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广东工笔花鸟画浅析

2017-03-13 13:50:42陈建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5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笔画工笔广东

陈建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 510000)

近三十年广东工笔花鸟画浅析

陈建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 510000)

毋容置疑,近三十年来的工笔画(以花鸟、人物画为主)已经成为新中国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传统国画学科。它以题材多样、造型严谨、语言丰富、表达面广等优势得到了许多具有美术学院背景的青年画家的青睐,依靠这种绘画样式,青年艺术家也得到了与前辈画家同台竞技的资本。一言蔽之,工笔画已成为当下绘画领域中的极其重要的有机板块,而这从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工笔画占入选作品的51%,占获奖作品总数的57%的显著结果,就可以得到有力印证。

“……广东的现代画家既乐于跨越地域的界限,积极楔入文化发展的不同时区,在面对纷繁是世界和领悟世变沧桑的同时,对艺术视野和肩负的使命做出适时的调整。”我认为,以上李伟铭先生对近现代广东美术的这种论断,也很适合描述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来的广东工笔花鸟画坛。1985年后的广东,尽管在该地区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影响甚大的以关、黎为代表的山水画科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但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多元的形色面貌(主要是色彩运用),和强烈的探索精神的工笔画则悄悄打开了岭南画坛的另一扇发展之门。迄今为止,稍微了解现代中国工笔画史的人,必然会被像周彦生、万小宁、苏百钧、林若熹、陈少珊等风格各异,影响深远的画家群体创作的大批工笔画作品所发散的璀璨艺术光芒所折服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一喷发式的群体崛起呢?显然,剖析这一现象的内在历史原因是一项宏大的学术课题,笔者目前是无法一一列出他们将广东工笔画坛提升到毫不逊色于(甚至领先)同时段其他地区的绘画水准的成功境地的具体原因的,但如下的几点归纳相信对于人们对该现象的生发原因及过程进行了解是有所裨益的。

与其他建国后的美术院校一样,大量以形体准确为绘画训练目标的学院素描训练确保了岭南画家刻画物象的超强能力(这也是近代绘画得以转型的关键因素)。毫无疑问,这一点对于一个传统工笔画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促使他们自由到位地表现他的所见所想,而不必像古代画家那样,必须依靠祖宗秘传下来的课图稿才能从事独立绘画,因而陷入题材陈陈相因和表现手法单一的困局里。像林若熹、万小宁、梁如洁等人细微精准地呈现物象的白描能力无不得益于这类大量扎实的形体训练。另外,色彩浓郁的南方环境景观全方位、多样化、无时无刻地刺激着艺术家们的感官世界。周彦生自如运用高雅瑰丽的传统国画设色,革命性地激活了亚热带地区的密林丛花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万小宁则在探索新的色彩(岩彩、矿物质颜料、水粉颜料……)表现岭南地域的自然物象方面取得了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她的画面在清新和静谧之外,一股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也在纸上徐徐流行,让人过目难忘;苏百钧在早年的南方风物的绘制方面取得成功后,逐步将过往的色彩技术巧妙嫁接于北方天地万物的雄壮和苍浑中,并取得了极好的色彩画面效果,特别是在有意摈弃色彩的斑斓,从而渐趋纯一和朴素的作品品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自由穿行于东西方艺术边界的林若熹,在打破中国画固有的颜色运用观念后,将工笔画的色彩美感效果提升到可与油画媲美的程度;其色彩纯度极高的块面构成在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度方面,在当下的工笔画界中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表现南方郁郁葱葱的生物色彩方面,来自海南岛的陈新华无疑最具代表性。他的绘画呈现在许多方面与传统工笔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作画范式和终极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他用类似于工笔绘画方法——悉心积染和形体刻画重现了奇异浓烈的前所未见的海岛的缤纷世界。必须一提的是,这样的绘画呈现只有南方画家——而且必须深爱这一片热土——才将之当为一种日常乐趣和终极的艺术理想。另一方面,独立的艺术精神和探索意识也是这一批生活在南方的画家画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石。像周彦生对堂皇富丽风格的偏爱、万小宁对清透俊秀画面的索求、林若熹执着于中西对碰、苏百钧沉迷于斑斓光彩等,无不透露出他们在各自坚守的画学道路上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尝试。换言之,在独立自主的艺术觉醒意识指引下,活动于岭南地区的这一批规避艺术家以实验的精神探索艺术风向的种种可能性,并在这种探索中寻觅到各自合适的发展道路,从而营造出多元的艺术生态。

笔者想强调的是,在各种攻击和质疑声潮中,中国传统绘画被迫跨入近现代这一门槛。针对流传了近千年的士大夫游艺之余的捕捉气韵而摒弃格万物之性的文人画的流毒致使中国绘画衰败的这一严重态势,晚清主要革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有为提出了他的著名改革方案——“以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以着色界画为正,而以墨笔粗简为别派;士气固可贵,而以院体为画正法。”这就是说,中国画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过度沉溺在得意忘形的自我愉悦的笔墨游戏里了,而必须大力投入到让普罗大众能够接受的形体准确的艺术实践中去。此后,西方的写实主义便日益成为许多中国画家变革传统绘画的主要的理念支撑和实践纲领。事实上,如果没有写实绘画的引进后促使许多画家的造型能力的极大提升,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就没有如此之快,也不可能如此多方位地触及到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处,我想强调一点,即在一段时间遭受诟病的写实主义(包括建国后的苏式写实素描训练体系)尽管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是任何理论体系(除绝对真理外)——与生俱来的产物,但在推进中国整体绘画的现代转型和完善中国画的有机多元的学科建构等方面,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的——这也应该成为人们探讨、谈论任何有关中国近现代绘画时所必须持有的基本前提。

陈建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工笔画工笔广东
《昼》工笔画
艺术大观(2023年1期)2023-06-27 04:05:58
工笔画作品
食品工业(2021年2期)2021-03-05 04:37:38
工笔画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小学工笔画
少儿美术(2019年12期)2019-12-14 08:09:48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50:12
花开的声音
南风(2019年26期)2019-09-28 00:50:24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7:54
广东舆情
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