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双, 王润生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33)
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理念初探
——以青岛第九中学设计为例
张晓双, 王润生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33)
文章通过分析人文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与应用,了解如何将人文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当中,运用多样的物质载体与表现手法,让师生时刻感受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特点。并以青岛第九中学设计为例,分析校园设计中人文理念的应用,力求塑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与人文关怀的校园,发扬人文精神、物质文化与人文价值。
校园; 建筑; 设计; 人文理念; 体现; 应用
对于校园建筑设计而言,人文层次是高于物质层次的更高追求,既要满足物质形态方面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文形态方面的建设。人文理念如何营造校园环境的氛围,并具备舒适宜人与深厚的人文气息环境,已经成为设计中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设计等共同需要被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一些校园建筑设计中由于缺乏对人文理念的考虑,一味的求新求快,而忽视了学校的建筑和空间布局能否展现出以人文本的特点,校园环境是否能为师生带来融洽、安定的感觉,并突出其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设计过程中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不能得到体现。本文将通过对人文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并以青岛第九中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到解决的对策,以期为日后此类校园建筑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青岛第九中学(青岛外语学校)是青岛乃至全国百年老校之一,其前身是由德国人所建的礼贤书院(1900~1919年),办学期间经历了德、日占时期以及国民政府时期,学校的持续发展使这份历史积淀延续至今。为改善办学条件,在青岛市西海岸发展新区规划设计了新校区(图1),并在建筑形式上借鉴青岛近代的建筑文化特色,将德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校区总用地面积17.5×104m2,总建筑面积13.3×104m2,东邻团结路,南侧为规划富源一号路,场地西侧是绵延的丘陵,靠近中德生态园,景观条件较为优越,但有一座山脊深入基地,使地块被切分得相对隔离。基地西高东低,场地标高落差较大,中部较为平坦。
图1 青岛第九中学新校区鸟瞰图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体现在人的心里和行为需求中[1]。校园中人文的构成是通过建筑与环境为载体进行传达,从而体现出校园的特点和文化特色,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校园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人文理念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使建筑、环境与人三者可以和谐共生。校园的人文构成从不同的历史和地域角度来看,不仅是一个时代文脉的传承,同时延续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也是体现浓厚校园氛围特色的重要保证。在校园中运用多样的物质载体与表现手法,如建筑、景观元素等塑造出充满浓厚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的人文景观,使校园环境更加充满朝气、活力,学生时刻都能被学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特点所感染,陶冶学生的高尚品格。
青岛第九中学规划设计时,不仅注重外在多层次交往空间形态的营造,更注重建筑所赋予的内在人文美。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积极处理周边山地环境与城市道路等之间的关系,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在保证校园延续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气质,营造一个人文关怀的校园。
我国的历史文化深远,其建筑如同文化一样在城市发展中影响颇深。文化与建筑的互通性,使人文理念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建筑中有所展现,让它变得更具内涵。校园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理念,彰显校园文化气质的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出舒适典雅的人性化校园。
3.1 历史文脉的延续
文脉所强调的是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之间的时空连续性。一栋建筑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功能和历史、文化意义。判别个体建筑与整体环境文脉的和谐程度,是衡量该建筑在环境中的意义与重要性的尺度[2]。校园有着浓厚的文化历史和回忆,文脉所具有的意义是通过校园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等来获得。校园历史、文脉、精神是其珍贵财富,体现了校园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也能给师生带来情感上的归属和文化认同感。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新的建筑风格被采纳使用,但传统的文化表现手法不可以被遗弃,它可以将历史驻留,延续校园的文脉。通过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人文背景与发展的详细调查研究,在设计中清楚表达校园的文脉和场地的自然演进情况。
3.2 文化属性的展现
作为一个具有校园文化传播任务与特点的教育性场所,校园环境的文化属性比较突出。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要展现出校园文化氛围的内在根源,体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校园所在地域特色的体现,以及对校园悠久传统的延续,建立一个具备强大文化根基的校园。还要通过环境中的精神、物质要素,对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展现。
