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井冈山燃起脱贫的星星之火

2017-03-13 03:22武圣俊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茶厂芦笋井冈山

本刊记者|武圣俊

红色井冈山燃起脱贫的星星之火

本刊记者|武圣俊

在中国革命摇摇欲坠,悲观的情绪笼罩着红军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红军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让井冈山精神这团圣火照亮了中华大地。现如今,革命老区井冈山再次燃起了星星之火,这是一团脱贫的火焰,井冈山地区已经在全国率先吹响了脱贫的号角。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很多人对井冈山的印象都是从教科书上开始了解的。苦,这是人们印象中井冈山的味道,“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这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真实写照。红,是人们眼中井冈山的颜色,直到现在,井冈山都是中国人忆苦思甜的红色旅游胜地。

在井冈山的山间公路上可以轻易看到这样的景象。车外青山绿水,山上翠竹与劲松交相呼应,村庄伫立在山脚下平坦的土地上,清一色的多层小洋楼映着山景显得崭新而又优雅,不少楼房面前还停放着小汽车。这样的景象让人很难寻觅到贫困的痕迹。

井冈山山好水也好,但是这里的老百姓曾经确实很穷。井冈山市位于湘东与赣西交界的山区中,土地资源贫乏,加上过去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这里的老百姓饱受贫困的困扰。山不转水转,科技部和地方政府长达数十年的扶贫工作终见成效,在当地企业的带动下,井冈山地区的人民正在用双手和科技的智慧战胜贫困,成长为懂技术的新农人。

培育了两个大学生的茶农

三月将近,井冈山的茶树在春季温暖的山风里渐渐苏醒。在静谧的山村里,在井冈山茶厂工作的曹玉明正在收拾自家楼房里的客房。再过不久就要出新茶了,那时候是曹玉明家最热闹的时候,因为采茶时节家里会住满外地来井冈山采茶的工人。

近些年来井冈山茶厂在当地科技部门的帮助下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接,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迅速扩大规模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每年在春天采茶的季节,茶厂都会从安徽招来大量的工人,而茶厂给工人们安排住宿的地点就在他家。每年茶厂都会为他安排采茶工人住宿而付一笔费用,这对曹玉明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曹玉明家有七亩田地,其中有六亩都在2015年的时候承包给了茶厂。曹玉明用自己的地入股给茶厂之后,不管茶厂的效益如何他每年都可以得到三千块钱的土地租金和入股租金20%的分红。由于自己是村里的蓝卡贫困户,曹玉明自己在为茶厂采茶的时候,自己采的茶叶每斤还可以得到高于平均价格5块钱的补贴。“这都是政府和茶厂对我的照顾啊”他由衷感慨道。

井冈山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每年到这里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前的曹玉明非常苦恼,一方面他是村里的贫苦户,赡养久病缠身的母亲和供养两个上学的女儿,经济支出巨大。另一方面是看到当地发达的旅游资源,却不知如何利用给家庭带来可观经济收入。政府了解到曹玉明的情况后,将他家纳入到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同时帮助他在自己家里做起了农家乐。现在,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每到旅游旺季来曹玉明家投宿的游客络绎不绝。依靠农家乐和茶厂的工作,曹玉明家的收入不断增加。

现在的曹玉明成为了村里人津津乐道的对象,更收获了村里人艳羡的目光。因为他不仅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帮扶之下摆脱了贫困,更将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现在曹玉明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小女儿也正在江西某大学读大一。

就在几年前,曹玉明家里的光景还是举步维艰,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家里的主要收入全靠七亩散落的薄田。那时家里只有自己和妻子能够管理农田,由于井冈山自然原因,地里的庄稼产量极低。两个女儿一个刚上大学一个还在念高中,大女儿每年学费就要八千多元,一家人被贫困折磨得焦头烂额。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那时候曹玉明的两个女儿看到父母辛苦的支撑这个家,为了减少家里的开支甚至一度有了辍学的念想。了解到曹玉明家里的难处之后,村里将他家评为了蓝卡贫困户,开始大力的帮扶他们一家人。后来在政府引导和茶厂的帮扶之下曹玉明靠辛勤的劳作挣脱了贫困的纠缠,现在黄玉明家里的生活条件已经赶上了村里的平均水平,并新修建了三层楼房。迎接他的将是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曹玉明只是井冈山众多脱贫茶农中的一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注重科技扶贫,井冈山扶贫工作才取得如此飞快的进展。现在井冈山的茶农都可以参加科技局和茶厂举办的培训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掌握发家致富的长久之计。

告别水泥,她与香甜草莓为伴

今年拿山乡草莓基地生长的草莓长势喜人,60岁的草莓工人兰冬妹喜笑颜开。慈善面庞堆积起的皱纹是与贫困岁月斗争的勋章,红色破旧的卫衣和一双充满年代感的皮棉鞋都彰显着这位女性的伟大。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十多年来,正是兰冬妹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在十几年前,兰冬妹的老伴在工地上干活时不幸发生事故患上了脑缩水,从此抱病在家无法劳作,每个月还要靠昂贵药物对抗病魔,当时兰冬妹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家的儿子和三个女儿。整个家庭的担子瞬间落在了兰冬妹单薄的肩膀上。

