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易易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阿坝县空间形态演进历程研究
程易易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和归纳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阿坝县相关记载和文献资料,总结出阿坝县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历程,探测其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并从自然环境、宗教文化、部落制度及贸易四个角度出发探讨其对阿坝县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以期为阿坝县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阿坝县; 聚落; 演变; 影响
阿坝县全县面积10 352.4 km2,总人口50 199人,藏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0 %,是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阿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由于其处于藏族文明边缘地区,受到了藏文化深刻的影响。
阿坝县县境北部和东部是广阔的高原浅丘草地,西部和中部为深丘状草地,逐渐向南部高山峡谷林区地形过度,呈现出高原山地向高山峡谷过度的地貌特征。阿曲河在群山中贯穿整个阿坝农区,其周边土地较平缓,成为当地居民聚居之地。阿坝藏民信奉佛教和原始苯教,这里有藏传佛教四个教派和苯教的寺院。在阿坝地区,寺院和村寨混合在一起,藏区的寺院不仅是宗教中心,同时具有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及教育中心等多重功能,它是广大信众与宗教取得联系的最佳场所。在民主改革之前,阿坝地区保留了部落制度,他们在社会组织、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习俗方面具有不同于卫藏地区的特征,形成独特的藏民族分支——民系,是构建于本民族框架结构中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团体。
2.1 空间形态演进历程
麦桑老官寨为阿坝县城建设较早的建筑,位于阿坝县哇尔玛乡铁穷村,市场始于18世纪末麦桑第九世女土官阿布萨时的“土陶商贸交易集会”,处于土官官寨南部到河边空地上,进而形成一定范围的聚落(图1)。1862年,建立赛格寺院,位于现今县城东郊1 km的成阿公路边上。随着赛格寺院的建立,周边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聚落(图2)。1870年,建立格尔登寺院,周边也伴随有聚落的建成(图3)。1928年,麦桑土官在格尔登寺院附近建造几十座房屋,原始市场出现,成为甲尔康(汉人住处),形成草地最大的集贸市场。此后一年,阿坝麦桑部落民间综合商场“崇拉”市场初步形成(图4)。随后,格尔登寺院西侧聚落形成(图5)。随着县城的不断发展及其自我完善,逐步形成现今的阿坝县聚落空间形态(图6)。
图1 麦桑老官寨及市场形成
图2 赛格寺院及其周边聚落形成
图3 格尔登寺院及其周边聚落形成
图4 甲尔康及“崇拉”市场形成
图5 格尔登寺院西侧聚落形成
图6 阿坝县现今聚落空间形态
2.2 县城演进历程因素分析
2.2.1 麦桑官寨及其部落的选址和形态
官寨一般选址于地势较高的地方,顺着山体走势深入山体,利于防御,也可避免洪水泛滥。官寨不处于部落的中心,不具有中心性,其形态的形成具有“自然性”,其他部落散布在外围,在方位、朝向上均未有意与官寨发生关系。
2.2.2 赛格寺院及其周边聚落的形成
1862年,在临近麦桑官寨南侧,赛格寺院落成。当地住民的宗教信仰使得聚落围绕寺院逐步形成,房屋的布置没有规律,相邻房屋之间仅留有通道,且未形成有组织的道路,没有较大的公共开敞空间。
2.2.3 格尔登寺院及其周边聚落的形成
1870年,格尔登寺院落成,以期控制尽可能多的聚落,格尔登寺院远离赛格寺院,在平原西侧选址。较之赛格寺院周围的聚落,格尔登寺院周围聚落的形式更加统一,排列更加有序,可较清晰分辨出明确的道路,但并未形成开敞空间。
2.2.4 甲尔康及“崇拉”市场的形成
麦桑官寨南侧存在最早的集市,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山体中,不便于进行大规模贸易。此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经济的大门,受到外界经济的刺激,为求发展贸易,吸引外来商人前来经商,“崇拉”市场在平原地带选址。在贸易中发展起来的聚落,呈现出与寺庙周围聚落显著的不同。贸易聚落空间可清晰辨识出主要道路,且沿街建筑较地块中间的建筑密集。另外,聚落没有明显的中心,未建立寺院,其是在贸易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聚落空间形态。
2.2.5 格尔登寺院西侧聚落的形成
“崇拉”市场中的住民以外来汉人及其他前来经商的非藏族少数民族居多,民族之间的差异使得藏民聚落的选址远离“崇拉”市场,同时考虑到寺院的影响,格尔登寺院西侧逐步形成又一个以藏民为主的聚落。同20世纪70年代修建于格尔登寺院周围的聚落相比,其建筑形式、规模基本相似,整体形态更加规整。
3.1 自然环境
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半牧半农的生产方式,形成藏民的三大居住地点:固定的村寨聚居区、半固定冬居点和流动牧场帐篷。其中,固定的村寨聚居区主要沿着阿曲河两岸分布。上述分析的阿坝县县城属固定聚居区,其所处的地势较为平坦,主要沿阿曲河流域两岸发展,沿阿曲河垂直方向的发展受到周边山体的限制。
3.2 宗教文化
在阿坝,每个聚落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寺院。居民除了重要时刻去重要寺院外,日常生活中会尽可能减少距离,到最近的寺院进行转经、拜佛等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寺院的控制半径,寺院之间便形成了一张覆盖阿坝地区的网络。寺院力争控制尽可能多的聚落,所以他们之间的距离一般较大,使得阿坝县聚落的形成之初,不是以连片的形式发展,而是呈现“多组团”形式,与寺院的分布规律相符。
3.3 部落制度
由于部落制度及政教合一的体制,导致阿坝地区以麦桑土官控制的村寨成犬牙交错的形态分布,这些聚落以官寨为中心,基本围绕其外。除官寨外,其他聚落格局和形态大同小异,并且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呈现出无中心式的均质特征。
3.4 贸易
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逐渐影响到远在内陆的阿坝地区,受到来自外界经济的刺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阿坝藏族传统扎崇节的形成,各路商贾纷纷前往阿坝经商。加之麦桑土官华尔功成烈鼓励经商,为使得贸易顺利进行,不受自然地形的限制,市场选在中阿坝较为平坦的平原地带,远离阿坝官寨。随后,阿坝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多地商人云集阿坝,日中为市,形成繁华的“崇拉”市场。
少数民族是长期形成的完整系统,在自然环境、宗教文化、部落制度、贸易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有的阿坝县县城聚落空间形态。本文主要研究阿坝县聚落空间形态的演进,其形成历程及其影响机制。充分了解历史,发掘其内在的影响因素,从而对阿坝县县城未来的发展提出更加合理、切合实际的建议。
[1] 胡洋,张晓莉. 阿坝藏族住宅、聚落与人文环境形态研究[C].第六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 2007.
[2] 郦大方,李林梅. 部落制度下的上、中阿坝聚落[J]. 华中建筑,2010(2): 159-165.
[3] 郦大方,李林梅. 上、中阿坝(阿坝县)藏居空间构成[J]. 住区,2012(2): 60-68.
[4] 郦大方. 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解析[D]. 北京林业大学,2013.
[5] 郦大方,李林梅,金笠铭. 上、下阿坝(阿坝县)社会文化与聚落[C].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论文集, 2009.
[6] 《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 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M].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7] 阿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阿坝县志[M]. 名族出版社,1993.
TU-024
A
[定稿日期]2016-08-24
[作者信息]程易易(1990~),女,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城乡规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