3.3 地域特色的融入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建筑的地域性是受地理气候、当地地形、区域影响、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外来文化影响所联系起来的,这也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3]。校园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应与城市相交融,在不破坏城市原有秩序上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遵循城市的文脉。结合校园的文化,使得它们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顺应这种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才能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校园建筑设计中传承、适应地方特色文化,也是体现校园历史文脉的重要表现。
4.1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尊重人、关心人、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的一种人性空间的营造。校园建筑设计不应是单纯的由钢筋、水泥堆积起来的冰冷建筑,而是应与环境相结合,使建筑赋予人性化的设计和人文关怀的情感。人文关怀的表达形式多样,可以从设施的人性化、空间的艺术性、布局的灵活性等要素来体现。从而可以看出,在校园建筑设计中体现人文精神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一部分。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创造、独立思考以及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建设不应一味的存在于教学空间中,更应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空间紧密相连,从而促进师生间交流和相互启发,展现校园对师生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4]。
青岛第九中学由于基地的地形特点,在设计中为营造可辨识的校园布局形态及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开放的教育理念,设置了一系列公共、半公共的开放空间体系,注重节奏感,虚实相生。并且利用地势高差,逐渐抬高,形成参差交错、高低起伏的屋脊线。在山体附近设置具有较强围合感的校史馆和标志性高塔(图2),形成从操场一路攀升的景观轴线。并且利用地势在食堂前面设置了室外剧场和逐层攀升的看台,形成灵活、层次化的开放空间及全天候的活动区域和景观观赏空间(图3),使地面的交通得以贯通,丰富活跃了空间的趣味性,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
图2 校史馆展览
图3 生活区
功能分布上教学楼之间设置连廊,可以保证各单体之间有很好的交通联系,使师生们步行穿梭于各个建筑之间时免受风雨的干扰。同时,由南至北,校内各建筑被室外广场、庭园、台阶、平台及连廊贯穿,步移景异,室内交通力求打造全天候的步行体验。另外,在一些庭院内的地面也适当设计了硬质景观铺装作为紧急消防通道。人性化的室内外步行轴线遥相呼应,形成立体化步行网络流线。校内还设计了坡道供残疾人使用,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并且还在教学区各建筑内布置了无障碍电梯供师生及残疾人使用,尽显人性化的设计初衷。
4.2 特色建筑,彰显个性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应当要有自身独特的创新设计理念定位,遵循多元化的空间布局模式、建筑形态以及创造方法,与周边城市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5]。同时规划布局上力争节能低碳,应用生态性设计理念提升建筑的高品质。此外将人文理念及城市的历史文脉加入到设计中,不仅突出表达了建筑的气质神韵,也可与城市的形象相呼应。
青岛第九中学设计中结合青岛近代的建筑文化特色,在建筑形式上得以借鉴,让其相适应于环境的风格,将老校的传统风貌得以延续又不缺乏新的时代特征。通过传统空间的布局模式,为学生提供富有韵律和变化的建筑空间环境。在设计上结合校区内的地形特点,通过轴线、对景、建筑形态等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体现出秩序和空间围合感。根据校园的规划布局及山体走势,在基地中设置了3条主要轴线(图4),整个校园沿轴线呈对称布置,保留山体作为中心景观的同时,形成丰富的空间围合层次,突显个性。
图4 轴线分析
校园设计中结合学生行为特点,强调以学生的使用、交流等功能要求为建筑布局的依据,合理的进行校区的规划(图5)。将教学、生活及运动3大主要分区内的功能各自集中布置,形成动静分离格局,将3个区位布置成三角关系,使3区之间的流线明确、简捷,避免交通流线的交叉干扰。同时为了满足日常的使用要求,在校区内形成步行交通空间体系,为校内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图5 总平面图
4.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毛主席曾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句话,然而在当今建筑设计中对我们同样受用。在设计中既可借鉴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可融入国外古典建筑风格的特点,巧妙展现出建筑的多元化。所以对现代建筑设计时不应将传统的建筑风格彻底遗忘,它是民族与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也是其精髓之所在。在“洋为中用”上,我们可以对国外古典主义风格进行提炼、精简等手法,将其精髓为我们所采纳,以实现建筑的高贵特质。
青岛第九中学建筑形式上借鉴了德式建筑风格,并对其造型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简化,使整个校区在满足功能适用的同时,又能将现代气质与古典风格融为一体(图6),既体现了老校的历史性,又不缺乏新的时代特征。为使立面装饰更加丰富和高贵,打造富于韵律感的立面节奏,选用坚毅挺拔的附壁立柱作为立面的控制性元素,并搭配拱券结构元素及精致典雅的细部处理手法,彰显了浓郁的古典主义色彩。
图6 教学楼
景观设计上借鉴欧洲古典艺术布局理念,院士广场、李贤门廊、台地花坛等节点贯通南北线,营造了一个仪式感强又富于变化的景观主轴序列(图7)。在报告厅北侧布置了校史馆和李贤庭院,庭院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起、 承、转、合”的布局理念,用古典的语言表达出“山、水、林”的自然元素,营造一个清新宁静、景色优美的休闲区域,方便师生的生活和交流。
图7 入口景观轴线
对建筑领域而言,校园建筑设计中人文理念的融入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氛围完美交融,使校园环境更加契合人文特质。塑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与人文关怀的校园,继承人文精神、物质文化与人文价值,并倡导人文环境对文化传统、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活的尊重与回归。
[1] 夏莺.人文精神影响下的当代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
[2] 王旭光.大学校园规划之人文空间构建[D].燕山大学,2010.
[3] 肖国浩.建筑设计中人文理念的应用体现[J].城市地理,2014(8):46-47.
[4] 袁礼.大学建筑与人文关怀[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3-79.
[5] 张姗姗,梅洪元.校园建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王润生(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
张晓双(1990~),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244.2
A
[定稿日期]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