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信仰缺失与对策研究

2017-03-13 13:50:42何姿艺杨华祥武汉轻工大学43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传统

何姿艺 杨华祥 (武汉轻工大学 430000)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信仰缺失与对策研究

何姿艺 杨华祥 (武汉轻工大学 430000)

当前,许多思想文化在中国进行碰撞和交流,使得不少大学生出现信仰多元化甚至信仰缺失的状况。文章首先对信仰的涵义进行探寻;然后总结出当代大学生自由主义盛行,对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态度冷漠的状况;最后针对传统文化创新性提出相应对策,坚定我们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信仰。

大学生;传统文化信仰;对策

一、什么是信仰

过去几年中,关于信仰的研究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讨论话题,追其究竟,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怎么样的?《法苑珠林校注1》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许多学者关于信仰都有自己的探索。信是相信、信服;仰,有仰慕、崇敬之意。具体来说,信仰是指对某一事物或者文化现象的信心和瞻仰。要想给传统文化信仰下定义,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一提到传统文化,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国学、汉服等,这些都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广义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狭义指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经典及其衍生品,如儒家著名的著作《论语》,时代在变化,新的历史舞台对党和国家有新的要求。马克思自己也曾经说过,他的主张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要符合一个国家当时的国情,否则就是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义的错误。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信仰的现状

(一)自由主义盛行

当被问及是否具有自己的信仰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由主义。他们在不了解“自由”的真正涵义的前提下过分追求个人自由,标榜与众不同,被花花世界的各种娱乐信息弄得眼花缭乱。个性的生活方式显然不是西方的思想家们所主张的“自由”,可是在当前大学生之中却充斥着这种想法,1、过分追求穷游以彰显个性。2、手机也是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的一大害,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让许多教师头疼不已,私下里老师们说从前是抓到课率,现在是看“抬头率”。3、与人交往利益倾向严重。大学校园俨然一个小社会,除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高校里面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以学生会和各种社团为纽带而形成的。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奉行对自己有用的人和事就去接近,否则就和你“没有往来的必要”。

(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学者杨早说:中国文化正处于撕裂状态。他说,“现在的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随便出个什么事情都会撕裂。”最近的老虎吃人事件,能导致撕裂。就是社会舆论各执一词,有的看重规则,有的看重人道情怀。我们以前的社会的确是一个以德为先的国家,都要受道德的约束。市场经济下,人不再是纯粹的道德人而演变成了“经济人”,他的程度多少我们不知道,但万事以利为先认为“钱很重要”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化

首先,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中国特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高校中虽有许多课程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因此,在该课课堂中上课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屡有发生。并且,大学生在个人主张方面倾向于实用性和功利性,使他们对社会上宣传的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事迹漠不关心甚至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最后,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场所,因此常常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来吸引大学生参加,然而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学生对这些活动充耳不闻,进行选择性忽略持有冷漠态度的不在少数。

三、努力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信仰

(一)对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扬弃”精神

“扬弃”一词意为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林毓生认为,“维持社会与文化的稳定而又同时促进社会与文化的进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一个丰富而有生机的传统”。6[6]所以在过去我们所坚持的传统文化,其实是蕴含在内的某些精神指引着中国人一直前行,比如爱国主义精神。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的中国女排们拼尽全力,在首战失利的情况下,依然拿到了金牌,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服输,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诠释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这些爱国精神,在孔子的大同世界的构想中,尤其是作为思想核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之忠,也即是爱国的意思。

(二)以优秀传统节日为载体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营造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环境。纵观我们一年之内的重要传统节日不难发现,这些节日有序地分布在各个月份,这就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比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各大高校均已开学,而经过新年的洗礼,许多学生们对年味的印象依旧存留于脑海,这个时候,校园可以举办以灯会为主题的元宵活动。其次,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我们中国的文化讲究“和”,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包容接纳,这就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精神。所以老师要学会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都要过,你们在过得同时,体验一下哪种文化更适合自己。最后,提倡传统节日的现代道路。

(三)富有时代气息地回答和展现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关于国家改革和革命,马克思一向强调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来实现,拒绝采用温和的、渐进的方式去实现目的。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科学性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内在迸发出来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时代性造成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动力。我认为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将其中一些特别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拿出来对照,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二是要建立一个新的中国文化,这个新文化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然后和中国哲学中的优秀思路相结合,这样才不会显得生搬硬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资源覆盖着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当代社会正在成长的意识形态,覆盖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和现实中的有益的文明成果。

[1]释道世.法苑珠林校注1[M].北京: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03.332-33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6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0-125.

[4]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06.5-100.

[5]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99.

[6]林毓生.热烈与冷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3-60.

[7]陈慧敏.缺失与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建中的价值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22(2).

[8]刘海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重要求[J].理论探索,2012,3.

何姿艺(199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轻工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杨华祥(1975-),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儒学与现代化。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