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强
(绵竹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竹 618200)
慢性胃病从肝论治
张开强
(绵竹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竹 618200)
消化内科门诊诊治慢性胃病患者中大部分经B超、胃镜等诊断为慢性胃炎,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等,经本人临床探索与总结,发现胃发病与肝脾两者关系中,肝的疏泄功能占主导地位,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治疗胃部疾病中疗效肯定。本文对肝胃关系以及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和肝胃郁热性慢性胃病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从肝入手治疗慢性胃病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慢性胃病;肝;肝胃关系;辩证论治
消化内科门诊诊治慢性胃病患者中大部分经B超、胃镜等诊断为慢性胃炎,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等[1]。本人经上时间临床探索与总结,发现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治疗这方面胃部疾病中疗效肯定,现将为从肝入手以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功能的正常运转有赖于肝的疏泄,脾的运化、升清。《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血症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说明了脾胃功能失调的不同表现,两者的功能正常均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发挥正常。“肝气犯脾,在上则眩晕,在下则飧泄;肝气犯胃,在上则呕逆嗳气,在中则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便秘”,此即说明胃的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与肝的关系较胃与脾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人临床中遇到的病人以气滞导致的症状较多见,而脾胃气虚的症型逐渐减少。李东垣《脾胃论》“甘温除热”、“升阳散火”两大治法是基于脾胃内伤为由,以脾胃气虚,脾胃气机升降失司为病机,以升发脾胃中元气而创制的,当时战乱频频,因劳役,饥饿等导致内伤虚损疾病多见。本人在临床中针对萎缩性胃炎有此症型者方用之。目前社会安定,丰衣足食,脾胃发病多由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思虑气郁而伤肝,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而导致肝胃不和,最终出现胃病症状;即使有表现为纳差、乏力等以为虚证者,但看其舌脉并无虚相,乃是胃气失于肝之疏泄,胃气郁滞,呈现出气满而无法受纳水谷之“实”,欲恢复其“实而不能满”的正常生理状态,需首先疏肝行其气机。
基于此,本文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通过辨证分析将此类病人大致分为两类(1)肝胃不和:嗳气、反酸、胃胀、呕恶、胁胀,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以胀满为主者方中将枳壳改为枳实,加木香、厚朴、佛手、香橼;有呕恶嗳气者加半夏;反酸加浙贝母;以疼痛为主者加延胡索、降香、法落海。(2)肝胃郁热:嗳气、反酸、胃胀、呕恶、胁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数。治宜清肝和胃。原方加牡丹皮、栀子;以胀满为主者方中将枳壳改为枳实,加青皮、厚朴、佛手、香橼;有呕恶嗳气者加黄芩、竹茹;反酸加浙贝母;以疼痛为主者加延胡索、降香、法落海。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枳壳、陈皮、甘草),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2]。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本方用治胃病,通过加减化裁,疗效益显。因“六腑以通为用”,其病位在胃,胃为腑,乃采取通法为主。故枳壳改为枳实,配合厚朴、香附、木香、陈皮行气,若有腑实之症,可加大黄中病即止。柴胡、香附、佛手、香橼疏肝;疼痛多为气血不和,郁滞不通,故用川芎配合延胡索、降香、法落海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既可缓急止痛,还可制约行气药之刚燥之性。此方虽未用参、苓、术等,但并未出现耗气伤气之弊。
现代社会物资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较多,导致各种心理精神因素对上消化道疾病产生影响[3]。门诊消化科病人中主要表现有胃痛、嗳气、反酸、胃胀、呕恶、胁胀等,多在门诊服用抑酸药及促胃动力药物,但停药后屡见病情反复,最后常求治于中医药。本文作者从肝入手,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病,经过精确诊断分型,合理用药后,临床疗效显著,为中医临床从肝入手治疗慢性胃病提供参考。
[1] 揭海万.慢性胃炎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候及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
[2]吴凤海.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举隅[J].内蒙古中医药, 1995, 21(2):34-34.
[3]张开强.精神因素对男女上消化道疾病的影响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2,05,733-734.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2.077
2095—9559(2017)02—3001—01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