生子女的意外伤亡,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痛。
“每年除夕晚上,看到年轻人放鞭炮,我俩的眼泪不约而同地往下淌……”徐阿姨缓缓地说,“儿子走了7年了,当时只有23岁。每到春节,侄子、外甥们要拉我俩去他们家过年。我们都推辞了,不想触景伤怀。如今,我经常‘现身说法,告诫他们:要么不生,要么生俩!”
听了徐阿姨的现身说法,更坚定了赵佳要二胎的心愿,这是场艰难的战役,说心里话自己也不愿再遭一次罪,可为人父母就意味着要付出要牺牲,但这些付出和牺牲终有一天会有回报,到老年有所养有所依靠,多好!
观点:你有一颗把抚育孩子当作快乐的心吗?
代表人物:默默,27岁,知乎用户
“除非你有一颗把抚育孩子当作快乐的心,不然还是别要了,否则心态不好也教不出心态好的孩子,反而给社会增添负担。”知乎用户默默的观点很犀利。
默默总结了几种生二胎的目的:1.养儿防老。2.求男丁。3.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4.填補生活的空虚。
养孩子就是为了回报吗?不少人还带着“养儿防老”的思想生孩子,默默实在不能理解这种思维,这种功利思想掺杂在亲情中能快乐吗?都什么年代了还重男轻女,二胎就一定是男孩吗?如果不是难道要塞回肚子去?最可笑的就是填补生活的空虚,默默的表姐是全职妈妈,家庭条件优渥,可她总是不开心觉得空虚,让她出去找工作她不愿意,说跟社会脱节了不好找。最终她决定再生个孩子来填补她的空虚。默默听完在心里直呼“My God”,表姐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居然也有了这种可笑的想法,生完孩子就不空虚了?如果还是空虚,岂不是要把错都归咎到孩子身上?默默仿佛看到了不久后的一幕,表姐对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咆哮:“我为什么要生你!” 还有自己的父母,典型的为完成自己心愿式地育儿,默默是家里的老二,从小耳朵都听出茧子来的话就是“我为了你怎样怎样,你对得起我吗?”默默觉得这样的育儿观念实在令人反感,你不快乐,孩子更痛苦!
观点:二胎是儿子,可我不快乐
代表人物:肖磊,33岁,公务员
没错,我想要儿子,所以在有了女儿3年后,我就让老婆生了二胎。可是等到儿子真正出生后,我却并没有想象中那种终于到手的快乐,相反,更多的却是内疚、反思。
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呢?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因为父母的哭闹指责?所谓的社会压力?还是我虚荣的面子?
点燃一根烟,肖磊的思绪回到了一周前。老婆要生了,孩子7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通过B超知道了是儿子。父母和岳母两家高兴地在手术室外徘徊,我本来也是激动得手足无措地在微信群里回消息,正准备发红包,就被我父亲的怒气声掩盖了,我听到他在骂我的女儿,好像是因为她想上厕所,没人抽出手帮她,所以她尿了裤子,然后父亲让正在哭的她闭嘴。这些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每天都要在家里上演好多次。
我当时并未在意,最好的哥们儿来电话,因为兴奋我口若悬河得语无伦次。然后,我看到对面向我走来的女儿停了下来。
她站在那里,怯懦地看着我,眼里还包着眼泪,手里摆弄着5角钱一个的劣质小玩具。我都忘記陪她玩是多久之前的事了,我记得之前不小心踩烂了她的玩具,她又哭又闹了好一阵子,我忘记了那时有没有哄她,只记得我妈没耐心地呵止她说她哭声太大让我老婆心烦,因为当时我老婆在养胎,一家人都很小心。
很奇怪,我刚不是还很高兴吗?我的儿子很快就会被推出来,可我突然有种很难受的感觉,我3岁的女儿那么伤心那么无助地想得到家人的安慰,她此生最信任的人,一个是躺在手术台的母亲,一个就是她眼前的父亲。
可我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我挂了电话,招手让她过来,她瞬间跑过来扑进我的怀里,还抬头看我的表情。看见我对着她笑,她也笑了。我仔细地看她,好瘦啊,没有妈妈的照顾,穿着满是脏渍的小背心,一根小肩带还因为她太瘦滑到手臂去了,因为裤子尿湿被奶奶脱了,光着两条腿,简直就像一个小乞丐。
我妈以前总在我面前说她,说她闹,淘气,该打。可我现在抱着她,她安安静静,一只小手死死地抓住我的大拇指。
明明她这么乖,安静地缩在我的怀里摆弄自己的玩具。我说,爸爸陪你玩好不好,她兴奋地把心爱的玩具递给我,我们父女俩趴在医院的走廊上玩,陀螺缺了一个角,转不了几圈,可她那么兴高采烈,只是因为我愿意陪她玩了。
而这些又是她盼望了多久的事情?
