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昌步 (湖北美术学院 430000)
浅谈《母亲的城堡》之童年
路昌步 (湖北美术学院 430000)
法国电影《母亲的城堡》通过对马塞尔一家在乡村度假中所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然而繁重的年度奖学金考试与玩耍的矛盾冲突使马塞尔发生了心理变化,马塞尔的母亲合理安排了每个周来去乡村度假,顺应了儿童的心理,并取得了好的效果。这部影片也使我们产生了强烈共鸣。也与我国当今儿童的童年生活形成明显反差,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不仅让孩子倍感心灵孤寂,且毫无童趣,对儿童成长以及未来有着深刻的不利影响。影片主人公马塞尔童年的生活与学习以及事业的成功,是值得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是否应给孩子们更大的空间,与大自然接触、与伙伴们玩耍?其实孩子们的学与玩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更能让孩子们在玩耍中获得快乐、友情、知识,懂得处事与爱憎,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也必将为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堡;母亲;童年;教育
法国导演伊夫•罗伯特执导的《母亲的城堡》是根据法国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回忆录拍摄,影片以朴实幽默的镜头语言描述马塞尔幸福的童年生活,他每年在家人的陪伴下去普罗旺斯山区度假,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马塞尔和他的小伙伴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但是假期结束后,马塞尔却要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奖学金考试而不得不着手准备枯燥乏味的复习,在山区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让他念念不忘。细心的母亲发现了马塞尔的心理变化,为了马塞尔能更好的学习,在母亲的计划下,马塞尔一家开始了每个周末都去普罗旺斯山区度假的生活。尽管通过私人领地而引发了家人的恐惧,但马塞尔因此有了更多在乡村快乐的童年故事,在影片中展现的是作者幸福快乐的童年,既有纯真的友情,又有暖暖的亲情。在马塞尔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也让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
从这部电影所表现的内涵来看,展现了马塞尔的母亲的睿智,把儿子的学业考试及儿童对大自然着迷和爱玩的矛盾心理变化化解,科学的安排了马塞尔的学与玩,使马塞尔在快乐中顺利的完成了年度奖学金考试。电影中对于主人公在童年乡村快乐幸福生活的回忆,不由引发了至少70后80后的情感共鸣。在当代我国少年儿童的境遇却令人深思与担忧,不论是城里还是乡村小孩都没有完整的童年,和本片主人公相比是残缺的童年。乡村的孩子虽然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但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城乡差距这个巨大鸿沟面前,使父母们不得不狠心背井离乡去挣得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孩子大多数是隔代扶养甚至寄养。而城里的孩子却是为不输在起跑线上苦于被各种培优占去了仅有的玩耍时间,他(她)们少有尽情玩耍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曾经亲耳听到一位邻居家的小孩抱怨,她希望自己变成她家的一条狗,就不用去培优了,狗都比她过的自由快活。听到这话令人震惊,然而孩子的母亲只能无奈的笑笑。尽管有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们能有愉快充满童趣的童年,然而现实境遇却让家长们难以去抗拒这个大环境,最终不得不以妥协告终。童年是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为何要去占有那仅有的一片童真?当我们看到那些往返于培优路上的面无表情而又稚嫩的脸庞,深感中国的孩子太累了,就像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竞技,没有休息区,只有奋力拼搏。孩子们的童年在奔跑、比拼的路上度过,直到自己的下一代接过接力棒而重复这一痛苦的过程。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磨难,从励志上讲是人的一种财富,人的主观愿望却总是希望生活会更美好一些。为了生存而拼搏无可厚非,但我国孩子们努力拼搏只是为了升到好的初中、高中乃至所谓名牌大学。不断的去应对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如炼狱般的大考,尤其高中氛围最为浓烈,教室外那些贴满墙壁的试题答案,书桌上砌成一排排城墙似的书籍,孩子们守在城垛口时刻准备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决定命运的残酷战役。网络上有报道近几年在高考结束后被撕掉的书本在校园象雪花一样满天飞。书是人生的良师益友,为什么会成为令学子们讨厌的东西,是通过撕碎过往来释放心中的压力抑或是发泄心中的不满?这种境遇在他(她)们成长的过程中刻骨铭心。有的渐渐地厌恶学习,厌恶生活,直至轻生,这种悲剧并非少有发生。繁重的学业使孩子们往往心灵孤寂的前行,或者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沉谜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之中。他们缺少自我,缺少实践,缺少交流。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而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有拼命学习才是人生主体的重要基础和开端。事实上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童趣,是亲情,是与大自然的接触去无忧无虑去感知这个世界。孩子对于自然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才是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我们为何不让大自然为孩子们培优?让孩子们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让他们和小伙伴们一起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儿歌一起在河里嬉水、捞鱼摸虾,在玩耍中增长见识。我们应给予孩子们更广阔的空间,这才是符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
这些年学校为学生减负了不少,但仍然没有起到实质效果。主要在于应试教育和学历至上以及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等等,这些从根本上并没有多大改变,这也是累倒了孩子苦了家长的根本原因。虽然国家明文禁止择校,但为了孩子将来能考入所谓“稀缺资源”的名牌大学,家长们千方百计为孩子们获得优势资源而铺路,哪怕重金购置一套学区房也在所不惜。家长在稀缺资源争夺心态驱使下,让小孩大量参加补习与培优(实际上是课堂的重复)从而能顺利进入名校,表面上看合乎情理,但实际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和青春,摧残他们的幸福及未来。因此说这种体制越发不合时宜。正如日本学者中村修二所说:“东亚的教育是在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童年本该是阳光灿烂、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我们却过早地给孩子们灌输了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从而造成部分于孩子厌恶学习。童年缺失的儿童尽管在学业上能够有较理想的成绩,但他(她)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也将不尽人意,从交际处事能力、自立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尽管影片中涉及教育的场景没有浓墨重染,但实际上却较深刻阐释了教育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通过马塞尔快乐幸福童年生活的事实,说明玩与学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能够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快乐中完成学业,并提升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及实际能力。这也许是我们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