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斌 (河北工业大学 300401)
高校众创背景下“艺工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
董 斌 (河北工业大学 300401)
目的:对当前高校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侧重实践能力与职业发展规划的双重培养进行研究。方法:以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平台培养方案与“创意工坊”模式为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活动有机结合,着力发展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通过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的带动了科研立项,真正的实现了“产、学、研”的同步发展。结论:通过整合高校学科平台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市场需求,创业渠道,校企合作机制,及校园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有效衔接。
众创文化;艺工结合;创新设计工坊;互聘共培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HB16YS023)
以创意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创意和创新能力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最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利润,来促进区域竞争力。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校的众创空间和艺工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能促进大学生实现从创新思维到创业实践的有效衔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16年3月,上海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设立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进一步推行高校“众创文化”开放性、便利性、和专业性的新型创业培育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统筹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搭建的模式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是以创业、创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改,侧重实践能力与职业发展规划的双重培养,并结合市场机制,拓展创业融资渠道,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搭建校园创业孵化平台。高校众创空间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立足校园全力打造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服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对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熏染和积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异军突起对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也迫切要求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技术和社交、广利能力之外的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冒险精神、创业精神、敬业态度及现阶段重点提倡的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理念。
“艺工结合”模式是指将艺术与工学进程的交融与结合,具有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的特征。这种模式也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总要环节,可是在应用环节中大多存在着看重理论疏于实践,重形式而轻过程的问题,在市场需求“短平快”的功利性背景下,学生容易注重能迅速带来经济利益的基本操作能力而忽略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及搞搞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在实践中,学校改变了这种情况后,探索其规定的不同层次,从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高校“众创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基于这个平台的搭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要充分调整教育理念,打造优质创新课程,既要培养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也要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培育众创文化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构建具有发展特点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众创文化”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校企联合发展的模式来发展校园创客空间的培育项目能有效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校创业创客群体,为众创文化的项目孵化提供空间。同时完善创业服务,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技能培训、创业交流、推广平台等后勤保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活动有机结合,着力发展具有低成本、便利化、学科交叉性、开放性特点的新型众创空间载体。
3.创客空间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瓶颈
将反应制得的ESESO与一定量的三甲胺盐酸盐及异丙醇在80 ℃下搅拌反应一定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取样,称重,反应式如图2所示。
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受当前创新型培养制度不够成熟的现状,无法满足创业实践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必须提高创业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目标的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全方位提高培育的质量。由于国内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还处于成长的萌芽期,缺乏相应成熟的理念和机制的参考与指导,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定位不准确、项目雷同化
低成本的服务、便利化的条件、多学科的融合以及开放式平台是校园众创空间的优势条件,但是由于在校学生对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存在不够明确和清晰的问题,不能有效的面对市场、针对用户群体界限模糊,违背正常的商业发展模式等问题比比皆是,无法满足大众创新创业服务需求。由此导致初创项目上马快、发展壮大困难,客观上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
(2)机制不灵活、配套跟不上
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及意识是校园众创空间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实际上大多数的校园众创项目存在配套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不够规范的问题,针对传新创业学生的专业培训、技能提升工作流于空泛,缺乏实质技能应能与知识分享平台,导致无法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针对创业人员培养目标不准确,把解决学生就业和盲目的自主创业画上等号,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创业,对困难、失败准备不足。
(3)项目重数量、轻帮扶、轻质量
具备一定的运营管理和专业服务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败的关键环节。项目团队成员一定要具备相应对行业背景及相关行业资源的分析和整合能力,由于近年来高校的众创文化发展迅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前期帮扶、轻后续引导,在关键环节和资源整合方面的需求普遍支撑不足,导致“众创空间”总体项目成活率低下、可持续发展缓慢。
1.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2.新的培养模式要求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相结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中有所侧重
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发散性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去引导和指导学生。教师的角色也由过去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进行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结合是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具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的“设计工作室制度”+“大学生众创空间”的1+1模式可以将设计教育同社会需求的文化消费紧密相连,把设计学科的科研成果有效的转化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产、学、研,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结合,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大学的机制优势,共享实验室、学科专业、学术成果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完善对实践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人才合作新机制,聘请创新创业成功者、设计师团队、企业管理人员等业内的人士担任专业课讲师或校外创业导师,着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倡导实践教学与国际竞赛一手抓,校企联合参与科技创新与项目合作。搭建“高校与企业的“互聘共培”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结合高校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实际基地。
3.创新型创意人才培养要和文化产业市场紧密的结合
根据不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关系不断调整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合格的文化创意人才。搭建素质拓展平台,促进人人成功成才。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把强化和技法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加强实践操作能力,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渗透到校园众创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鼓励多元化的学生创意社团进行主体性、实践性、深度参与性、连续性与完整性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促使学生在实践的环节中主动的去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在相应的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保持创造的激情与信心,是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必要的催化剂。
1.打破学科界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育的大平台模式
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了“大平台”和“创新工坊”的培育体系。开放优势资源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宽口径”的发展平台。“大平台”课程体系是针对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进行的不分专业方向的开放性创意设计课程,每个专业教师会组建一支由不同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组成的设计团队,复合性是学生参与跨学科实践一种实验模式,是寻求某种设计学科的创新,而这些创新来源于寻找新的工作合作方式,宣扬的理念对将来的工作前景规划和在不同领域工作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平台课程体系探索设计和工程学、设计和营销学、设计和管理学之间的联系等等。并尝试做更加互动的,相互探讨性的活动。有每周五下午的外聘设计师讲座、师生互动的设计师沙龙等第二课堂形式,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创造了一种更随意的与学生之间研讨会式的互动,与各种不同学科的人的互动,讨论设计和其他一系列实践的关系。
2.实践平台背景下的创意工坊的培育模式
整合完善实验设备资源,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服务创造条件;集中实验室建设经费,重点加强河北省工业创新实验室建设,为设计学科建设和全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提供较完备的实验平台。学院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社团组织,制定专业特色工作室,成立了陶艺模型、皮具设计开发、3D数字模型制作与扎染及纤维艺术四个创新设计工坊。设计工坊采取导师负责制,由导师在全院自主招募对该项目有兴趣和认知的学生组建而成,招募的学员可以是不同专业和年级背景,对学员进行创新与创业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全国范围内商业计划竞赛的普及,高校教学活动越来越多地与商业计划竞赛辅导、创业课程、创业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的激情。创新工坊社团包含以创新和创业为主线的社团,工匠精神手工艺技能培训为主线的社团和参加设计大赛为主线的阶段赛事社团三个大项的内容。
通过这种导师+学员的一对一培训方式,创新工坊能最大程度的促进技能技法实践环节的流动和迁移,营造自主选择性和教学方式多样性的授课方式,制度化地保障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构建新模式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新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符合教育学一般规律的优点,有效的扶植了一批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通过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的带动了科研立项,真正的实现了“产、学、研”的同步发展。
随着国内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的中坚力量,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高校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从早期的集中培训、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向注重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双向选择的培育模式。言而总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形式、内容和模式上都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变革。然而目前还面临着起步较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创业型教师、导师资源短缺,创业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及配套机制的还不够完善等实际问题,大大的限制了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模式的发展与进步。只有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师资体系及教育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完善三方制度的规范和专业的服务与保障平台的建设才能行之有效的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敬业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实践能力,为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持。
[1]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05年11期:72-74页.
[2]项仲平.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3期:71-74页.
[3]黄丽燕.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装饰2010年06期:143-144页.
[4]章倩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体验式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4年01期:167-168页.
董斌(1976),男,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