几年前兰冬妹还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她干着和男人一样的苦活累活,每车二百多斤的水泥在她的肩膀上也没有了重量。虽然贫困,但兰冬妹在坚持,直到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能够独立生活。现如今看着自己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兰冬妹回想起当初家徒四壁的时候,坚强的老人还是落下了心酸的泪水。

儿女大了,兰冬妹自己也老了,工地上的累活她再也干不动了。眼看失去经济来源,自己和老伴的生活无法保障的时候,拿山乡的草莓基地向兰冬妹伸出了援助的手。

井冈山地区生态环境绝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水果。现在拿山乡草莓基地已经成为了井冈山的新型特色产业,而建设草莓基地的初衷便是发展产业帮扶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达到企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的双赢目标。

兰冬妹将自己家里的七亩土地都承包给了政府,每年都有几千块的固定租金收入。现在兰冬妹的三个女儿都已经出嫁,儿子也在外地打工挣钱,都已经不用兰冬妹费心。现在,兰冬妹每天早上七点钟到草莓基地做一些采摘草莓的农活,中午十一点钟下班还可以回家给老伴做饭,吃过午饭再到基地上班,下午四点可以准时下班。每个月一千八百多元的工资能够维持她和老伴的日常开销和药物支出。

坚韧不拔的兰冬妹在政府和企业的帮扶下终于告别了钢筋水泥,60岁的年龄还能享受再就业的机会。兰冬妹现在可以做闲适的工作,对自己和老伴的晚年生活也充满信心。

在外打工的鹅岭女人回到了家乡

有一座山因为形似鹅而得名鹅岭。这里的山苍翠挺拔,山路蜿蜒通向远方。大山孕育了生命,但也阻隔了人们从山村通往城市的梦想。

“这里的老百姓勤劳,一年到头披星戴月地在土地上劳作,可换来的往往是微薄的收入。年轻一点的人宁愿去沿海一带打工也比种地挣得多。那些家里没劳力的老人,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来种点粮食也只够自己吃的……”这是井冈山贫困山区的现状,也是贫困户郑全保生活的写照。

嫁到鹅岭乡的郑全保,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早些年她和老乡一起在深圳一带的工厂里做工。她丈夫则在本地瓷厂做工,一边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和年幼的女儿,就连家里的四亩多土地也无暇顾及。

“种地赚不了钱,还不如苦一点出去打工,一个月还有几千块钱补贴家里。”

在外地打工的郑全保,先后在鞋厂、服装厂、电子厂都干过。“在外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每次我走的时候,女儿都拉着我的手说,妈妈别走……但是我不出去打工没办法,在老家就业机会少,种地又挣不到钱。”

2013年,李秉谦来到了鹅岭,这里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住了这个温州人。李秉谦下定决心在青山绿水的鹅岭乡做绿色蔬菜有机芦笋种植,要把自己的热血洒在像血一样红的井冈山。

先富带后富,科技来帮扶。李秉谦的芦笋基地不光租用了郑全保家的地,也给了她一个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在李秉谦的芦笋基地建成之后,这个勤快的女人就来到了基地工作,再也不用离开自己心爱的女儿去外地打工,也能好好地照顾自己生病的公公。租给芦笋基地的地每亩还有500元的租金,自己也不用为种田粮食产量低而苦恼了。

“在这里我每个月可以挣到三千块,一点不比在外地打工差,而且每天中午都可以去学校接女儿放学,照顾公公。在自己家门口做活很方便的。”郑全保幸福地说。而且李秉谦的芦笋基地在井冈山市科技局的帮助下修设水肥一体化管道,自动施肥浇水。为了保证绿色有机芦笋地里全部采用高端的捕虫器,完全不用打农药。这样在芦笋基地工作的郑全保也比较轻松,不用干太多的活。

现在郑全保在芦笋基地的收入加上丈夫在瓷厂的工作,一年下来两口人能挣六七万块钱。自己和丈夫都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干活,下班就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也能更好地照顾生病的老人。李秉谦的基地里留下了郑全保勤快的身影和幸福的笑容。

都说靠山吃山,临水吃水,致富的人都离不开勤劳,可是贫穷的人也绝不都是因为懒惰。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才能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走出贫困,迈向美好的新生活。曹玉明穷过,作为山里人,他却让自己的孩子见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兰冬妹穷过,但她用自己曾经沾满水泥的双手靠采摘草莓撑起了一个家;郑全保穷过,但是依靠芦笋基地脱贫致富对于懂得进取的她来说也指日可待。勤劳的人也许会穷一时,但勤劳的人绝不会穷一辈子。只要像井冈山这样对贫困户正确的引导帮扶,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技术,走上正确的致富道路,就不会一直贫穷下去。曹玉明、兰冬妹、郑全保只是井冈山数千脱贫致富的百姓中的缩影,他们见证了井冈山科技扶贫工作的成效。在新的时期,井冈山再次燃起了渐成燎原之势的脱贫之火。

猜你喜欢
茶厂芦笋井冈山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安徽郎溪:基地种芦笋 就业“家门口”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井冈山上唱井冈
福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