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健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050000)
从“低认知”到“全民艺术普及”
——群艺(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创新方式调研报告
邢 健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050000)
当前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群艺(文化)馆在标准化建设、数字文化馆建设、社会化运作实践上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受各种因素制约,群艺(文化)馆与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相比,其在公众认知度、群众参与率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还存在“三低”现象,直接影响了全民艺术普及的效能。本文以石家庄市开展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的数据为依据,分析群艺(文化)馆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从塑造群艺(文化)馆公众形象着手实现群艺(文化)馆从“低认知”到“全民艺术普及”的转变。
2015年,文化部开展了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石家庄市群艺馆和各县(市)区19个文化馆(长安区、栾城区、高邑县3馆未参评)开展了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工作。本次满意度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街头拦访、入户调查等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5330份,收回4943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及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城乡居民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文化馆组织的各类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对文化馆的满意情况等。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看到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公众认知度低
石家庄市群艺(文化)馆及其提供的相关服务在市民当中的认知度低,调研时对文化馆、群艺馆“不清楚”的回答占到52.1%。
(二)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低
该项调研涉及的展览、演出、庆典、赛事、交流、培训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中,主要表现在对2014年内参加群艺(文化)馆免费公共文化活动方面:每周1次以上的占18.4%,每月1-2次的占20.2%,一年10次左右的占25.6%,一年5次左右占18.8%,一年1-2次的占10.3%,从未参加过的占6.7%。
(三)群艺(文化)馆的服务效能差
调研数据显示: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非常满意的占总人数的44.9%,比较满意的占总人数的50.2%,说不好的占3.5%,比较不满的占1.2%,强烈不满的占0.2%。
(四)群艺(文化)馆服务对象有限
目前,群艺(文化)馆活动参与的主体依然一老一小和基层文艺爱好者、文艺骨干,而基层文艺爱好者、文艺骨干也以中老年为主体。对于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困难群众的文化服务多为自上而下的“送”和“种”,忽视了受众的需求,形式大于内容。与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相比,群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人群着实有限。
(一)模糊不清的公众形象
认知是一种对接,是供需双方沟通的桥梁。群艺(文化)馆满意度的考量是以“参与”为前提的。诚然,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有很多,但名称不统一是直接造成群艺(文化)馆公众形象模糊的原因。从1915年在南京成立的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到民众教育馆,再到解放后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到现在的文化中心、艺术馆,群艺(文化)馆的名称一直在变。与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形成国家—省—市—区(县)完整的框架比起来,群艺(文化)馆一方面没有国家级的文化馆,在地方名称也不一致,省、市级称“群众艺术馆”,区(县)称“文化馆”。近年随着各地改革,“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名称也变得五花八门。据统计,全国32个省级馆,目前有16个还保持“群众艺术馆”的名称,也有不少改为综合中心、文化中心、文体中心等。名称上的不统一影响了公众认知,其职能定位连群艺(文化)馆人自己都说不好文化馆是干什么的,公众也就更不清楚了,何谈重塑造公众形象、实现全民艺术普及。
(二)“自娱自乐”的存在感
虽然公众对群艺(文化)馆的认知度低,但是群艺(文化)馆内却一片繁忙:大型活动、阵地服务、团队建设、辅导培训、下基层慰问、节庆活动、展览讲座……群文人忙得不亦乐乎。2011年,免费开放政策提出后,群艺(文化)馆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但却暴露出陕西“农家书屋变锁屋”事件、基层演出需要找志愿者充当“观众”等事件。群众不禁会问:有多少活动是老百姓真正知道、参与和欢迎的呢?结合调研结果以及实际工作来看,群艺(文化)馆这种“自娱自乐”式的繁忙其根本原因就是工作的导向和评价都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没有真正考虑到群众的需求,导致群艺(文化)馆缺乏“存在感”。
(三)无温度的传播技能
群艺(文化)馆承担了很多节庆、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工作,也做了大量基层文艺演出和艺术培训工作,但是由于不重视传播,往往事倍功半。一是不重视自身的传播平台建设。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细则中,我们看到要求群艺(文化)馆要有自己的馆办报刊,且要有“内部资料准印证”,但是从实际来看,很多文化馆没有,包括市群艺馆编印的、荣获全国群文期刊优秀编辑奖的《石门风雅》。纸媒如此,数字媒体也不乐观。评估细则中把建有网站,具备信息发布、远程辅导等一定功能作为一级馆等级必备条件,但实际中石家庄市仅有市群艺馆有独立的网站,正定县、赵县、高邑县、矿区、无极县挂靠在政府网站上,但长期无人问津,不禁沦为了“僵尸网站”。二是播内容选择和传播方式乏善可陈。笔者在做网络搜索时,尽管对市群艺馆的报道不少,但多为转载、雷同之作,这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认为这个现象在群文界很普遍,即使不少群艺(文化)馆组织活动重视宣传,也只是停留在上了电视、上了报纸、有响动就算成功的阶段,传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根据文化部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682.97亿元,比2014年增长17.1%,人均文化事业费为49.68元,增长16.5%。仅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文化项目,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47.80亿元。各级政府下拨资金逐年增加,群艺(文化)馆事业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直接导致群艺(文化)馆参与群体却没有相应拓展。不论是设施、资金、人才还是制度建设,群艺(文化)馆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最大意义都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公众对群艺(文化)馆的认知度和参与率,只一味地持续加大投入,必然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改变群艺(文化)馆的陈旧理念和固有模式
通过问卷统计,公众对群艺(文化)馆的意见及建议有:进一步扩大免费公共活动的种类和类型;增加培训项目,丰富培训内容;开设适合广大青少年的活动内容;更换演出设备,提高演出档次;扩充内部图书、电子等文化资源;多举办高层次的讲座;增加演出的次数;增添应急设备等。可见广大群众对群文工作是有很大期许的。这就需要我们以服务社会公众为核心,以社会公众需求作为服务导向,千方百计了解公众需求、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让公众了解群艺(文化)馆。
(二)提高公众对群艺(文化)馆的公众形象认知
公众的参与度和评价是对群艺(文化)馆工作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因此,需要我们群文人从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活动普及等具象方面入手,利用出版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艺术培训、文化活动赛事等让老百姓了解艺术、展示艺术、亲近艺术、参与艺术,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
(三)提高公众对于群艺(文化)馆服务信息认知
具体来说,就是在借助社会媒体宣传的同时,抓住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契机,增强自身网站、微信、APP等媒体平台和多渠道建设,做好活动信息的定期发布、重点推送,运用多种传播技巧开辟多展示平台,在海量信息中抓住受众、影响受众,让公众掌握和了解足够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群众文化工作又被称为“夯实平原、形成高原、隆起高峰”。可见,群艺(文化)馆的公众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上下重视、整体规划、达成共识、持续推动、确立文化自信,为群众带来心理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增加人民幸福感,才能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见到成效,实现全民艺术普及。