我抱着她,一直沉默地坐着,直到我的妻子都已经被推了出来。
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场景,父母跑过去第一时间询问孩子,然后肆无忌惮地笑着,我抱着女儿跟在他们的身后。那一瞬间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也做了决定,我要好好疼爱我的女儿,好好陪她长大,永远不再辜负她。
说完自己的故事,肖磊控制不住地泪流满面,但同时庆幸自己醒悟得还算及时,他真心希望在全家人守着二宝欢天喜地的时候,千万别忽略了旁边那个小小的身影……
观点:要二胎,请做好心理准备
代表人物:袁付萍,43岁,心理咨询师
除去经济和人手因素,生二胎,整个家庭的心理准备是最难做到的。最重要的是给大宝做心理准备,你对大宝说:给你生个弟弟或者妹妹好不好?大宝坚定地摇头:不好!这种反应太正常了,是个孩子都会想到有个弟弟或者妹妹就会跟他抢妈妈了。如果大宝高兴地回答说:好啊!这也不是个好信号,他可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弟弟或者妹妹的出生意味着什么。
你需要告诉他多一个小宝贝的真相,比如:妈妈的肚子会变大,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抱他;妈妈会住院,有一段时间不能陪他玩;妈妈需要分出一点时间照顾小宝;妈妈晚上会带着小宝一起睡觉……听了这些,大宝可能就会不高兴了。
给大宝的心理准备是最难做的。好不容易做好了,你也要时刻准备着大反弹,说不定某一天大宝会大哭着喊道:“把弟弟/妹妹丢出去!”这还算轻的,搞不好还会给弟弟妹妹来上一拳头!所以,大宝的心理工作要时刻准备,不能掉以轻心。
你以为大人的心理工作就好做吗?错!大人比小孩子还固执!你的老公,他知道两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吗?要挣更多的钱!这是他率先想到的,接下来还有:更吵闹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天天生活,确定能接受得了?他需要夜里起来喂两次奶,第二天还能继续上班吗?能陪产后郁闷的妻子说说话吗?还有,他能带大宝出去玩,上演一出“爸爸去哪儿”吗?这很重要,因为小宝不能长时间出去,而大宝肯定喜欢整天出去玩,所以爸爸和妈妈,肯定会有各带一个的时候。此外,准妈妈、爷爷奶奶的心理准备也要做好,老一辈可能会想,过去那么多孩子都养了,还怕这两个吗?错,过去那是养,没有育。我们现在要的是两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他们还会想,带好孩子就行了,这种想法的爷爷奶奶特别多,他们不明白,妈妈得不到关爱,宝宝也不会快乐!
观点:生育要有计划,不要盲目跟风
代表人物:陆杰华,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如今全面放开二孩。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每一个阶段的改变都需要大数据统计。全面放开二孩后,从群体上看,“70后”受益最大,“80后”和“90后”生育二孩的占比较大。或许还有不少双独家庭的父母,想着终于可以不让孩子像自己的童年那样孤独地成长了。但是,面对突然增多的人口,社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似乎都变得比想象的更多。扎堆生二胎成了社会现象,这对家庭来说是大喜事,但从长远来看,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小,新生儿集中出生,月嫂难请,价格也水涨船高,紧接着入托难,上学难,找工作难,这些都可能成为又一轮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想给所有的家庭送句话,人生需要规划,生育也要有计划,调整心态,理性对待。
责编/樊婷
E-mail: fantingb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