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汇 (上海戏剧学院 200000)
改革开放与戏剧复兴
贺文汇 (上海戏剧学院 200000)
本文通过对话剧《于无声处》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进行思考,引出其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的出现遇到了新中国最好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中国戏剧三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缩影。本文回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从贫穷走向富裕,文化发展从停滞走向繁荣,戏剧依托于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繁盛。戏剧逐渐从反映现实与历史到追求自身的艺术境界,从艺术形态发展到经济形态,从少数人的观赏拓展到大众的观赏,体现了新的时代一个崭新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面貌。
改革开放;戏剧复兴
1978年9月的一天,在上海工人文化宫400人的小剧场,话剧《于无声处》首演。开场以后,剧场里特别安静,几乎一点声音都没有,演完的一刹那,观众仍然没有反应,但是突然之间,所有的观众都站了起来,掌声像爆炸一样,把剧场淹没了……
《于无声处》以“四五”天安门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一天中的故事,表达了对天安门事件的支持。三十年前的中国,“四人帮”虽然已被粉碎,但是天安门事件仍没有平反,人们都相信历史一定能给这个事件一个答案,怀着这股热血之情,上海排演了这出话剧《于无声处》。首演之后反应热烈,无数人连夜排起长队购买这一毛钱一张的话剧门票。之后,《于无声处》在北京演出,在全国各地翻演,成为中国话剧百年来瞩目的一段历史。
《于无声处》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的出现遇到了新中国最好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人们都希望通过文艺作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新时期的戏剧需要一个与现实历史相关的切合点,反映历史、反映时代,寻找到同当代生活相通的思想和情感,改革开放又为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新时代戏剧的复兴之路也由此开始了。
回首三十年的戏剧复兴之路,它与三十年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从贫穷走向富裕,文化发展从停滞走向繁荣,而戏剧则依托于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繁盛,戏剧的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使戏剧得已完成自身的变更与发展。戏剧从反映现实与历史到追求自身的艺术境界,从艺术形态发展到经济形态,从少数人的观赏拓展到大众的观赏,这足以使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理念,即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丰富,从被动到主动。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戏剧历史上的一段停滞期,八部“样板戏”糜烂在中国戏剧的舞台上,可以说,那十年是一片文化沙漠,由于思想的束缚、政治的压迫使戏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改革开放带来了一场文化复兴,被禁锢了十年的话剧在“四人帮”垮台以后就迸发出它长久以来所具有的斗志和激情,从不同的角度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现实的作品,如《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丹心谱》《报春花》《救救他》《权与法》《血,总是热的》《灰色王国的黎明》等,它们站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浪潮上,或抨击“四人帮”的陋行、或歌颂在这时期出现的勇敢不屈的英雄人物,改革开放首先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艺术创作带来了福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封闭走向对外开放,在戏剧领域有重要的体现。西方现代戏剧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残酷戏剧、质朴戏剧、“间离”戏剧等广泛传入中国戏剧舞台,另外受到改革开放下电视、媒体、网络发展的刺激,中国戏剧更多的考虑到了怎样使自身多样化发展,更好地融入开放的时代进程中去。改革开放使中国戏剧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同时,吸收西方剧目、西方的戏剧理念,加入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甚至是科技手段展现它所独有的综合艺术魅力,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给中国戏剧注入的新生力。戏剧的交流与演出随着开放的深入也越来越频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一大批戏剧,如《茶馆》《天下第一楼》《家》《关汉卿》等走出国门,中国戏剧在国外的演出同样取得了认同。我们上海戏剧学院经常与世界各国的教授、学生、剧团进行学术交流与汇报演出,我们努力向世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同时又吸收不同的戏剧理念,这是改革开放所给予我们的心态。
中国的经济腾飞,经济的发展也给戏剧带来了转变,由七八十年代的团体性的戏剧形式逐渐向小剧场话剧转变,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多的戏剧转而向商业化发展、独立制片,戏剧的公众性和开放性得以形成。话剧大众转型的标志,是都市话剧作品的大量涌现。《留守女士》《大西洋电话》《OK股票》《同船过渡》《热线电话》《爱情泡泡》《午夜心情》《离婚了就别来找我》等作品就是这种转型的产物。话剧更多地走向都市人群,以其开放大胆的思想维度在社会的各种人群得以生存发展。改革开放就是以这样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态度促进中国精神文化的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并不是意味着一味出新除旧,它也提倡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它尊重各个时期、地域的优良文化,保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等传统戏剧戏曲艺术,改革开放给予了它们高度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对戏剧精品工程投入两个亿,鼓励创作传统精致的戏剧作品,从《商鞅》、《立秋》到《生死场》《父亲》,再到《黄土谣》等,这些精品之作都具有健康进步的人文意识,新颖和谐的表现形式和完善精致的制作质量。这就是中国戏剧在改革开放的构想下对未来的发展方向。
戏剧三十年的发展勾画了祖国三十年的改革,在政治层面,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对外交流的一步步发展,在经济层面,他折射了三十年飞速的经济发展、物质文化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层面上,则体现了新的时代一个崭新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面貌。中国戏剧三十年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的演出形式到兼容并蓄的艺术张力,从被动的制作到主动的探索,从中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戏剧三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缩影,经济的发展、艺术技术的传播、网络的兴起、大众传媒以及艺术文本向我们展现着开放的影响力。戏剧艺术只有与现实、利益、集体意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实现它的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戏剧更应该在这条复兴之路上做到以人为本,责无旁贷地用艺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肩负起社会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向前发展。
贺文汇,上海戏剧学院2014级硕士舞台设计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