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2017-03-13 13:50:42田铭钊中共肇庆市委党校526020
大众文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田铭钊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 526020)

坚持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田铭钊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 526020)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扎根于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发展壮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坚持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的复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历史逻辑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继“三个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这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层面将包含中华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发展壮大。这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全体中国人的呼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是其灵魂,能够记录史册、世代相传的,也唯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节、一脉相承的文化。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文化不仅仅满足精神需要,还具有引领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中华民族要复兴离不开文化,中华民族要延续离不开文化。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只是到了清代晚期在西方列强的武力相向之下,我们的文化自信开始渐渐动摇。当前,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在悄悄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假如我们不能坚守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形成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许真的只能是“梦”。“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坚持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的复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自信,第一位的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基本的尊敬,对其生命力和传承有坚定的信念。泱泱中华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自己的文化脉络,蔑视传统文化是极端错误的。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中国现实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内容也有腐朽的成分,我们要客观理性的去对待,取其闪光之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太多的内部矛盾与冲突和外敌入侵,但中华民族却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归结为一点,就在于全民族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今天的中国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传统文化有着崇尚团结的精神特质。从古至今,我们的先辈在对待民族关系方面就倡导和平共处,以实现天下大同为目标。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在经过长期的磨合才形成,民族间尽管有过冲突和矛盾但交流与融合始终是主流。从先秦到今天,几千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五十六个民族血脉相连,难分难解,成为了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华大家庭。此外,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着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文化基因。从春秋时期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开始,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把“天下一统”当作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基于此,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理所当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直都不曾中断。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最终都是由分裂走向统一。不管是分裂的时间有多么长,分裂的情况多严重,无一例外的都会重新实现统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5历经磨难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蕴涵着宝贵而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中提出,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与当今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社会形态相适应,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继往开来。

二、重视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只要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就只讲先秦,或者只讲到唐宋明清文化,对于近现代的历史文化以及我们的红色文化却极少提及。这也是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原因。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用鲜血、汗水、写出来的,既有曲折和付出又有胜利和收获,在历史上这是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同时是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继往开来的现实基础。正是这一部历史清晰的告诉世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没有选择其他的政党。这部历史同时也是不断培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前进的路上经历过挫折与失败,正是这些挫折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非凡。面对艰难困苦他们没有退缩,总能自我修正,总结经验教训找到重新出发的起点,贯穿其中的就是百折不挠、从不放弃、舍身取义的革命精神。

从建党之初嘉兴南湖红船的13个代表开始,我们党的缔造者们无畏无惧、不怕牺牲,孕育了党的红船精神。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使我们党有效应对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危险,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局面。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到达陕北以后,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全民族抗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期间形成了延安精神。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引领了先进文化。1949年3月,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西柏坡充满忧患地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即将夺取全国政权时又一次冷静思考,体现了西柏坡精神的深刻性。

中国人民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精神,构成了红色革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鼓舞我们继续奋进的伟大精神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牢固基础,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那些污蔑红色经典、抹黑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反文化的错误行为。最近,邱少云烈士的弟弟邱少华诉孙杰人格权案得到了公正的判决,通过法律为英雄进行正名。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拥趸者用一种偏见的眼神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待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革命历史,其实质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因此,构筑红色革命文化阵地,用红色文化抵制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在建党之前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对比俄中两国革命成败的经验,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走列宁的道路,必须用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要以马克思主义做为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艰辛寻找,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高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代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的方向。

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这面伟大旗帜,有了先进文化的引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古老的中国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665年来,中国把贫困抛在身后,经济实力跃升为世界第二,国家综合实力飞速提升,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离复兴的梦越来越近。这期间涌现出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使中华大地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有了先进文化的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的结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的指导思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一定是先进文化,即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历史发展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具有极大创造力和鲜活生命力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必须将其贯穿改革和建设各领域,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惟有如此,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文化软实力。

我们尽管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但并不能固步自封,把世界上其他先进文化拒之门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是文化自信的一个表达形式。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衰除去其本身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兼收并蓄的胸襟,这实际上是文化自信的表达。当今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时空的距离越来越近,这是个开放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已经成为常态,必须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和吸纳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中华文化不会收缩,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强大。需要指出的是,坚持文化开放的同时坚决不能丢掉中华文化的根本。文化的吸纳不能简单照抄,也不能断章取义,应该是接合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在借鉴基础上的再创造。

中华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宝贵的当代价值,我们有理由坚持文化自信,也只有坚持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文化来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建立在共同思想根基上的文化凝聚力,才能形成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努力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3.习近平.《习近平党校十九讲》.第243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708页.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0页.

6.柳建辉.《再回首——中国共产党历史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5页.

田铭钊男,河南漯河人,(1976—),哲学硕士,中共肇庆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